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是个有孝心的人。有一天他想到已去世的父母,感慨地说:“我真伤心,父母在世时因太贫困了,没有好的东西供养他们;父母去世时,丧礼办得也简单。”孔子劝解地说:“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你用大豆做食品,将白水当饮料,侍奉父母双亲,虽说是清苦些,但能尽量让他们高兴快乐,就算尽到你的孝道了。”
孝不仅仅在于提供父母衣食,更重要的是出自内心的“爱”和“敬”,空巢老人缺的绝不仅仅是钱,他们更希望得到女子的关心。
〖LM〗
〖BT1〗〖ML〗不要成为啃老族
〖HTXH〗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JY,2〗〖HTK〗——《论语·为政》
孟武伯请教孝道。孔子说:“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让他们担忧操心了,这就是孝。”
〖HT〗
作为父母,当他们决定养育一个孩子时,就已经下了做出重大牺牲的决心,无论孩子有什么先天疾病,或者是后天缺陷,都可以包容,因为孩子是他们的责任,是他们的血脉。但当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已经到了应该自谋出路的年龄,是不是还应该再赖在家里,再由父母养活呢?
找工作,独立生活,计划开支,甚至交朋友,买房子成家,这都应该是成年子女完全能够自理的事情,如果还让老人家操心,完全替你张罗,替你出钱、出力的话,就太过分了。为人子女,应该心里明白,哪些事,你还可以让父母为你操操心,哪些事,你就应该独立解决,不能再给父母添麻烦了。
孔子和孟武伯之间关于孝道的对话也涉及了这一点——对于成年子女,哪些还是父母免不了会操心的事。其实只有一项——子女生病了,父母免不了要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操心了,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孝。但当今社会,往往有人做不到这一点,不仅不以此为耻,反而是无动于衷,漠然视之。
有一谜语打一类人群,谜面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谜底是:啃老族。
“啃老族”在我国是个新名词,却是个舶来品。它的前身叫“袋鼠族”。最早见于法国的《快报》。比喻大学或其他学历毕业后,到了就业年龄,却以薪水少等为理由,仍依赖父母的那些年轻人。
在中国,“啃老族”是个新失业群体,且不断壮大增加,由此带来很多不和谐的社会问题。根据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中国有高达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这些早该自立却因种种原因依然“吃定”父母的人被媒体称为“啃老族”。
25岁的北京青年李晓斌是独生子女,5年前从部队退役后当起了保安,但他很快就觉得这份工作收入低、没有前途,于是就辞职回家。李晓斌后来又找过几份工作,也都不满意,便逐渐对找工作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恐惧。如今他已经在家闲了两年,无论父母如何相劝,都不愿再找工作,整天在外闲逛、玩电子游戏,没钱就找父母要。
李晓斌的父母虽然都有工作,目前养活儿子问题还不大,但眼看着老两口离退休已经不远,儿子却不愿工作,也没有工作技能。老两口担心:他们退休后,家庭收入将大幅减少,而儿子还要娶妻生子,老夫妻的晚年生活会是什么光景?
这样的“啃老族”,这样的孩子,带给父母,除了忧虑、担心,经济、精神压力外,还能有什么呢?本来父母们领的工资或者退休金,就仅够他们自己生活的,你不仅不向家里交生活费,反而要伸手管父母要,他们的生活质量能不下降吗,他们心里能不为你担忧吗?如果这都不算不孝,那到底怎样才算不孝呢?
从前,有一棵巨大的苹果树。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在树下玩耍。他爬树,吃苹果,在树荫下小睡……他爱树,树也爱和他玩。时间过得很快,小男孩长大了,他不再每天都来树下玩耍了。
一天,男孩来到树下,注视着树。树说:“来和我玩吧。”男孩回答道:“我不再是孩子了,我再也不会在树下玩了。”“我想要玩具,我需要钱去买玩具。”树失落的说:“对不起,我没有钱……但是,你可以把我的苹果摘下来,拿去卖掉,这样你就有钱了。”男孩兴奋地把所有的苹果都摘下来,高兴地离开了。男孩摘了苹果后很久都没有回来。树很伤心。
一天,男孩回来了,树很激动。树说:“来和我玩吧!”。“我没有时间玩,我得工作养家糊口。我们需要一幢房子,你能帮助我吗?”“对不起,我没有房子,但是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拿去盖你的房子。”男孩把所有的树枝都砍下来,高兴地离开了。看到男孩那么高兴,树非常欣慰。但是,男孩从此很久都没回来。树再一次孤独、伤心起来。
一个炎热的夏日,男孩终于回来了,树很欣喜。树说:“来和我玩吧!”。“我过得不快乐,我也一天天变老了,我想去航海放松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用我的树干造你的船吧,你就能快乐地航行到遥远的地方。”男孩把树干砍下来,做成了一条船。他去航海了,很长时间都没有露面。
最后,过了很多年,男孩终于回来了。“对不起,孩子,我再也没什么东西可以给你了……”树说。“我已经没有牙咬苹果了。”男孩回答道。“我也没有树干让你爬了。”树说。“我真的不能再给你任何东西了,除了我正在死去的树根。”树含着泪说。
“我现在不再需要什么了,只想找个地方休息。过了这么些年,我累了。”男孩回答道。“太好了,老树根正是休息时最好的倚靠,来吧,来坐在我身边,休息一下吧。”男孩坐下了,树很高兴,含着泪微笑着……
这是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你也许会想,男孩对树太残酷了!但是,那其实正是我们所有人对待父母的方式啊!可父母却从未有所抱怨,给予子女的都是一种完整、无私的爱。相信“啃老族”看完这个故事,一定都会有所感触,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吧!
〖LM〗
〖BT1〗〖ML〗孝要发自内心
〖HTXH〗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JY,2〗〖HTK〗——《论语·为政》
子夏请教孝道。孔子说:“孝道难就难在儿女在父母面前总能保持和颜悦色。碰到事情,由年轻人效劳,遇到好吃好喝的,让年长的享用,(仅仅做到这样)就可以认为尽孝道了吗?”
〖HT〗
孔子对人情冷暖有着很深的认识,他与子夏谈论孝道时,告诫子夏不要以为替父母做点事或者弄点美味就算尽孝了。用现代话讲,就是别以为我们每个月给生活费,或者花钱雇个保姆来照顾老人,或者节假日送给老人一堆东西就算孝敬了。尽孝远不是那么回事。
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孝敬老人呢?孔子说“色难”又是什么意思呢?孔子的意思是说,能够一贯真诚地、和颜悦色地侍奉老人是最重要的,可也是最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