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真诚、和颜悦色地侍奉老人最重要呢?因为对人来说,其生活幸福与否往往最终取决于他的精神感受,而不取决于他的物质感受。我们细心体会一下就可以发现,一些没钱的人往往会憧憬好的物质享受,而一些有钱的人对于物质刺激则往往渐趋麻痹。他们一个共同的特征便是都因为局限于物质享受而普遍缺乏幸福感。物质享受所带给我们的感官刺激就犹如黄粱一梦,总是使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患得患失的两难困境。而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我们又总可以看到,一些人无论物质贫穷与富足,整天都是乐呵呵地在享受生活。
由此可见,精神问题是关乎人生幸福的一个大问题。只有那些精神富足的人才会始终保持快乐的心情。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和颜悦色地待人自然能够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悦。这远比那些物质刺激有效持久得多。对父母尽孝尤其应该如此。孔子甚至以为这比为父母干活或提供美食更重要,因为它带给父母的是心灵上的巨大安慰与舒畅。
陈毅投身革命后,虽然长年战乱、远离家乡,但总是千方百计寄回家书,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近况,向父母请安问好。新中国成立后,父母没有同陈毅一起居住,陈毅除了每月给父母寄上足够的生活费外,仍在百忙中挤出时间亲笔给父母写信,聊叙家事,宽慰老人。
1962年,身居要职的陈毅已62岁,这年春天途经成都。当时,他的老母亲已年过八旬,重病在身,住在成都陈毅的弟弟家中。陈毅与妻子张茜前去看望。老人病重,有时小便失禁,陈毅刚到母亲房中,恰遇母亲换下一条被尿濡湿的裤子。母亲担心让儿子见到污浊之物,便不停挥手、使眼色,要身边照顾她的保姆将裤子藏起来。
保姆慌忙中将裤子扔到了床下。陈毅拉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道:“娘,您把啥子东西扔到床下了?”母亲连连摇头说:“没啥子,不关你的事。快坐下,跟娘聊聊天!”陈毅笑了笑,对母亲说:“娘,您怎么对我也保起密来了?”说着,弯下身去,要看个究竟。母亲见瞒不住,只好坦白真相。
陈毅听罢,眼圈红了,动情地说:“娘!您久病在身,我没能在您身边侍候,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这裤子应该马上拿去洗了,还藏着干什么?!”说着,他一手拿过裤子,并对保姆说:“我母亲的病如此沉重,平时不知给你们添了多少麻烦,今天,就让我去洗吧!”
保姆怎么也不让,母亲也赶紧阻拦。陈毅诚恳地说:“娘,我不是说着玩的,您就允了吧。小时候,您不知给我洗过多少尿裤屎裤啊,儿子再怎么做也难报答养育之恩。”接着,他又对妻子笑道:“我们家乡有句俗话叫‘婆媳亲,全家和’,你这个长年不能照顾婆婆的媳妇也该尽点孝道,今天我们俩一起来洗这条裤子好不好?”
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虽然重要,但是真正做到也是很不容易的。有句古话叫“久病床前无孝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天两天还好说,一月两月忍忍也过了,如果是一年两年呢?想想就觉得困难重重了吧。如果父母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即便儿女心中再孝顺,有时也难免流露厌烦的神色,此时父母心中的滋味恐怕难以陈述:一方面因为给儿女的生活和事业带来极大的拖累而心中难过,另一方面便是对儿女隐隐的失望。
一些现代人在社会和自身生活双重压力下往往疲惫不堪,且充满着种种铜臭的味道,他们的情感世界逐渐变得功利和麻木,结果往往把别人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于是亲情往往被物质与金钱取缔,善良与真爱的笑容被埋没,由此来看,孔子说和颜悦色难实在是很有道理的。和颜悦色对待父母,心中孝,态度敬,不要对父母感到厌烦。很多人虽然表面上做得不错,但容易不自觉地抱着一种“我做得已经不错了”的心理,无形中给父母以不好看的脸色,以“孝”来折磨老人的心灵,增添老人的负疚感。这种作法,往轻了说是一种不纯的孝;往重了说也是一种“恶”。
有人问王阳明:孝,是不是一定要讲求冬则温,夏则清?他回答:一个人只要有个诚孝的心,冬天自然思量父母的寒,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自然就会去想办法。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只要有发自内心的诚孝之心,至于如何做,要看具体的家庭,具体的社会时代,这个就不能要求一致了。所以古人说,“论心不论事,论事无孝子”,就是这个道理。
〖LM〗〖BT1〗〖ML〗爱,不能溺爱
〖HTXH〗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JY,2〗〖HTK〗——《论语·宪问》
孔子说:“真要爱他,能不叫他吃点苦吗?真要忠于他,能不教诲他吗?”〖HT〗
〖HTK〗有位农场主让自己的孩子利用闲暇时间在农场干活,播种、除草、施肥、捉虫。一位朋友看到这一场景,就对农场主说:“何必让孩子这么辛苦呢?不必如此精细,庄稼一样会长得很好的。”农场主笑了笑:“我不是在培植庄稼,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HT〗
培养孩子得让他吃点苦头,一分一厘,当思来之不易;懂得了做人做事的艰辛,才会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
《兰州晚报》载:兰州的周女士在北京读大学的儿子,每月准时把穿脏的衣服打包寄回来,要母亲洗干净了再寄回去。周女士这位宝贝儿子连衣服都不能洗,还要千里迢迢将脏衣服寄回家,让母亲代劳,这样的书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
