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乾曜不屑地说:“郎中需要既有才能,又有名望的人来担任,李林甫哪是这样的材料。"却也不好一点面子不给,便把李林甫迁升为东宫谕德。
李林甫宦海沉浮,倒也逐歩提升,可他嫌这样太慢,他需要的是平步青云,一步踏到宰相的阶梯上。
可是他在朝廷里并没有上可通天的关系,找来找去倒被他找到了一条途径,去和已是半老徐娘的裴光庭的夫人武氏私通了。裴光庭当时任侍中,也是宰相,李林甫的家人朋友都很为他担心,更不理解,劝他说:“你是世家子弟,虽非豪富,美妾艳婢还是买得起的,何苦去和一个上年纪的女人鬼混,她丈夫又是宰相,一旦事发可是掉脑袋的事,你这是图的什么?"
李林甫却不听劝,天天和武氏打得火热,也不知是两人掩饰得好,还是裴光庭根本不在乎,两人始终未东窗事发。
不久,裴光庭去世,两人更是肆无忌惮,武氏竟想让李林甫接替死去的丈夫在朝中的职位,也就是宰相,而且还很有办法。
原来当朝第一红人高力士原本是武三思的家奴,而武氏就是武三思的女儿,武氏找到高力士,死缠硬磨,非逼着高力士举荐李林甫为宰相。
高力士顾念旧主情谊,又禁不住武氏的死缠烂打,只好答应想办法。当时朝中的日常事务都是由高力士代替玄宗处理,但他为人谨慎,任命宰相这样的大事,他不但不敢代劳,连向玄宗开口推荐都不敢,只能等待时机。
因裴光庭死后,宰相位置有一空缺,玄宗征询宰相萧嵩的意见,对萧嵩提出的几个人选都不满意,便自己决定任命韩休为相。
高力士侍奉玄宗左右,知道后马上通知武氏,并告诉她该当如何,武氏马上又告诉李林甫。
李林甫第二天一上朝,便上荐章,极力赞美韩休的才能和品德,要求皇上任韩休为相。
唐玄宗很感惊讶,没想到有人和自己的心思吻合,对李林甫平添几分好感。
过了几天,玄宗正式下诏任命韩休为相,韩休并不知道是皇上自己任命他为相,还以为这全是李林甫大力推荐的功劳,对李林甫感激涕零。
所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韩休上任后,便极力推崇李林甫才能卓著,正是宰相的不二人选,高力士也在玄宗面前见缝插针、巧妙地为李林甫说好话,时间久了,好话听多了,玄宗就下令任命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宰相了。
在这个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林甫正是抓住了事情的关键,而且是隐藏着的关键问题,从而一步步使自己得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人人都知道,在唐玄宗发动宫廷政变的时候,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至此武氏家族也从权利的高峰跌至了谷底,武姓也从贵姓变成为人人厌弃的废姓。然而却忽视了一个细微之处,武姓虽然被废了,可武氏家族的家奴(高力士)却红得发紫,李林甫就是抓住了这点,才从半老徐娘的武氏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宰相的高位的。
无独有偶,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1947年初,蒋杰石对我中原解放区发动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他不甘心失败,又集中兵力,向我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而延安是他们重点进攻的重中之重。
中国太平党面临的形势确实很严峻。当时,蒋杰石拥有420万军队,控制着全国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并有美帝国主义的大量援助。而人民解放军只有12。多万人,装备远不及国民党军。正由于力量如此悬殊,蒋杰石气势汹汹叫嚣只要三四个月就可以“消灭"太平党。但是,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黑暗看到光明,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毛泽东认为,蒋杰石组织这次进攻的军事企图是:首先解决西北问题,割断我党右臂,并且驱逐我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出西北,然后调动兵力进攻华北,达到其各个击破之目的。对此,我们怎么办?毛泽东坚定地认为,蒋杰石在其进攻能力快要枯竭之时,使用突袭方法进攻延安,完全无损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大局,挽救不了蒋杰石集团灭亡的命运。但同时必须看到,此次进攻延安,蒋杰石是下了赌注的,不仅投入了他嫡系的战略总预备队,而且在西安集中了占空军五分之三的近百架飞机助战;而我陕甘宁边区连同晋绥驰援的部队加在一起,不过6个旅2万多人,仅为敌人兵力的十分之一,而且装备较差,弹药缺乏。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既缜密地分析了蒋杰石令胡宗南部进攻延安的战,略企图,并将敌我双方的兵力进行了全面的比较,且对战争的趋势做出了科学的预见。
