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不是孤立的,它也要有机会从旁帮一把,才能发挥作用。我们身边的大机会可以使人一步登天,然而,它却隐藏得很深、很远,更不易被发现,这要求有心人目光敏锐,能远能近,从蛛丝马迹中洞悉大机会的降临。在大多数人都认为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善于策划的人会另辟蹊径,走出一条别人从未想到过的坦途。
奥运会能为举办国带来巨额收益,现在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以前的各届运动会都是亏本买卖,主办国均为此付出了昂贵的经济代价。
1984年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奥运会无疑是世界体育史上的一次盛会。这次奥运会不但以创造了许多世界纪录而名垂奥运史,而且这届奥运会还创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体育史的奇迹而成为人们传颂一时的佳话,即这届奥运还成了百年奥运史上第一届赚钱的奥运会。而奇迹的创造者就是美国第一旅游公司副董事长尤伯罗斯,这位1984年奥运会的总老板也由于成功地把奥运会变成了赚钱机器而名扬全世界,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
当国际奥委会决定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第23届奥运会时,美国政府和洛杉矶政府得悉这一消息后表示不予经济援助,但又不愿放弃这一机会。正在两难之际,美国第一旅游公司副董事长,40岁的尤伯罗斯挺身而出,答应“自筹资金,不要政府一分钱”,非但如此还夸下海口:“我个人承办,这次奥运会,要净赚2亿美元。”当时别人都认为他是在吹牛,只有他胸有成竹,因为一个出色的创意已经了然于胸。当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洛杉矶奥运会落下帏幕后,尤伯罗斯实现了被认为“不可能”的诺言,不但圆满举办了奥运会,还超额完成了任务,净赚了2.5亿美元。
当1984年尤伯罗斯成为举办奥运会的总老板的时候,他就认准了美国社会高度商业化的这样一个环境特点。因此,他决定充分利用这一环境特点,把奥运会这样的体育盛会变成自己的摇钱树,并根据美国社会商业化的特点制订出了很多成功的赚钱方案,从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赚钱的机会。
首先,尤伯罗斯扭转了过分强调奥运会政治功能和体育功能,而忽略经济功能的固有思想,这是他取胜的关键。
其次,尤伯罗斯抓住人性中“物以稀为贵”的观念,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限制赞助单位数量,且同行业只选一家。这个决定意味着能成为赞助单位的企业,其产品也能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如此一来,各大企业争相报名,有些行业的竞争更趋白热化。
尤伯罗斯采取的第三个策略是广开财源,延长火炬传递路程,让那些想过传递火炬瘾又乐意出资的人也能持炬走一段。此外,他还把本次奥运会会徽、会标、吉祥物等作为专利,出售给那些想以此做广告资料的人。
除了开源,尤伯罗斯还很注意节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招聘义务服务者,精简机构。
由于尤伯罗斯策划有方,经营有术,组织得力,创造了世界奥运史上的一个奇迹,尤伯罗斯及洛杉矶举办的这届奥运会非但没有花政府一分钱,反而赢得了2.5亿美元的巨额利润。从而一举扭转了1984年以前历届奥运会都亏损的历史现状。正因为尤伯罗斯开创了奥运会也可以赚钱的局面。为此,国际奥委会为了表彰尤伯罗斯的功绩还专门为他颁发了一枚特别的金牌。
尤伯罗斯真可谓名利双收,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因素的确是制约机遇的重要因素。而真正能够成功的人,真正能够捕捉到机遇甚至创造机遇的人就是那些能够充分利用环境的人,尤伯罗斯的成功之处就是他十分有效地利用了奥运会在美国这个高度商业化的国家,这样一种特殊的环境里举办的机遇。并且他还积极地利用这一特殊环境为自己创造出了许多人都意想不到的机会,从而把这届奥运会办成了有史以来第一次赚钱的奥运会。
创造力人人都有,人和人的差异在于有的人注重创造力的开发,因而显得创造力强些;有的人未和创造结缘,因而显得创造力弱一些。
人人都有创造力。人们往往把创新想像得太高深、太神秘、太复杂,并因此阻碍了他们的创新。把电梯装在楼房外——这一近代建筑史上的伟大变革,就是一位清洁工的创意。多年前,有一家酒店的电梯不够用,打算增加一部。建筑师和工程师研究的最佳方案是在每层楼打个大洞,直接安装电梯,这样酒店就必须关闭几天,否则尘土飞扬,客人也不会来光顾。听到他们谈话的清洁工说:“我要是你们,就会把电梯装在楼的外面。”工程师和建筑师不约而同地为清洁工这一想法叫绝。创造思维不是极少数人的特异禀赋,而是许多人的共同能力。模仿离创造仅一步之遥,但这一步却意味着人是在框框之内还是在框框之外。创造心理学家阿曼倍尔曾指出,丰富的知识并不危害创造力,但过多的规则却是创造力的障碍。
人人都有创造力,哪怕是弱智愚者。著名作曲家罗忠熔之子罗铮有一张典型弱智人的脸,他对数字不行,扳手指做加减法也会把他难住,甚至对电话号码也浑然莫辨。由于方向感差,他若是独自在大街上,根本就无法回家。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对音乐有着超常的领悟力,当这一切通过视觉艺术浑然天成地表现出来时,乐坛、画坛为之震惊。凡接触过他和他的作品的人,对此都深信不疑。罗铮开始画画是在1992年初,他偶然用毛笔在一张废纸上画了两个圆圈,罗忠熔觉得在里面透露出一种天真稚拙的情趣,就把它挂在墙上。后来一位画家朋友看见了也觉得很有意思,便建议让罗铮试试画油画。罗铮的第一幅画是《爸爸的第二弦乐四重奏》,这幅画简直太贴切了,这就是罗忠熔那幅音乐作品的全部乐思架构和内容。同样罗铮所创作的匈牙利现代音乐大师利盖蒂音乐画,使利盖蒂在看到这幅画的彩照后,大为震动,认为罗铮对他的音乐理解得深刻而准确。罗铮对音乐的理解不需要媒介,直接深入音乐里边去,没有人教他画画,他的画完全发自内心,是与“灵魂”的直接对话。吴冠中先生说:“你们不是画画的,根本不了解罗铮已达到何种程度!”面对愚者之智,面对超于常人的创造力,我们不能看不起任何人,包括那些弱智愚者。
