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读历史故事学待人处世 马银文 > 第六章 谋生计 行走人生的智囊手册(第1页)

第六章 谋生计 行走人生的智囊手册(第1页)

第六章谋生计:行走人生的智囊手册

古人云:“深谋远虑,所以不穷。”“不谋万世,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说的就是施计用谋对人生、对处世的重要性。

人活着就离不开为人处世,会为人处世就离不开心算,不善于用心算的人,在人生的各个场合都是弱者,他们往往成为强者身边的“摆设”。

棘手的事不一定亲自去做

只要我们能以智取胜,运用“借势"的思维方式,借他人之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这是成大事之人必不可少的手腕。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汉献帝作为汉朝皇帝已名存实亡。当时占据兖州的曹操认为“打仗要师出有名",决心“奉天子以令下臣”。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无疑是具有很高的战略眼光。因为汉献帝虽是个傀儡,但在当时天下分崩的形势下,面对政出多门、号令不一的混乱局面,他毕竟还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曹操把汉献帝劫持到许昌后,逼迫献帝封他为大将军,加封武平侯,他以天子的名义设置丞相以下群僚百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官制,并对天子的近臣加以肃清。他先借故将汉献帝的近臣董承、王服等人一并杀掉,夷灭三族。再压制不服从他的大臣,不让他们掌握实权。然后,曹操又更进一步加强了对皇帝的控制。献帝宫廷内外的禁卫军,都由他一手安排,由他的亲信统领。并明令规定“今后如有外戚宗族未经允许擅自闯入宫门的,一律斩首;守卫不严者与之同罪。”从此汉献帝如笼中之鸟,失去了行动自由,完全受控于曹操。

曹操完全控制了汉献帝,却又保留皇帝的虚名,不肯废掉他。把他作为自己步入未来政途的垫脚石。孙权曾上表劝曹操称帝,曹操阅表后笑道“孙权是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烤死。”他不愿背一个“篡位”的名声,对外仍旧以丞相的名义发号施令,一切大事,都称奉诏而行。

对于当时的曹操,借献帝之名,只是面对纷纭复杂的政治局面而采取的一种政治手段,他的目的是在于为自己雄霸天下打下牢固的基础。

曹操“挟天子"之后,确实大大地开拓了自己的政治局面。

当时各军阀最感困难的是民散田荒,军队乏食。曹操就假天子之诏创立屯田制度。兴修许多河渠,开辟稻田,募农民耕彬并在各州郡遍设田官,到处积谷,大军出征,不必运粮,大大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以后,曹操分析到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相持过程,因此在军事以外,也作了周密的篡汉的准备。他先叫汉献帝封他为魏公,凌驾于诸侯之上。又叫汉帝封自己做魏王,使用皇帝仪仗,而事实上他已经成了皇帝,他所做的一切只想要个名正言顺而已。

复杂的事情也许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可以解决,善于借外力,更容易成功。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对于这个“借”字的文章就做得颇为老到。

正当诸葛亮忙于出师南征之际,探马飞报“孟获大起蛮兵10万,犯境侵掠,边境上新降的几位太守雍凯、高定趁机结连孟获造反”,诸葛亮立即率兵迎敌。当雍凯、高定兵分两路偷袭蜀营时,被蜀军杀得大败,许多建、高将士被蜀军生擒活捉,诸葛亮在这些战俘身上打开了主意。

他把雍、高被俘的将士分别囚禁,然后暗地叫本部军将撒谎传谣说:“高定的人免死,雍凯的人尽杀。”接着诸葛亮传令提取雍凯方面的战俘到帐前问话,人人都怕杀头,都谎称自己是高定的部下,而不敢说是雍凯的人马。诸葛亮听他们冒称自己是高定的人,证明他们相信本部传出的谣言谎话,也就佯装糊涂,均按高定部下对待,并“与酒食赏劳,令人送出界首”,全部放归。

这些“送出界首”的人跑回雍凯部队后,都说高定暗中背叛了雍凯,投靠了诸葛亮。诸葛亮在营中,又设宴招待高定的真正部下,并编造谎言说,雍凯已派人前来联络投诚,欲献高定、朱褒二人“首级”。战俘回去后,以讹传讹,替诸葛亮当“小广播于是诸葛亮利用放回去的俘虏在雍、高中间播下了互相猜疑的种子。紧接着,诸葛亮又把捕获的高定派遣的密探,故意错认为是雍凯的部下,“修书一封”,信中密令雍凯“早早下手,休得误事”,交给“密探”带回送给雍凯。

