丘吾子说:“我年轻的时候很爱学习,周游天下,后来回来了,失去了我的双亲,这是第一失。我长期辅佐齐君,但他骄傲奢侈,失去了很多人才,我为臣的节气没有实现,这是第二失;我平生的至交好友,现在都分离而且断绝了联络,这是第三失。树想要停下来但风却不停,儿子想服侍父母但父母却已去世。不再回来的是时间,不可再见的是双亲,请让我现在和您告别,就去投水而死吧。”于是站立不动,枯槁而死。
孔子说:“大家记住此事,这足以作为戒律。”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中辞学回家服侍父母的人达到了三成。
每个人都熟记自己的生日。除了自己的以外,日常生活中,肯定还记着朋友、同学、老师、上司等其他人的生日,以便我们能够提醒自己去及时地为他们送去祝福。可见,过生日已渐渐成为一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我们中有许多人却不大能说得清或记下自己父母的年龄与生日。有人说:人是一种习惯于忘恩负义的动物。这话虽然有些刻薄,却也算得上是有感而发了。
比尔·盖茨一次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的采访,记者提了三个问题请他回答。其中有一个是“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令记者吃惊的是,比尔·盖茨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孝敬。
其实我们的许多遗憾与悔恨往往就源于自己对自身已有生活的冷漠。相反,我们对自己未曾得到的东西则总是充满渴望和关注,并且孜孜以求。“得到的太容易,所以不知道珍惜。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好的。”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劣根性。它使我们在不断追求外在新事物的同时,又不断失去自身所拥有的更宝贵的东西。试想一下,这世上还有比父母之爱更无私伟大的情感吗?
也许,只有在遇到亲人的突然变故时,比如生了重病,故去……我们这时才突然感觉到亲情的弥足珍贵,对我们曾经淡忘了亲情而深深地自责。
有一个成功人士,正当他功成名就时,她的母亲却去世了。临终时他因为一笔生意在外地,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这个成功人士的悲痛心情我们不难想象。自己的事业是成功了,可最亲爱的母亲却不能与自己分享成功的喜悦。自己每天忙于事业,从一地到另一地,飞来飞去,可极少有时间陪陪孤独的母亲,同她唠唠家常,也为她梳梳头……这时,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弥补这亲情的失落了……
一个年轻人去一家公司求职。经理在看了他的文凭和简历后,仿佛不经意地问了一句:“你给你母亲洗过脚吗?”年轻人一愣,摇摇头。经理说:“你先回去吧,我们考虑考虑,过两天再答复你。”
年轻人回到家,想经理为何要问他那个问题。这时母亲走过来,关心地问:“孩子,你找工作有结果吗?”年轻人说:“还没有。对了,妈妈,让我给你洗洗脚吧。”母亲有点儿吃惊。难得儿子有这孝心,就答应了。
年轻人端来一盆热水,生平第一次给母亲洗脚。母亲的双脚已经不再光滑,变得粗糙难看。他想起了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他的种种往事,他掉泪了……
第二天,他又去了那家公司。经理说:“不是让你在家等候通知吗?”年轻人说:“我希望尽快得到这份工作……”经理问:“为什么?”年轻人说:“我昨天给母亲洗了脚……我想尽快挣钱,让母亲过上好日子。”经理向他伸出手:“那我就祝贺你吧——你被录取了。”
经理为什么会如此爽快地录取这个年轻人?因为他看到,年轻人已经真正懂得了“亲情”,懂得了作为人子的责任,今后他会更认真工作的。“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父母每年都给你过生日,但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现在认识到自己以前的不足之处,幡然醒悟,还是来得及的。记住:对谁不好,也不能对自己的父母不好,谁跟你再亲,也不如父母跟你亲。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了,不抓紧时间尽孝,留给你的,除了悔恨和自责,还能有什么呢?