人人都有创造力,并不是都可以成为现实,只要给每个人提供适当的机会和条件,就可以把每个人身上潜在的创造力发挥出来。同时,要能够发挥创造性,就要注意以下十个问题:
(1)不要轻易相信“只有一个答案”的结论。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问题是有的,但是不多。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是不确定的,它有许多正确答案。如果我们认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么失去了大部分的想像力、创造力,也可能失去的是我们最宝贵的创造发明成果。
(2)不要轻易怀疑“不合逻辑”,的结论。
每当我们运用逻辑思维想出一个新意或当准备实施时,常常犹豫不决,往往会因“这不合逻辑”予以否定。结果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丢掉了一分创新的灵感。科学的思维往往是从令人难以接受,难以理解开始的。
(3)不要轻易相信“遵守规则”的结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对于这个世界很重要,譬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这是对的。但是不能由此一概而论,形成僵化的思维定势,“不敢越雷池半步”。
创新思维要求具有突破性,即经常反省已经设定的规则:为什么这个规则会是这个样子?我们可不可以改变这个规则?这个规则还有用吗?等等,使思维流动起来,激励人去探究,创造新的模式。
(4)不要轻易相信“既成事实”的结论。
事实是最强大的,我们应该尊重事实,事实胜于雄辩。但是,人对事物的认识总受到知识、阅历、社会条件的限制,往往所认识的东西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事实,或者说它们并非如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固定、僵硬。很有可能,我们发现的、证明过的只是它的一个方面。在创造性思维中我们更需要梦想,哪怕在别人看来,是个胡思乱想。创造性思维总是先有梦想,然后再现实地思考。这是思维的一般规律。
(5)不要轻易否定“模棱两可”的结论。
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人们不喜欢模棱两可,因为模棱两可令人费解,产生沟通上的困难。但也不要否定模棱两可的意义,它可以刺激人的想像力,可以使思维出现新维度,引发对事物新的思考,或者说更高、更深的认识,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好思路。
(6)不要轻易相信“犯错误就是坏事”的结论。
就现实来看,犯错误是坏事。但是,对于创造性来说,犯错误、栽跟头、曲折是财富,是必要的副产品,从中吸取教训获取经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成就一番事业,这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运动的轨迹。
(7)不要轻易相信“隔行如隔山”的结论。
现在许多人十分强调专业对口,说隔行如隔山。其实这并不妥当,过分了会导致人闭关自守,画地为牢,这样一来就可能会失去不少的创造机会。无数的事实证明,许许多多的发明和创造都是因为走出了自己狭窄的领域,才有了创造的成功。柯达彩色胶卷的发明家乔治·伊斯曼原来是一家银行的记账员;安全剃刀的发明者金·坎伯·吉列原来是一个酒厂的推销员;充气轮胎的发明家约翰·布埃德原来是一名兽医;圆珠笔的发明者拉迪斯罗·伯罗原先当过雕刻家、画家和记者。
(8)不要轻易怀疑“荒诞”的结论。
我们知道,许多真理的发现者最初大多被人称为“疯子”、“傻子”,骂为“荒诞”。然而日后被证实的真理,往往是他们所发现的,而那些骂人的人则一无所成。因此,创造性思维需要牢记意大利诗人但丁的名言,“让别人去说吧,不管它的,自己走自己的路”。
(9)不要轻易相信“自己没有创造力”的结论。
人的一切局限都是他自己设定的,这在心理学中称之为“自我设限”。对创造性思考、创造力而言,最大的障碍就是自认为“我没有创造力”。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我们为自己设定了界限,自己为自己绑住了脚镣手铐,自我封闭、自我僵化,这是万万不能要的。所以,创新性思维必须首先相信自己有创造力,必须首先相信自己的创意是有价值的。
(10)不要轻易相信“名人结论”。
名人见多识广,对事物的看法能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分析研究能力比较强,因而,往往能够对事物的发展得出科学的结论,令人信服。这是我们需要学习、值得佩服的。但是因此而把思维禁锢在名人的套路上,忽视自己想像力的开发是很不可取的。创新思维既需要借鉴名人研究成果,也更需要站在名人的成果上创造自己的新成果,后一种是极其重要的。
十个不要轻易相信,归根到底告诉我们:创新思维无禁区,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只要不轻易相信,自己不否定自己,每个人都能够创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