舐犊情深是人的本性。怎么才能给孩子真正的爱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许多家长看不透,看不穿,反而陷入“溺爱”的深渊而不能自拔,只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看看孔子说的话,就晓得正确答案了。
孔子这句话——“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是有关于教育,也有关于个人修养的。真爱一个人,以自己的孩子为例,要爱护,却不能溺爱,太宠爱就会害了他。孔子所说的要使他“劳”,并不一定是让他去劳动,而是要使他知道人生的艰难困苦。
一个人小时候依赖父母,但早晚要去独立生活,如果没有一定的技能,就难以迈开自立的第一步。现代美国许多大富豪也是鼓励自己的孩子要自立,而不是依靠遗产生活。美国有一个深入人心的广告:父母举着装有铁锤、锯子、螺丝刀的工具箱说:“给孩子工具箱,而不是百万遗产。”
中国的名人一样对自己的孩子严格要求,毫不溺爱姑息。清朝著名画家郑板桥,虽是晚年得子,却不溺爱,事事从严要求。临终前,提出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当儿子做好馒头端到桌上,其父却已咽气。
冯玉祥将军对子女说:”作为你们,要紧的是学本事,学能耐,要先自己能站立得定,然后尽力去帮助别人。“他要求男孩也必须学会织毛衣、简单学裁剪和踏缝纫机,寒暑假时,把孩子们送到林场去学伐木,或送到奶牛场去学挤牛奶。
砻龙说赵太后,主张贵族子弟要及早为国立功,长辈不要溺爱,否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是非常危险的。
很多年前看过日本的一部电影叫做《狐狸的故事》,当那些小狐狸还在老狐狸身边撒娇的时候,那些身为父母的老狐狸却无情地把它们从家中赶走,据说它们的习性,叫做“清窝”。那些被老狐狸咬伤并被赶走的小狐狸眼中充满着忧伤和委屈,然而老狐狸则是义无反顾般的坚决和果断。
后来我才慢慢懂得:这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作为一只小狐狸,如果你在幼年跨向成年的转折关头没被清过窝,也就没经历过被驱逐出家的痛苦,也就没有浪迹天涯的冒险,也就不会有用生命作抵押的开拓,也就不具备独立生活的生存能力。没被清过窝的狐狸,就像没淬过火的刀、没开过口的剑,永远也长不大,永远是个废物。
据说小鹰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它们的父母会选择一天让那些小鹰们在悬崖峭壁上一字排开,然后被其父母一个个的推下去。会飞的适者生存,不会飞的物竞天择,纵然摔向谷底粉身碎骨,威严的老鹰父母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动摇。这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狐狸和鹰的教子方式,是靠本能中的天性来实现它对下一代的爱的,尽管有些残酷,但这就是动物为了族类持续生存的天然法则。就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溺爱”和“爱”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真正的爱,是磨炼,是放手,是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去生存,那么你就将被社会无情的淘汰。如果孩子在父母身边永远有所依靠,那么当你有朝一日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将无所适从。教育孩子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独立的意志品格,不能娇生惯养,溺爱会生害。孩子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掌握今后立足于社会的本领,才能在离开父母的庇护后成为独立的个体,展翅高飞。
溺爱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会造成孩子孤傲而脆弱的不良性格;贪图物质追求的不满足感;对人缺乏爱心,唯独只有自己的自私冷漠心理;对事情缺乏是非观念,单凭个人好恶行事的处世原则;对生活缺乏自强、自立、自信的思想意识。
李嘉诚在他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只有八九岁时,就让他们参加董事会,让孩子们列席旁听,就某些问题来发表自自己的见解。两人耳濡目染,慢慢领会了父亲以诚信取胜的生意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为他们此后在事业上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两人都以优异的成绩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后,他们向父亲表示想要在他的公司里任职,干一番事业。
不料,李嘉诚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他对兄弟俩说:“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江山要靠自己打拼得来,要以实践证明你们是否适合到我公司来任职。”于是,兄弟俩去了加拿大,一个搞地产开发,一个搞投资银行。他们凭着从小养成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
爱他,要让他懂得生活的辛劳,已经能够忠诚对事,也需要对其进行教诲。忧劳举国,逸豫亡身。根基不稳的植物在外界的压力下不易存活,而夹缝中的小树却能傲立风霜而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