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在任职陕西督军的时候,得知两个外国人私自前往终南山打猎,并射死了两头珍贵的野牛,便把他们招至西安,没有进行丝毫寒暄,便劈头问道:“你们前往终南山行猎,与谁打过招呼?领到许可证了吗?”听到冯玉祥的话语,两个外国人理直气壮地回答道:“我们所射击的是无主野牛,用不着通报任何人。”
冯玉祥听到他们强词夺理的话语,带着怒气地说道:“终南山是陕西的管辖地,野牛是中国领土之内的东西,为何说野牛是‘无主’呢?你们不经批准私自涉猎,纯属违法行为。” 两个外国人狡辩道:“这次前来陕西,在贵国所发的护照上,不是准许带枪的吗?由此可见,我们打猎已经获得了贵国政府的许可,为何说是私自打猎呢?”
冯玉祥反驳道:“准许你们携带猎枪,就是准许你们打猎吗?莫非准许你们携带手枪,就表示准许你们在中国境内随心所欲地杀人吗?”其中的一个外国人深感不服,继续说道:“我已在中国寄居三十多年,所有的地方没有不准打猎的,况且,中国法律也从未规定外国人不准在境内打猎。”
冯玉祥冷冷一笑,淡然说道:“的确如此,中国没有规定外国人不准打猎的条文,但是,难道中国规定外国人可以打猎的条文了吗?你三十多年没有遇到官府的禁止,那是他们的‘昏庸’。现在,我是身居陕西的地方官员,我不能昏庸,而负有国家人民交托的保家卫国之责,必须加以禁止不可。”至此,这两个外国人不得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那时,不计其数的官僚军阀对外国人们卑躬屈膝,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其在中国土地上的嚣张气焰。而冯玉祥却利用第一句话,以昂扬的气势捍卫了一个中国将军的尊严。在面对强敌时,不但在气势方面压倒对方,而且使优势自然落于己方。
初次见面时,第一句话说得好与坏,关乎着为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只有坚持总的原则--亲热、贴心,才能使人体会到你的真诚,从而消除不必要的陌生感。
唐朝有个诗人名叫汪伦,他年轻的时候家住在安徽泾县桃花潭边的小镇。他十分仰慕当朝的大诗人李白,只可惜无缘相识,一直想寻个机会亲睹一下这个“诗仙”的不凡风采并交个朋友。
有一次,碰巧李白遨游名山大川到了皖南。汪伦寻思:有什么方法能够结识李白呢?
他忽然间想起李白生平有两大喜好:一爱喝酒,二爱桃花。于是他灵机一动,给李白写了封邀请信。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封信以后,正和他的心意,于是欣然赶到桃花潭来见汪伦。
两人寒暄后,李白说:“我是特地来观十里桃花,尝万家酒店的酒的。”这时候,汪伦才告诉李白:“十里桃花说的是十里之外的桃花坡,万家酒店是指万家潭西一个姓万人家开的酒店。”李白听罢,才知自己“上了汪伦的当”,大笑不已,并称赞汪伦的聪敏。
李白在汪伦家盘桓数日,临别之时,李白感激汪伦一片盛情,特作了《赠汪伦》绝句一首相赠。
俗话说:“看一眼,听一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第一句话犹如第一眼见到其人,最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当旅客在进站的时候,如果站务员待之以热情,并能说好“第一句话”,则可使人倍感亲切、温暖舒畅,甚至原本并不想坐此趟车,也要“舒舒服服地坐一坐”。与之相反,如果站务员满口秽语,“第一句话”使人感到极不入耳,其后果则会可想而知。毕竟任何人均不愿花钱买气受,更何况,在交通条件日益发达的今天,倘若离开汽车,还有火车、飞机或轮船等更为快捷的工具。
在广州的某百货商店里,一位在南海舰队对服务员说:“请你把那个东西拿给我看看。”还把“我”说成字典里查不到的道地的苏北土语。另一位也是苏北人的在广州某陆军部队服役。听了前者这句话,也用手指着货架上的某一商品对营业员说了一句相同的话,两句字里行间都渗透苏北乡土气息的话,使两位陌生人相视一笑,买了各自要买的东西,出了店门就谈了起来,从老家问到部队,从眼下任务谈到几年来走过的路,介绍着将来的打算。身在异乡边的一对老乡的亲热劲,不知情的人怎么也不会相信是因为揣摩对方一句家乡话而造成的结果。可见细心揣摩对方的谈话确实是可以通过找出双方的共同点,使陌生的路人变为熟人,发展成为朋友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好“第一句话”看似较为简单,实则至关重要。只有第一句话起到良好的开端作用,第二句、第三句等才能精彩地进展下去。与人交往,恰当的“第一句话”是不可或缺的。在社交活动中,说好第一句话,对此次交谈的成功与失败往往有着直接影响。
田中义一是日本很有名气的政治家,他非常善于利用人们的亲近心理,营造温馨的交际环境,来取得预期的交际效果。有一次,他到北海道进行政治游览,有位穿着考究看来很像当地知名人士的男子走出欢迎行列向他表示问候。田中义一急忙走上前去,紧紧握住那人的双手,十分热情地说道:“啊,您辛苦了。令尊还好吗?”那个男子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田中义一的政治游览,也因此大获成功。事后,田中义一的随从对主人的亲密举动十分不解,忍不住问道:“那人是谁?”田中义一的回答出人意料:“我怎么知道,但谁都有父亲吧!”
