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论语教育孩子名言警句 > 第三章 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第2页)

第三章 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教(第2页)

(4)因性格而教: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和爱好不同,所以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很多孩子学习不好完全是性格和喜好造成的,如果孩子不喜欢数学,而家长和老师又不注重方式方法,一味地猛灌,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厌恶感,数学就会越学越不好。由于每个人对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样,学习的成果也就不同,家长切不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强加于孩子身上。

父母要给孩子更大的空间,鼓励、欣赏和承认他们的能力,分析、了解和掌握孩子的性格特点及兴趣爱好,找到适合他的学习方式,制定出符合他的学习方法,引导他的学习兴趣。

2。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大师的话】

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教育没有区别。”

【教子故事】

小苗总是觉得不快乐,他每天都害怕放学回家,更害怕见爸爸。因为爸爸非常严厉而且对他的要求极高,总是希望小苗将来能继承爸爸的产业,能有出息,能做大事。

这天,小苗做完作业,妈妈叫他吃饭,这时他才发现爸爸今天没有回来,“妈妈,爸爸呢?”“爸爸今天加班,要晚些才回家。”小苗听到爸爸要晚些回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赶紧吃了两口饭,就打开了电视机,看着他梦寐以求的动画片。妈妈看见小苗那激动的神情,不禁苦笑了一下。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突然一声开门声,打破了小苗的幸福,爸爸回来了。当小苗看见爸爸走进屋时,赶紧起身关上了电视,恐慌地叫了一声“爸爸”,便站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你又看电视了吧?”爸爸一脸严肃地走到小苗身边,“写完作业了吗?”爸爸把外衣交给了妈妈,便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妈妈赶紧给爸爸拿来了茶水。

“全都写完了。”小苗毕恭毕敬地说道。

“写完了就可以看电视了?”爸爸喝了一口茶,“我不在家,你就上天了,功课也不复习了,书也不看、英语也不背了。”爸爸说话的声音虽然不大,但语气却很重。

“孩子看会儿动画片,也算是休息休息。”妈妈感觉到家里的“暴风雨”要来了,赶紧打圆场。

“休息,什么休息?慈母多败儿,你知不知道?”爸爸的声音立刻提高了,“不严格要求他,他能成才吗?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能办大事?就打算吃我的老底啊?”

“我告诉你,小苗,当初老子打天下的时候可没那么容易。现在我供你吃、供你穿,你需要什么我都满足你,给你提供这么好的条件,你还不给我好好学习,你说将来你怎么能接我的班?怎么能继承咱们家的事业啊!”

“有两个臭钱有什么了不起。将来我自己也能挣钱养活自己,我才不会用你的钱呢。”小苗低着头心里暗暗想着,但嘴上却什么也不敢说。

爸爸坐在那里,一个劲儿地说着,小苗实在忍不住了,站在原地小声嘟哝着:“我根本就不想继承您的事业,我对您经营的那些东西根本就不感兴趣。”

“什么?翅膀还没硬呢,你就敢跟老子犟嘴!你这叫不孝,知道吗?我告诉你,我是你老子,我让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老子打下的江山,你说不坐就不坐?告诉你,在这个家里我说了算,你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离开老子你什么都干不了!”爸爸有些声嘶力竭。

妈妈看见爸爸恼羞成怒的样子,赶紧过来,“好了,这么大声干嘛?你别把孩子吓着。小苗赶紧回屋复习功课。”说着,拉着一脸不服气的小苗回了房间。

小苗的爸爸就因为自己的一点成就,感觉家里人都要听他的,尤其是孩子。在他心里子承父业是理所当然的,他霸道地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错误地把孩子当成自己实现人生目标的筹码,这不仅让我们联想起封建社会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教子心得】

由于在孔子之前,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接受教育,平民百姓的孩子是没有权利读书的,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而到了孔子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开始发生了变化,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创办了私学。在教育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诚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而他的三千弟子也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国度。孔子的这一教育创举,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而平民教育更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的这一教育理念,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然而,有教无类必须以“有心向学”为前提,如果无心向学或者即使“有心向学”但并不努力,或者努力了而方法不当,方向错误,则仍然无法成才。

正如美国一位人力资源专家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在不恰当位置的资源。由于有些人没有放对位置,所以成了垃圾,所以自怨自艾,成为抱怨社会的人。”

