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伙伴根本没有想到几个年轻人是临时受命,他们看到了就是这样几个谈吐不凡,风度翩翩,据理力争的人。他们是那么的负责,那么的优秀!
事实也正是如此。不管我们是做什么的,只要我们愿意去做另一项工作,而且尽力去做,谁又能否认我们的努力呢?正如前述,年轻人几天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为公司争得了重要的机会,自己也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
国外曾经有这样一个调查:
他们向100名公认的成功人士发放问卷,最后经统计发现:他们每人平均做过18份工作(包括读书期间所做的,还包括以后从事的一些职业)!他们一般都身兼数职,对一些自己没做过的工作表示很愿意尝试,对一些自己特别钟爱的工作表示一定要去做。他们一致强调: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不适合做什么,也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毛遂自荐的故事,我们从小就知道。
公元前251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出使楚国,要求楚国与赵国联合起来抗击秦国。
平原君打算从食客中挑出20个有智有勇的人,随同他前往楚国。挑出19人后,还有一个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了。
这时,只见毛遂主动站了出来说:“我愿随平原君前往楚国,哪怕是凑个数!”
平原君一看,是平常不曾注意的毛遂,便不大以为然,只是婉转地说:“你到我门下已经三年了,却从未听到有人在我面前称赞过你,可见你并无什么过人之处。一个有才能的人活在世上,就好像锥子装在口袋里,锥尖子会穿破口袋钻出来,人们很快就能发现他。而你一直未能出头露面显示你的本事,我怎么能够带上没有本事的人同我去楚国行使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毛遂并不生气,他心平气和地说:“您说的并不全对。我之所以没有像锥子从口袋里钻出锥尖,是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像锥子一样放进您的口袋里呀。如果早就将我这把锥子放进口袋,我敢说,我不仅是锥尖子钻出口袋,我会使整个锥子像麦穗子一样全部露出来。”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很有道理且气度不凡,便答应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连夜赶往楚国。当时“诸侯皆畏秦”,毛遂却敢于自荐出使楚国,负起促成合纵、拯救赵国的责任。最后,恰恰正是这第二十号候补队员毛遂,说服了楚王,救了赵国。
试想,如果毛遂当时不主动站出来,平原君根本不会注意到其貌不扬的他。但结果是,毛遂临危请战,不辱使命,合纵成功。无怪平原君后来视毛遂为奇才,对它刮目相看,视为上宾。
毛遂的故事难道没有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么?在危难关头要敢于承担责任,要勇挑重担。
向毛遂学习吧!在紧急的关头不要畏缩在角落里,而是勇敢地站出来!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其实还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大部分人不是没有事情做,而是不愿意去多做。机遇有时就在你的面前,看你想不想要,敢不敢要。只要你扔掉了“我才不多管闲事呢”、“我不行吧”之类的口头禅,你就发现,机遇随手可得,一旦得到了这个机遇,也便是你表现的时候了!有人说,对大多数人而言,可以实现的事情与真正实现之间的距离其实很小很小。
机会怎么不属于那些消极保守的人呢?关键的是,当机遇来临时,他们将自己藏了起来。如果你信心十足地从事一项工作,即使这项工作困难重重也会被你的努力所感化。如果你喜欢一项工作,并喜欢挑战,那么就赶紧迈开步子去追求,因为,只要迈出一步,就有新高度。
千金唾手得,一勤最难求
千金唾手得,一勤最难求。养成勤奋的习惯,定会终生受益。因为辛勤的劳动是幸福的阶梯,勤劳的习惯是幸福的动力。
千金唾手得,一勤最难求。养成勤奋的习惯,定会终生受益;勤劳的人们总是很快就会投入到新的生活方式中去,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寻找、挖掘出生活中的幸福与快乐。在人生路上,你若想有所作为,首先得要有勤劳的习惯。因为,只有付出了辛劳的汗水,你才会收获耕耘的快乐。
从前有一位老农,临死的时候,他把3个儿子召集到床前,对他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离开你们了,我不知道你们能否在我去世之后比现在过得更好?我担心将来你们会受苦,因此,在我们家的那块地里,埋下了一坛金子,这是我一辈子积攒得来的,我死后,你们就把它挖出来分了吧!”
老人去世后,他的儿子们便按老人的吩咐在土地里挖金子,然而,令他们感到奇怪的是,他们翻遍了每一寸土地,却始终没有找到那坛金子。儿子们失望了,恰逢播种的季节,带着失落的心情,儿子们将那块地进行了耕种。几个月过去了,收获的季节来临了,由于儿子们深翻了地,地里的庄稼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儿子们此时才恍然明白了老人的用意。
20世纪80年代的一首歌唱到:“幸福在哪里?朋友,告诉你,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美好的祝愿里。啊……幸福,就在辛勤的汗水里……”
千金唾手得,一勤最难求。养成勤奋的习惯,定会终生受益。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在其父司马炎死后3年被任命为太史令。司马迁立志要写一部史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如饥似渴地读国家珍藏的书籍,同时整理各种历史资料,目的只有一个,完成这部著作。
有一天,上大夫壶遂来拜访司马迁。他看到司马迁埋头看书,孜孜不倦的样子,就问:“子长,听说你想写部史书,很好啊!可那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你没日没夜苦读,不觉得太辛苦了?”