田中义一的交际成功,无疑在他选择了一个比较好的交际切入点,即在男子心目中迅速建立了亲情意识,使男子觉得他是一个值得信赖、和蔼可亲的人,从而在心理上对田中义一产生了认同感。
从某种程度来说,第一句话是决定你与其交往成败的关键时刻。第一句话的表达方式决定着其是否能够打动人心。你的真诚与创意不仅影响着整个谈约的气氛,还影响着他人的聆听态度。倘若一开始就能给予他人关注与尊敬,你便能得到同样的尊重和好感;与之相反,即使再赋予你良好的机会,你也很难较好地抓住如此的好局面。
说话先要有“礼”
思想家荀子曾经说过:“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语言,是人类之间交换讯息、增进了解、建立共识与传承文化的主要工具;沟通,则是人类较为频繁的社会互动模式。
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礼貌,是一种待人接物的风度,它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是否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个性修养与文化素质等。假如说纪律是约束,需要大家共同遵守而维护社会利益的话,那么,礼貌则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真诚与人格的展示。只有讲礼貌,才能彰显出美的光彩、仪表与风度;只有讲礼貌,才能表现出明亮的心灵与美好的道德品质。
有位编辑向一位名作家邀稿。那位作家一向以难于对付著称,所以这位编辑在去他家之前,感到既紧张又胆怯。
开始并不成功,因为不论作家说什么话,这位编辑都说“是,是”或者“可能是这样的”无法开口说明要求他写稿的事。他只好准备改天再来向他说明这件事,今天随便聊聊天就结束这次拜访。
突然间他脑中闪过一本杂志刊载有关这位作家近况的文章,于是就对作家说:“先生,听说你有篇作品被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了,是吗?”作家猛然倾身过来说道:“是的。”“先生,你那种独特的文体,用英语不知道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我也正担心这点。”
他们滔滔不绝地说着,气氛也逐渐变为轻松,最后作家竟答应为编辑写稿子。这位不轻易应允的作家,为什么会为了编辑一席话,而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呢?因为他认为这位编辑并不只是来要求他写稿,不仅读过他的文章,对他的事情也十分了解,所以不能随便地应付。让对方以为自己对他的事非常清楚,就能像那位编辑一样,在心理上占优势。
文明礼貌的语言既是滋润人际关系的雨露,又是沟通组织与公众关系的桥梁;既是维持交谈者良好关系的纽带,又是维系沟通者情真意切的桥梁。倘若没有文明礼貌的语言,就难以想象人们之间能够和睦相处,与人交谈能够得以深入。
在朱镕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的前一天,中央电视台的有关领导告诉节目主持人敬一丹,明天,总理来视察的时候,你要想办法得到朱总理的题词。敬一丹听了既感到欣喜,又感到多少有些为难:我怎么向总理提出这个请求呢?第二天,朱总理在中宣部部长丁关根的陪同下,来到中央电视台。他走进《焦点访谈》节目组演播室,在场的所有人都起立鼓掌,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朱总理跟大家相互问好之后,坐到主持人常坐的位置上,大家簇拥在他的周围,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与总理交谈。一位编导说:“在有魅力的人身上,总有一个场,以前我听别人这样说过。我看您身上就有这样一个场。”朱总理不置可否地笑了。演播室里的气氛更加活跃、和谐,敬一丹感觉这是一个好时机,一个很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时机。于是走到朱总理面前说:“总理,今天演播室里聚集在您身边的这二十几个人只是《焦点访谈》节目组的十分之一。”总理听了这话,说:“你们这么多人啊!”敬一丹接着说:“是的,他们大多数都在外地为采访而奔波,非常辛苦。他们也非常想到这里来,想跟您有一个直接的交流。但他们以工作为重,今天没能到这里来。您能不能给他们留句话?”敬一丹说得非常诚恳,而且非常婉转,然后把纸和笔恭恭敬敬地递到朱总理面前。总理看一下敬一丹,笑了,欣然命笔,写下“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16个字。总理写完,全场响起一片掌声,热烈的气氛进入了高潮
