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掏耳朵也是一样,我们尤其注意的是与人谈话的时候一定不要掏耳朵,那样你就等于在告诉别人:“你快别说了,你说的话,都让我听不进去了。”
魅力无处不在:
像这样不好的小习惯,就留着自己回家慢慢欣赏吧!
(7)当众搔头皮
有很多人都有挠头的习惯,平时不爱干净,头痒要挠,不管是在哪里,公共场合也好,别人家里也好,就挠起头皮来,顿时“烟花,烟花,满天飞”,令别人感到不快,自己的形象也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建议朋友们一定要勤洗头,头皮落在衣服上,的确很不雅观的。
还有些朋友,在想问题的时候喜欢挠头,当面试时,面试官问了个较难的问题,就开始挠头。但却忽略了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魅力无处不在:
不要有挠头的习惯,只有猴子才喜欢抓耳挠腮。
(8)在公共场合抖腿
尤其青年朋友都比较好动,所以坐下的时候,喜欢双腿颤动不停,或是跷个“二郎腿”,腿跟钟摆似的摇来摇去,而且自我感觉良好,其实一点都不好。这样给人的感觉是吊儿郎当、自傲等坏印象,会影响自身形象更会影响自身发展。
魅力无处不在:
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样的人,才是受人欢迎的人。
(9)当众打哈欠
打哈欠说明什么呢?说明没休息好,意味什么呢?意味着自律性差,时间管理能力差(当然加班另当别论),消极萎靡,精神状态不佳。
在交际场合打哈欠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别人会以为,你对他不感兴趣,很不耐烦,误以为你不尊重他,那么,他可能也就不会尊敬你了。
魅力无处不在:
面试或有重要商务洽谈时,就要注意休息,避免与人交流时打哈欠。如果不小心打了哈欠,一定要说对不起,或说明原因。
(10)当众频频看表
有时间观念是好事,但更要懂得合理分配时间,如果没有要事在身,一定不要频频看表,当你频频看表,似乎在告诉别人我懒得理你,懒得听你啰嗦,别人会以为你不尊重他,若真的有要事在身,不妨直说,委婉地告诉对方原因,且一定要表示歉意。
以上10点看来,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但却直接决定了别人对你的印象,常说一个人形象的好坏,跟这些不良举止和坏习惯有着直接联系。
勿以恶小而为之,请你时时告诉自己,魅力无处不在,时时提醒自己,一定要做个富有魅力的人。
“不学礼,无以立”
礼即理,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又会怎样呢?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意即:不懂得“礼”,就不懂得协调人际应酬关系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立身处世,就不可能获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礼是人的一种本质规定,古人言:“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人若无礼,就和禽兽没有区别。“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因而,一个人的礼仪修养,可以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他的人格。所谓人格,就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就是仁和礼的和谐统一。他主张,人人都要实践礼,以便借礼的潜移默化,把外在的“礼”内化为内在的“仁”的道德观念和品质,同时又使内在道德理性日渐外化为循礼行为,实现仁与礼的有机统一,最后成就理想人格。
假若仁和礼分离,那么一个人即使具有一种内在的“仁”的修养,但由于失却了“礼”的调节和规范,也会走向反面,甚至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意即:一味恭敬而不懂礼法就会烦劳、忧愁;过于谨慎而不懂礼法就会显得胆小怕事,只知道勇敢而不懂得礼法就会鲁莽惹祸;心直口快不懂得礼法就会尖刻伤人。
因此,可以这样说,“礼”是一个人进行人际交往应酬中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手腕”,
民间流传过这样的故事:一个赶路的年轻人,遇到一位老年人时,脱口问道:“喂!到××地还有多远啊?”老年人回答说:“不远了,还有两三亩。”年轻人听了感到很奇怪,便又问道:“喂,你们这个地方怎么不论‘里’,而论‘亩’呢?”老年人生气地说:“小伙子,要论‘礼’,就该给你两个耳光!”
故事中的年轻人,由于没有掌握起码的社会交往的礼规仪节,不懂得社会交往时何谓礼仪,因而导致交往受挫。这表明,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应酬礼仪一经形成,就深深地制约着个人的社会行为,影响着社会交往的结果。
中华民族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的人是万万不能不讲礼貌的。
但是,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不讲礼貌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一个新生来到北京大学报到,由于要到什么地方填表,随身的行李没地方放,感到非常着急。这时,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于是,招呼也不打,“帮我看着行李”。老人就这么看着行李直到这个小伙子回来。没想到他轻松地拎起行李就走,连个“谢”字都没对老人说。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在开学典礼上,他又看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学子们,主持人介绍说,这就是我国文化泰斗、北大校长季羡林先生。
这样的事据说还有清华版本。这一次简直都有点近乎粗暴了,一个大学生骑着车在校园里横冲直撞,不慎碰倒了一位老人。年轻人当场来一句:你长眼睛了吗?一句话把老人骂懵了,教了一辈子的书,他说什么也不敢相信清华的学生竟然粗鲁到这种程度,且不讲道理到这种程度。当然,类似的故事由于流传得过于频繁,具体细节走样也是难免的,而且,这个无“礼”的事情并不是北大、清华学子的专利,举这两个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连中国的两所顶尖高校里的学生中都有不文明的人,更何况其他地方呢?
如果说在象牙塔某种无“礼”可以被宽容的话,走上工作岗位,再习惯性地做令人讨厌的事,恐怕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殊不知,礼貌是一种柔韧的智慧,这种平和和内敛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不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也就自然地给自己拓宽了很大的回旋空间,这就是君子生活在人性丛林中必须遵守的法则,“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礼貌的人是举步维艰的。
成就越高的人越让人感到平易近人,打招呼必先鞠躬,说话轻声和气。比如曾经在辽宁大学的校园里经常散步的著名经济学家宋则行先生,宋先生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回国之后,一直从事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研究,一生著述颇丰,其学术成果享誉国内外。如今已经是耄耋老人的他,每天都绕着校园的广场散步,当时有一个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先生问好,不料,先生停止了蹒跚的脚步,做了一个将近九十度的鞠躬礼,令此人不知所措,直至先生走远。孔子说:“不学礼,何以立”。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就应该学“礼”,懂“礼”。“礼”是事业有所建树的基础。
但是,在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人每天讲的“礼”都应该有质量,不诚恳的虚伪做作只能让人感到无聊,比如说整天假客套、恭维都是令人乏味的,这样的礼节还不如没有的好,因为你对别人客套,于是,对方也回报你客套,这样,无形中竟做了很多没有意义的事情,这其实很不礼貌。
礼是什么,礼就是一个人的形象,礼就是一个人的名片,礼就是你的面子,在应酬中尊重他人,就是给别人面子,就是自己成功的又一“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