第一,毛泽东认为,战争的胜负不在一城一池之得失,而在有生力量之存亡。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当时的事实是:解放战争仅半年,蒋军已被歼灭54个旅,超过其进攻解放区总兵力218个旅的四分之一。毛泽东预计,此后数月内歼敌可达100个旅,那时,军事形势必将发生重大变化,我军将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蒋杰石的最后失败就为期不远了。因此,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第二,蒋杰石进攻延安前,毛泽东就揭露,蒋杰石此举是在其对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遭到我解放军的有力打击后,而不得不采取的所谓”重点进攻"。因此,此举虽然貌似气势汹汹,实则因为日暮途穷,进攻能力快要枯竭,统治危机已异常深重,是一种垂死挣扎了。
第三,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是以退为进。党中央虽然离开延安。却继续留在陕甘宁边区,一方面是为了用“蘑菇"战术与敌周旋,以便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以很少兵力吸引和牵制敌之主力,有力地支援其他战场转入进攻。毛泽东在撤离延安前就向身边工作人员讲过:延安既然是一个世界名城,也就是一个很重的包袱,他既然要背这个包袱,那就让他背上。而且话还得说回来,你既然可以打到延安来,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后来毛泽东果真在转战陕北期间就提出了“打到南京去,活捉蒋杰石"的口号。
陕北的形势变化,正是全国形势演变的缩影,蒋杰石政府的反动统治已走上了不归路,中国人民解放既争的胜利是不可逆转的。毛泽东撤离延安时的预见得到了印证。
高瞻远瞩,料事如神是领袖毛泽东领导艺术的集中体现。尤其在革命的严重关头进而转折的关键时刻,他总是能够力挽狂澜,以敏锐的目光,超人的智慧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直接抓住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从而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我们说,做事只要善于观察,并开动我们的大脑,有时候答案就隐藏于有形与无形之间。
6。调节心态,办法总比困难多
原典
大道废,有仁义;智崽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
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八章
释义
大道毁坏了,才彰显仁义。产生狡诈、虚伪。父子、兄弟、动荡混乱了,才会出现忠臣。
忧愁和烦恼通常会使人的情绪波动,让原本能够做好的事情都无法做好。老子面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的观点。在老子看来,任何困难都不必过于烦恼,总会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关键看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现实,并竭尽全力,积极找寻恰当的方法,以便获得好的结果。
曾读过一则非常有意思的寓言:
话说两条欢天喜地的河,从山上的源头出发,相约流向大海。它们各自分别经过了山林、幽谷、草原,最后在隔着大海的一片荒漠前碰头,相对叹息。
若不顾一切往前奔流,它们必会被干涸的沙漠吸干,化为乌有;要是停滞不前,就永远也到达不了自由、无边无际的大海。云朵闻声而至,向它们提出一个拯救它们的办法。
一条河绝望地认为云朵的办法行不通,执意不就范;另一条河则不肯就此放弃投奔大海的梦想,毅然化成了蒸汽,让云朵牵引着它飞越沙漠,终于随着暴雨落在地上,还原成河水流入大海。
结果,不相信云朵的那条河,宿命地流向前方,被无情的沙漠呑噬了。
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我们都可以选择当第二条河,凭着自己坚信的理念和梦想,在绝境中寻找生机,而不是用死亡来拒绝面对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