众所周知,现在社会在受教育上人人平等,不再像孔子时期那样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既然这样,那又如何“有教无类”呢?我们现在所说的有教无类,其实是指父母在施教的时候要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社会地位和作为一名家庭成员的权利,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品,任家长意愿摆布。

其实,在这个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有着同样的思想与生存权利。只是由于地区的差异、社会分工的不同,每个人的发展方向与职业也渐渐不同。但是,无论你出身怎样,来自何方,社会地位如何,我们都有着完全平等的人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人们的处世准则。但在家庭生活中,在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中,家长则完全忽视了这一点,在生活和学习中仅凭着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森严伦理等级,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家庭,影响着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很多父母在劝说孩子不要上网成瘾时,自己却沉迷在搓麻将、斗地主的游戏中;在教育孩子多学习、多读书的时候,自己却沉浸在无聊韩剧中。这些家长为大的思想和做法导致孩子敢怒不敢言,高高在上的家长作风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越来越少,致使家庭关系紧张,矛盾重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不断完善,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应该彻底抛弃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说教的家长作风,变居高临下为与孩子平等相处,在讨论时势或其他问题上切勿以大压小,要像朋友一样平等对待,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向父母吐露心声,与父母共同营造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从而有利于孩子步入正确的人生轨道,更好的学习、进步和发展。

【亲子小建议】

尊重孩子的地位历来都是孩子成长教育的关键。鲁迅先生认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要重视三个方面:“给我理解”、“视我平等”、“让我自立”。这其实是孩子希望父母对自己尊重,获得家庭平等待遇的心声。在家庭生活中,缺乏平等待遇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自私、懦弱、缺少主见等不良性格,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家长应该改变观念,主动放下架子,尊重并平等对待孩子。

建议一:反思传统教育方式。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不仅表现在社会和工作中,在家里,也让很多父母觉得他们高高在上,孩子是他们附属品,应该听命于他们,他们对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孩子应该按照他们的意愿做事。这样的做法不但得不到孩子的认可,还会引起孩子的极度反感和反抗情绪,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只有父母愿意放下架子,平等的对待孩子,孩子才有可能跟家长吐露心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困惑。父母在孩子没有自理能力的时候可以介入孩子的生活,但这种介入并不等于包办了孩子的一切生活。家长应该努力帮助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将孩子放到与自己同等的位置,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建议二: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

一旦孩子有了自理能力,就应该将孩子当做独立的个体去对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父母美好的心愿和理想。为此,许多父母都把孩子当成未来的领导者,当成自己理想的继承人。他们往往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和理想,或是他们感觉有发展前途的事业和技能,一厢情愿地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根本不考虑孩子对此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

晓晓的父母就是这样。妈妈非常喜欢钢琴,但由于自己年幼的时候家庭条件不允许,只能跟钢琴无缘。自从有了晓晓之后,妈妈便把学钢琴的意愿强加在了孩子的身上,希望晓晓能把钢琴学好,将来成为钢琴家。于是,爸爸妈妈倾入家庭所有,还借了一部分钱,给晓晓买了一架钢琴,供她练习。开始晓晓对这个庞然大物还有些兴趣,但随着练习的加深和难度的加大,晓晓开始厌烦了。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更好的学习钢琴,每天不停地让晓晓练琴,练不好就要挨打,这让晓晓越来越讨厌这个家伙了。钢琴剥夺了晓晓所有的快乐和亲情,最终晓晓一看到钢琴就怕得要命,恨之入骨。

一天,爸爸妈妈又将孩子锁在房子里练琴,恨死了这架钢琴的晓晓终于爆发了所有的怨气,她找来重物打烂了这架钢琴。但当晓晓看到被打烂的钢琴时,心里充满了恐惧,她怕被父母打骂,于是,可怜的晓晓竟然用钢琴线结束了自己幼嫩的生命。

这个令人震惊的故事是真实的,它告诫所有的家长,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和愿望,而剥夺孩子应有的权利和思想,孩子也是家庭中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意愿,用平等的人格对待孩子、教育孩子,仔细观察孩子的优势和潜能,帮助、引导他们完成他们自己的心愿和理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引导孩子更好地学习。

建议三:让孩子拥有家庭大事知情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