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表示自己的内行,伯希和向蔡先生说:“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真品”,以及墨色、印章如何等等。林语堂注意观察蔡先生的表情,他不表示赞同和反对意见,只是客气地低声说:“是的,是的。”一脸平淡冷静的样子。
后来伯希和若有所悟,闭口不言,面有惧色,大概从蔡元培的表情和举止上他担心自己说错了什么,出了丑自己还不知道呢!林语堂后来在谈到蔡元培先生时还就伯希和一事感叹说:“这是中国人的涵养,反映外国人卖弄的一幅绝妙图画。”
谦受益,满招损。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BT1〗〖ML〗简单生活越快乐
〖HTXH〗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JY,2〗〖HTK〗——《论语·八佾》
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这个问题很重大!就一般礼仪而言,与其过分铺张,宁可俭朴;就丧礼而言,与其过于操办,宁可过于哀戚。”〖HT〗
〖HT〗
林放作为孔子的学生,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呢?孔子在这里似乎没有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仔细琢磨,孔子还是明确回答了礼之根本的问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小孙也,宁固。”讲奢侈排场的人常希望胜过别人,因而常有大款斗富的故事。而过分节俭,便事事不愿与人互通有无,容易陷入固陋。两者均不可取,但比较起来,宁可简陋。
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反对形式主义的排场,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要从内心和感情上体悟礼的根本,符合礼的要求。所以说,孔子提倡的礼仪,是发自内心肺腑的懂礼讲礼,要发扬的是勤俭节约的精神,反对的是铺张浪费的陋习。
宋人罗大经对俭的研究似乎更加细微,更加精到。他认为俭的益处有四条:一是养德,二是养寿,三是养神,四是养气。宋人范纯仁也说过:唯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俭是一种人生观念,它涉及人的幸福观和苦乐观。俭的本身需要约束,需要克制,所以俭的过程可能是有痛苦的。但是有了约束,有了克制,人就降低了奢望,抑制了贪欲,减少了烦恼,因而俭的结果往往又是幸福的,快乐的。
俭是一种行为规范,它是对浮华浪费行为的一种有效而且有益的约束。李商隐在《咏史》一诗中说出了勤俭的好处和奢侈的恶果:“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大意是: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由此可见,提倡勤俭对于家庭幸福和国家安宁关系重大,因为家庭和国家都需要德的维系,而在各种道德修养中,俭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节俭是一门艺术,它能使人最大限度地享用生活。热爱节俭是一切美德的根本。
古今中外立大业、成伟名者,大多都是节俭朴素之人。诸葛亮自隐于山中,居茅庐,穿布衣,淡饭粗茶,苦读勤思,养成高尚品德,造就雄才大略。他的名言“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不但是他本人的座右铭,还鼓励人们修身养性,完善人格。被公认为治家高手的曾国藩对俭更是宠爱有加。《曾文正公家训》有言:“居家之道维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侈为要义。”曾氏家族经久不衰,其后代出了不少专家学者,与曾国藩以“俭”为中心的家教有直接关系。
古人论节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节俭是大德而并非小节。节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本来如同大象,若是把它视作蚂蚁,显然是低估和小看了它的作用和能量。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离不开节俭。除非你不要生存、不想发展。因为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不节俭就意味着人类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发展是建立在拥有足够的能源基础之上的,资源枯竭便意味着停滞不前。
真正靠劳动致富的人是很少挥金如土、奢侈淫逸的。李嘉诚是世人皆知的华人首富,而他至今仍住在30年前的老房子里;他担任公司总裁,可对自己的年薪的发放有个严格限制。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不仅自己克勤克俭,而且严格限制子女的零花钱,每项花费都要有详细的记录,花一块钱也得有所交代。因为他们深知“一粥一饭,常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创业维艰。”
即使再有钱,也不能够挥霍无度。瑞士是世界首富之国,但瑞士人的节俭却是出了名的,有时显得近乎“抠门”。欧洲有一句谚语,大意是说瑞士人有两个钱袋,装钱少的钱袋是准备请客的。即使是为自己购物,他们那种认真、耐心、掏钱时的谨慎,也使人叹为观止。比如选购一张价格低廉的普通中国画,常常是戴上眼镜,又摘了眼镜看,放远了看,又拿近了看,仔细端详,反复比较,就是这样的功夫花过,有时也还是终于搁下不买了,这似乎也为瑞士民族平和、娴雅的气度作了一个注释。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相比以前只能够满足“温饱”的生活,可以说是“旧貌换新颜”了。但日子仅仅是好过了几年,许多人就把当年的苦日子忘了,把中国悠久的传统美德——勤俭忘了。奢侈浪费、攀比斗富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样做,完全违背了孔子所提倡的“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的思想。
在此,也要给大家提个醒:生活优越更需要俭朴,更需要养成勤俭的习惯。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勤俭节约,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才能早日地使中国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节俭,省下的不单单是钱,而是资源,是人赖以生存的资源。
〖LM〗〖BT1〗〖ML〗管住自己的虚荣心
〖HTXH〗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JY,2〗〖HTK〗——《论语·公冶长》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耿直呢?有人向他要点醋,(他不说自己没有,)却到邻居家转讨来给那人。”〖HT〗
孔子那个年代,有个叫微生高的人,是鲁国人,在当时号称是直爽大方。但在孔子看来,真正的直爽,应该是有就说有,没有就说没有。像微生高自己没有醋,对别人直说就是了,干吗要弯弯绕呢?这样弯弯绕,不就是为了显示自己阔绰大方吗?
