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是人生当中最理想化的一词,但人生的常态却使终是不完美的,这种对比,让一部人感受到了从天堂到地狱的落差。如果将完美的人生比做一场梦的话,不完美就是现实中最真实的存在,虽然有些残忍,但却是我们每天必须面对的。
责怪,抱怨他人是一根线
戴尔·卡耐基曾说:“好高骛远地提出过高要求,过高目标,苛求于他人的人,令人敬而远之。任何傻子都会批评、指责和抱怨,而且大多数愚蠢者也正是这样做的。要了解和宽容别人,就要有良好的品德和自我克制。”责怪抱怨别人像一根线,会牵着我们走入人际关系的误区。
在出现错误时,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错误,而看不到自己的缺失。这种严于律人宽于待己的作风,让很多人不屑。与其责怪别人,不如检讨自己。
即使别人错了,也要学会宽恕别人,要知道批评别人往往不如责怪自己更有说服力。
杰克斯讲了自己的一个经历:
上星期五我闹了一个笑话。我去伦敦买了点东西。我本来是去买圣诞节礼物的,也想为我大学的专业课找几本书。那天我乘早班车去伦敦,中午刚过不久我就买好了我所需要的东西。为了赶下午3点30分的火车回去,我搭乘了一辆出租车。不巧碰上交通堵塞,等我到火车站时,那趟车刚开走。我只好呆了一个小时等下趟车。
我买了一份报纸,漫步走进车站的小卖部。这个时候小卖部里几乎空无一人,我要了一杯咖啡和一包饼干——巧克力饼干。我很喜欢这种饼干。于是,我便找了一个靠窗的位于,开始品尝美味的饼干。一边吃,我还一边做报上登载的纵横填字游戏。我觉得做这种游戏很有趣。
过了几分钟,来了一个人坐在我对面,这个人除了个子很高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以说他样子很像一个典型的上班族——穿一身暗色衣服,带一个公文包。
我没说话,继续边喝咖啡边做我的填字游戏。忽然他伸过手表,拿走我那包饼干,挑了一块在他的咖啡里蘸了一下就送进嘴里。我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不过我也不想大惊小怪,于是决定不予理会。我总是尽量避免惹麻烦。我也就拿了一块饼干,喝了一口咖啡,再回去做我的填字游戏。
这人拿第二块饼干时我既没抬头也没吱声。我假装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过了几分钟我不在意地伸出手去,拿来最后一块饼干,瞥了这人一眼。他正对我怒目而视。
我有点紧张地把饼干放进嘴里,决定离开。正当我准备站起身来走的时候,那人突然把椅子往后一推,站起来匆匆走了。我感到如释重负,准备呆两三分钟再走。我喝完咖啡,折好报纸站起身来。这时,我突然发现就在桌上我原来放报纸的地方摆着我的那包饼干。
我刚才喝的咖啡马上都变成汗水流了出来……
在遇事时,我们习惯性的先责怪他人,这几乎成为很多人的下意识动作,这个动作我们很多人都会做,甚至把其当做一种理所当然。
1865年4月15日的早晨,当林肯咽下最后一口气时,陆军部长史丹顿说道:“这里躺着的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完美的统治者。”
南北战争期间,全国有半数人无情地指责林肯用人不当,但林肯“毫不怨天尤人,宽容地保持缄默”。他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你不论断他人,他人就不会论断你。”
在盖茨堡战役中,米地将军完全违背林肯的命令,致使李将军顺利南逃。林肯勃然大怒,但这时的林肯,言论措辞都比以前更保守自制,于是,他给米地将军写了一封信。
出乎意料的是,米地将军从没读过这封信,因为林肯并没有把这封信寄出去。
林肯知道,这封信寄出去,除了让自己一时觉得痛快以外,没有别的用处。他会为自己辩论,会反过来攻击我,这只有使大家不快,甚至损及他的前途,或逼他离开军队而已。
……假如你想引起一场令人至死难忘的怨恨,只要发表一点刻薄的批评即可。
英国诗人查特敦年轻的时候并不圆滑,但后来却变得善于与人应对,因而成了美国驻法大使。他的成功秘诀是:“我不说别人的坏话,只说人家的好处。”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批评、指责和抱怨别人。但是,善解人意和宽恕他人,需要有修养自制的功夫。
一般而言,喜欢责怪别人的人大多缺乏安全感,才会不敢承担过错和责任。大多数情况下的趾高气昂,是源于内心的不安、痛苦和自卑。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用更加包容的态度去对待。
既然我们已经不可避免的踏进和这些人的人际交往中了,何不找一种快乐的方式与他们相处呢?主动原谅可以解救我们的人际关系,更能解救我们自己!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一条线牵引着前行。如果这条线是指责抱怨,我们的人生就会失去快乐和幸福,但如果这条线是宽容和博爱,快乐的人生就会与我们相随,想过怎样的生活,决定权永远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
对人吝啬增加人际关系难度
吝啬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人们对于这样的人,下的定义是自私、无情。有了这样的认知,人们自然不希望与之深交,吝啬增加了人际关系的难度。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书中有这样一段堪称经典的情节。将吝啬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话说严监生临死之时,颤颤巍巍地伸出两根指头,怎么也不肯断气。大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你是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严监生摇了摇头。
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藏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严监生两眼圆睁,又把头狠狠摇了几下。
奶妈抱着孩子插嘴道:“老爷,你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挂念吧?”严监生听完这话,干脆闭上眼睛直摇头,但那两根手指还是不肯放下。
最后,严监生的老婆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你心事。你是为那盏油灯里点着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怕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赵氏走过去挑掉一茎。这时再看严监生,含笑着点了点头,手终于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这一经典的故事桥段,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吝啬鬼的“至高境界”——“死了都要省”!只为两根灯草死活不咽气。
有人在南北文化的比较中,也把南方某些大城市人的吝啬当作不可饶恕的小辫子,抓住不放。但现在都市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活潮流,就是主动追求吝啬。
吝啬被人们普遍视为人性的缺点,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小说中,吝啬的人一般都是反面角色,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应该可以当选吝啬鬼的代表。
巴尔扎克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重要人物——欧也妮·葛朗台的父亲,是法国索漠城一个最有钱、最有威望的商人,但他为人却极其吝啬。在他眼里,女儿妻子还不如他的一枚零币。他是守财奴的代表。
虽然本书以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为核心贯穿始终,但老葛朗台无疑是其中性格最鲜明的人物。贪婪和吝啬是他的主要性格特征。
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就什么都完了。对金钱的贪得无厌使老葛朗台成为一个十足的吝啬鬼:尽管拥有万贯家财,可他依旧住在阴暗、破烂的老房子中,每天亲自分发家人的食物、蜡烛。巴尔扎克笔下守财奴葛朗台在弥留之际,给女儿欧也妮留下一句遗言:“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中国人对用“铁公鸡”来形容吝啬的人,这个比喻形象而贴切。吝啬之人一毛不拔的画面,展现在了每个人的面前。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吝啬者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在与吝啬者保持距离的时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大方、受人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