“密探”回去把信交给高定后,信以为真,拍案而起,大骂雍凯是忘义之徒,决心先下手为强,率领精兵连夜偷袭雍凯营寨,割了雍凯的脑袋,直驰诸葛亮营寨敬献首级,讨好诸葛亮。当高定提着雍凯的头去见诸葛亮时,他明知道是真心诚意来投诚的,却谎称是高定诈降而来,喝令左右推出斩首,并对高定谎称“朱褒已使人密献降书,说你与雍凯结生死之交,岂肯轻易反目杀他,我知道高定是借人头诈降的”。这番谎话又激得高定在诸葛亮面前立下军令状:“誓擒朱褒来见丞相。”诸葛亮佯装给他立功赎罪以表真心投诚的机会,准予前去。果然,高定乘朱褒不备,偷袭了朱的营寨,杀了朱褒,提着朱的头,带领全部叛军投降了蜀营。

到此,诸葛亮的一连串的挑拨离间,挑起敌军内部矛盾,借敌人之力量,借敌之口,借敌人之刀剑,借敌人之将士,诱骗敌人自相残杀,而实现了杀掉自己想杀的人,达到“不必亲行,坐享其利"的目的。诸葛亮这次借刀杀人中的“借”字文章是做得超群出众。

点评

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太多的力气,便能轻松达到目的,只

要你运用“借势"的思维方式就可以了。

天下也有“免费的午餐"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获得都需要付出。其实只要你动动脑筋,也有“免费的午餐"供你“吃“。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可谓是付出最小、获得最大。精明的诸葛亮,靠着自己的智慧,就饱饱地“吃”了一顿曹操提供的丰盛的“免费的午餐",从无箭中生出十万支箭来,这真是奇迹!

周瑜要与曹操展开水战,苦于缺箭,于是就让诸葛亮帮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只箭。同时也想借诸葛亮延误军情之名把他杀掉。谁知诸葛亮竟说“只要三天,便可向都督交纳十万支箭。”

周瑜说:“军中无戏言

周瑜料定孔明三天内无论如何是造不出十万支箭的。

那天鲁肃奉周瑜之命来见孔明。孔明见鲁肃来,知道他是奉命而来的,就故意埋怨道:“我三天内如何造成十万支箭?子敬你必须救我!"鲁肃说:“先生自取其祸,我怎么能救你?”

孔明便转过话题说:“请子敬借给我二十只船,每只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都用青皮为幔,束草人千余个,分布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保证有十万支箭。只不过先不能让公瑾知道。他若知道,我这计就败了。”鲁肃答应了,但并不明白孔明的意图。

鲁肃私自调拨快船二十只,按照孔明的交代一应齐备,交给孔明调用。

第一天,孔明按兵不动;第二天也依然没有什么举动。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孔明秘密地请鲁肃到船中来聚。鲁肃问:“先生召我来做什么?"孔明说“请子敬同去取箭。”鲁肃问:"到何处去取?"孔明说:“你跟我走好了。”

孔明命令把二十艘船用长绳相连,一直向北进发。这天夜里大雾弥漫,长江之中,雾气更浓。孔明催促船只快速前进。

当夜五更时分,船已接近曹操的水寨。孔明令士兵在船上摆擂鼓呐喊。鲁肃惊问:“倘若曹兵齐出,怎么办?"孔明笑道:“我料曹操在大雾之中必不敢出兵。我们只顾饮酒作乐,等雾散了便回去。"

果然,曹寨中听到擂鼓呐喊,有人就慌忙地去报告曹操。曹操心生疑计:重雾迷江,敌军突然而降,肯定有伏兵,千万不能轻举乱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杀。曹操又派人到旱寨内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赶到江边助射。曹军弓弩手一万余人,一齐向江中猛射,一时间,箭如流雨,直射到东吴的战船草蓬上来。

过了一会儿,孔明又令把船调过来,头朝东,尾朝西,让军士继续擂鼓呐喊。这样,曹军射过来的箭,又落到了战船的另一面草蓬上。

等到太阳出来,江雾散开,孔明急令收船速回。只见二十只船两边的束草上,排满箭支。孔明又令各船上军士齐喊:“谢丞相借箭!”等到曹操知情时,孔明带船已返回二十余里,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