司马迁说:“先父在世的时候说过,周公死后五百年,出了孔子,写了《春秋》。孔子死后到现在又有五百年了,应该有人能写出像《春秋》那样的书。先父去世了,这件事我应该当仁不让,也不敢谦让啊!”壶遂理解了司马迁的写作意图,了解他的心思后,他高兴地点头说:“你是要把这盛世的美德发扬光大,真是在做一件大好事。我祝你早日成功。”
不久,司马迁开始写作了。他反复研究和比较历代的史料,他认真整理自己亲手调查来的资料。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部史料真实全面、叙述生动感人的《史记》诞生了。《史记》所记史料详细、气魄宏大,比起《春秋》有过之而无不及。
俗语说得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个人奋发向上的辛勤实干是取得杰出成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任何杰出成就都必然与好逸恶劳的懒惰品行无缘,正是辛勤的双手和大脑才使得人们富裕起来。司马迁著《史记》的事例正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
真正的幸福绝不会光顾那些精神萎靡、四体不勤的人们,幸福只在辛勤的劳动和晶莹的汗水中。懒惰会使人们精神沮丧、万念俱灰;而劳动才能创造生活,给人们带来幸福和欢乐。任何人只要劳动,就必然要耗费体力和精力,劳动也可能会使人们精疲力竭,但它绝对不会像懒惰一样使人精神空虚、精神沮丧。
美好的生活蕴涵在勤奋所带来的幸福和欢乐之中,只有辛勤的劳动才会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因此,青年人要对自己负责,将来的生活才会充满快乐、幸福,而快乐与幸福的方法之一就是勤奋,勤奋是战胜无聊和苦闷的最好办法。沈从文先生曾经长时间从事辛苦的文学创作工作。他自己在回忆这段时光时说:“这种辛勤工作使我养成了勤奋、专注、有规律生活等良好习性,这些良好习性不仅充实了我的生活,而且使我终身受益无尽。”
把自己当作宝石
善待自己,珍惜自己是以认识自己为前提的,而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就要首先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人总是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叩响成功之门。然而,有些人茫然了一辈子,寻觅了一辈子,到最后仍是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喜欢什么。为什么这两种人之间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区别就在于,前者对自己非常了解,并对自己的价值有正确的判断。而后者对自己却一无所知。
所以,要想让自已获得一个充分发展的空间,对自己进行全面准确的个人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记住:在很大程度上,你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价值!
善待自己,珍惜自己是以认识自己为前提的,而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就要首先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就如同下面这个故事,身处的环境不同,所值的“价钱”也就不同。
有一天,一位禅师为了启发他的门徒,给了他的徒弟一块石头,叫他去蔬菜市场,并且试着卖掉它。这块石头很大,很好看。但师父说:“不要卖掉它,只是试着卖掉它。注意观察,多问一些人,然后只要告诉我在蔬菜市场它能卖多少钱。”这个门徒去了。在菜市场,许多人看着石头想:它可以做很好的小摆件,我们的孩子可以玩,或者我们可以把这当做称菜用的称砣。于是他们出了价,但只不过是几个小硬币。那个人回来后说:“它最多只能卖到几个硬币。”
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但是不要卖掉它,只问问价。”从黄金市场回来,这个门徒很高兴,说:“这些人太棒了,他们乐意出到1000元钱。”师父说:“现在你去珠宝商那儿,问问那儿的人,但不要卖掉它。”他去了珠宝商那儿。他简直不相信,他们竟然愿意出5万元钱,他不愿意卖,他们继续抬高价格——出到10万元。但是这个门徒说:“我不打算卖掉它。”他们说:“我们出20万元、30万元,或者你要多少就多少,只要你卖!”这个人说:“我不能卖,我只是问问价。”他不能相信:“这些人疯了!”他自己觉得蔬菜市场的价已经足够了。
他回来了,师父拿回石头说:“我们不打算卖它,不过现在你应该明白,我之所以让你这样做,主要是想培养和锻炼你充分认识自我价值的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力。如果你是生活在蔬菜市场,那么你只有那个市场的理解力,你就永远不会认识更高的价值。”
你了解自己的价值吗?不要在蔬菜市场上寻找你的价值,为了“卖个好价”,你必须让人把你当成宝石看待。为使自己充分发展,进行全面准确的个人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记住:在很大程度,你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决定自己的份值!
每天做好一点点
谁把安逸当成幸福的花朵,那么等到结果时节,他只能望着空枝叹息。生活中,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幸福才能永久的陪伴在我们身边。
在幸福的世界中从来就不存在不劳而获或一劳永逸的事情,正所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人们善待劳动,善待学习,并且努力做好点点滴滴的小事,才能使生活中的酸辛变成甘露,才能从点滴中获得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