〖LM〗
〖BT1〗〖ML〗金钱不能替代孝心
〖HTXH〗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JY,2〗〖HTK〗——《论语·为政》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今天人们所说的尽孝,只是说能够向父母提供衣食生活之物。如果是这样,那和养狗养马差不多。如果向父母尽孝却又不尊敬他们,那又如何与养狗养马区别对待呢?”〖HT〗
《论语》中有许多话虽然写在几千年前,但今天人们看起来仍然是回味悠长,意韵深远。孔子与子游的这番对话对许多现代家庭而言,具有相当的警醒作用。
对于尽孝而言,为父母提供基本的经济保障,以使父母衣食无忧,这是很必要的。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次战乱、动荡曾经导致老百姓衣不蔽体,流离失所,甚至易子而食,在基本生存都成问题的前提下,哪里还谈得上奉养老人呢?当然也有孝心迫切,乃至采取非常手段的。
唐代一个官员在审理一起盗窃案的时候,罪犯供认因自身能力有限,又年关将近,只好偷点东西,以表孝心,那位官员深受感动,就把这名罪犯放了。即使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就业困难而导致物质贫乏,进而难以奉养老人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由此也可见成人立业、尽心行孝并不容易。
那么尽孝是否就是向父母提供衣食呢?当然不是。当年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社会上就曾经流行过这种观点,孔子对此很不满,并由此说了以上这段发人深省的话。孔子以为如果尽孝只是向父母提供一些衣食,仅保证他们不挨饿受冻的话,那么这种赡养与养牛养马、养猫养狗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由此看出,孔子所说的尽孝并并不是仅仅要满足父母衣食等物质方面的需求,还要有一颗切实“恭敬”的心。孝顺父母,最基本的在于衣食,而最重要的则在于恭敬之心。二者的区别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曾子父子两代人的不同行孝做法中获得启示。
曾子的父亲是曾晳,父子二人皆是孔子的弟子。曾晳年纪大了,曾子便奉养他,每顿饭都是有酒有肉。将要撤桌时,曾子一定会询问父亲剩下的饭菜如何处理。如果父亲问是否还有剩余的酒肉,则曾子一定回答说“有”,以免父亲失望。由此可见,曾子侍奉父亲是尽心又尽力。
不过轮到曾子的儿子曾元来侍奉曾子的时候,情形又有了变化。曾元侍奉曾子也是每餐必定提供酒肉,不过曾元不再询问曾子每餐剩余的东西如何处理。曾子问是否有剩余酒肉时,曾元则不理会老父感受如何而直接回答说“没有”。其目的在于留下以后慢慢享用。由此可见,曾元侍奉父亲仅仅是满足衣食方面的需求,却不真正具有恭敬关爱之心。
从孔子的角度来看,曾元的做法算不上是尽孝。从这个意义上讲,单纯的物质、金钱是买不来真正孝心的。
现代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愈来愈崇尚金钱与物质,有些人甚至以为它们无所不能。殊不知,金钱和物质是换不来一个人的亲情与孝心的。孝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是一种爱的心情。
曾有一则公益广告将此意抒发得淋漓尽致:一位年迈的母亲在中秋佳节之时满心欢喜,精心准备了饭菜,最终却只等来了儿女们的电话,顿时神情落寞。充裕的物质生活只是表面的形式,老人甘愿每天粗茶淡饭,只要儿女能够常回家陪伴,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多年前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怕是所有父母的心声吧。
曾读过一则故事:
儿子回乡办完父亲的丧事,要母亲随他进城,母亲执意不肯离开清静的乡下,说过不惯都市的生活。儿子没有勉强母亲,说好以后每个月寄300元生活费。这个村子十分偏僻,邮递员一个月才来一两次。近年来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因此邮递员在村里出现的日子便是留守老人的节日。每次邮递员一进村就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家的信件,然后又三五人聚在一起或传递自己的喜悦或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天,邮递员交给母亲一张汇款单,母亲脸上洋溢着喜悦,说是儿子寄来的。这张3600元的高额汇款单在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每个人都是一脸的羡慕。
过了几个月,儿子收到了母亲的来信,只短短几句,说他不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一定要按月寄,一月寄一次。很快一年就过去了,儿子由于工作缠身,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想法不能实现,本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月寄一次生活费,又担心忙忘了误事,便又到邮局一次性给母亲汇去3600元。
几天后,儿子收到一张3300元的汇款单,是母亲汇来的。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又一次在信中嘱咐说,要寄就按月给她寄,否则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钱够花了。儿子对母亲的固执十分不理解,但还是按她的叮嘱做了。后来,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来城市打工的老乡,顺便问起了母亲的近况。老乡说,你母亲虽然一个人生活,但很快乐,尤其是邮递员进村的日子,你母亲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要高兴好几天哩。儿子听着听着已泪流满面,他此刻才明白,母亲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就是为了一年能享受12次快乐。母亲的心不在钱上,而在儿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