敬一丹的绕圈子的确运用恰当,可圈可点。请求题词,先把在外“四处奔波”、“非常辛苦”的记者抬出来,在感情、道义上绕好了一个让人不宜也不忍拒绝的“套子”,另外语气曲折委婉,表述又贴切诚恳,终于如愿以偿。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够正确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不仅有利于营造双方相处的融洽气氛,还能给予别人尊重,并表明自己的修养。
对于一个人来说,不论其在社会上扮演何种角色,充当何种身份,礼貌均是维持其人际关系不断互动的潜在规则。礼貌是一个人的名片,说话有礼貌的人总是深受他人欢迎。礼貌,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着你的个人形象及他人对你的态度和印象,换而言之也就是说“礼貌是与人共处的金钥匙。”它既是极易做到的事情,又是较为珍贵、难得的东西。
袁如航是北京某所高校的一名教授,一天,他一如既往地在办公室备课,猛然间听到有人敲门,便习惯性地说了一声“请进”。这时,他抬头望了一下,是一位并不认识的女生,原本以为她需要寻找别的老师。但那位女生四处张望了一下,并不确认自己所要找的是哪一位,于是便随口说道:“袁如航呢?”她的话音刚落,办公室的老师均为之一愣,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至袁如航。袁如航也为此深感纳闷:在学校任教如此多年,还没有学生敢直呼其名的。他的脸色微微一变,还是很有礼貌地对她说道:“我就是,找我有什么事情吗?”
那位女生却大大咧咧地回答道:“噢,原来你就是袁如航呀,我可早就听说过你了,我是李菲教授的学生,我的论文你给我看一下!”曾在当时,论文答辩需要请一个校外专家进行指导,而这位女生正是校外的一名学生,前来请教袁如航教授为自己批阅论文。
袁如航是一个颇有涵养的人,望到学生如此没有礼貌,他并没有发火,而是心平气和地随口说道:“那你就放这里吧!”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女生竟然把自己的论文向他的桌子上一扔,并厉声喝道:“你快点看呀!后天我们就要毕业答辩了,你可别耽误我的事!”一忍再忍的袁如航实在难以抑制心中的不满,便冲着她说道:“请问你是找人办事还是下达命令的呢?你把论文拿走吧,我没有时间给你看!”
言为心声,语为人镜。礼貌用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基本原则,它不仅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还能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因此,无论何时何地,说话都不得无“礼”。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古人说过:“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句话就是强调,说话要看对象。
不论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还是与别人随心所欲地交谈,说话总是双向的。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听话的人,因此,说话人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应依据对象,从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从而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顺利表述己意的目的。
北宋时期苏武和黄庭坚是以诗文闻名于世的一对好朋友。有一次,他们一起讨论书法,苏武说:“您近来的字虽愈来愈道劲,不过有的地方却显得太硬瘦了,几乎像树梢绕蛇啊!”说罢大笑。黄庭坚说:“师兄批评一语中的,令人心折。不过,师兄的字……”苏破忙说:“你干吗吞吞吐吐,怕我受不了吗?”黄庭坚于是大胆言道:“师兄的字,铁画银钧,遭劲有力,然而,有时写得就像是石头压的癞蛤蟆。”话音一落,两人都笑得前仰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