孔子一生与君王们打交道,从来是不卑不亢,决不迎合上流社会的浮华习气,去维持那虚伪的“面子”。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于68岁时返回鲁国。回国后,鲁哀公接见孔子,侍者进上黍与桃子,哀公请孔子吃。孔子便先吃黍,再吃桃子。“左右皆掩口而笑。”哀公便解释,这黍是用来擦拭桃子上的茸毛的。孔子这下子可说是丢面子了。他说,自己并非不知道宫廷有这番讲究,可在他看来,黍是五谷之长,而桃是六果之下,祭祀先王,桃是不能入庙的,显然黍贵桃贱,现在用“贵”擦“贱”,是“妨义也”,因此自己才先食黍,后吃桃。可见,孔子是不会为“面子”妨害自己认为的“义”的。
鲁迅先生专有一篇文章《说“面子”》。他说:“面子”这东西,不想还好,一想可觉得糊涂。它像是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面子”,也就是所谓的“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做“丢脸”。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脸”。而“丢脸”之道,则因人而不同,例如车夫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并不算什么,富家姑爷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才成为“丢脸”。
鲁迅说,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
我们做人行事,要堂堂正正,光明坦荡,有实力,有本事,人家高看你,自然有面子。没实力,没本事,再怎么装面子,也是唬不住人的。
下面看隋炀帝虚荣浮夸,最后亡国的故事。
隋炀帝是一个喜欢夸耀讲排场的人。607年(隋大业三年),隋炀帝率甲士五十万人,北巡塞外。609年,又西巡张掖。隋炀帝的西巡队伍到达燕支山的时候,他命令“伯雅、吐屯设等及西域二十七国竭于道左”,还要欢迎的人群身佩金玉,焚香奏乐,载歌载舞。隋炀帝又命令武威、张掖的男男女女,穿上华丽的服装,头戴金玉饰物,坐上最好的马车,列队迎接。真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公元610年,西域各族使团和商旅,仰慕中原的富庶,纷纷来到东都洛阳。隋炀帝为了夸耀自己,于2月13日(大业六年正月十五日),下令举行盛大的欢迎会。在皇城端门外大街,圈围戏场五千步,搭起了百座戏楼,招来一万八千名乐师,日夜演戏,歌声乐声,声闻几十里。夜幕降临后,张灯结彩,继续演唱。这次耗资巨万的百场戏,整整演了半个月方才收场。
在这期间,各族商旅要到丰都市(即东市)进行贸易。隋炀帝下令整顿市容,各店肆都要粉刷墙垣,彩绘门窗,陈列新货,店员要穿锦衣丽服,连卖蔬菜的小商贩也要用精美的龙须席铺地。西域各族商人路经酒食店,店主要热情招待,吃喝免费,醉饱出门,以显示隋朝的富庶。但客人们看出这是假象,有的人指着街市间树木上缠的彩绢质问说:“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不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为了使异族畏服,隋炀帝不断向他们耀武扬威,并对其酋长慷慨赏赐。公元607年隋炀帝到榆林巡幸,令宇文恺做遮天大帐,帐下能坐几千人,还摆满了各种珍贵的器皿,设盛大宴会招待突厥、契丹、奚等部落的酋长,看到游牧民族头目们又惊又喜的表情,隋炀帝心满意足,并送给突厥启民可汗锦缎2000万段。在榆林寨外,隋炀帝命令宇文恺制作观风行殿和行军城,一夜之间平地竖起了一座宫殿与一座大城,游牧人以为是神功,望而生畏,十里之外即跪伏叩头。隋炀帝利用未开化民族经济技术不发达的弱点,借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可谓不惜工本。
隋炀帝的虚荣浮夸非但不能赢得各族的信任,反而招致了战争。615年秋,当他再次出巡塞外时,突然遭到几十万突厥骑兵的袭击,雁门(今山西代县)一带的四十一座城市,竟然丢了三十九座。隋炀帝逃之不及,被围困在雁门城里。突厥急攻雁门,弓箭射到隋炀帝脚下,这位不可一世的暴君被吓得六神无主,抱着小儿子号啕大哭。幸亏将士们奋力固守,才转危为安。〖HT〗
隋炀帝的愚蠢在于,他以为那些豪华的铺排仪式,既能显示出自己统治的国家殷实富强,又能让“宾客们”感到莫大的满足,但在实际上却收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因为他所表现出的一切,既华而不实,又盛气凌云,难免会让人从内心里感到不快和厌恶。“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值得后人警醒。
虚荣心是一个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与尊重。它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像微生高、隋炀帝这种表现,就是俗话说的“打肿脸充胖子”,也就是所谓的“好面子”。为了“面子”,人就会自欺欺人,就会装腔作势,就会不懂装懂,就会没钱也摆阔,就会做出许多自己事后也懊悔的事,正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现代社会中也不乏爱慕虚荣者。大家生活在激烈竞争和贪图占有中,所以在外表上是富有的,心灵深处却是苍白的;物质生活看似是安稳的,而精神生活却显得非常不安。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因为虚荣心太强,看不得别人有什么东西而自己没有,所以就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些东西弄到手,这种行为非常不好。有些人看不了别人的工资比自己高,看不了别人的职位比自己高,就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去整别人,绝不容忍别人比自己强。这是一种自私行为,为了整治比自己出众的人,最终还是害人害己。
由于虚荣而引发的竞争惨剧,是最不幸最恶劣的事。人们因虚荣的竞争而送掉性命的惨例是举不胜举的,而虚荣的人能够永远维持他的虚荣的例子却是屈指可数!凡虚荣的人,总有一天,会和他的邻人、同事、妻子、儿女,甚至不知虚荣为何事的自然界发起冲突,最后一败涂地。虚荣虽然可以自欺欺人,但它欺骗不了自然,虚荣是反对自然的一种侮辱,但自然是不容任何侮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