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人性的弱点贪嗔痴妒慢疑 > 第2章 不完美的人生是一种常态(第3页)

第2章 不完美的人生是一种常态(第3页)

时间的流逝,带走了许多属于我们的快乐,回忆成为享受快乐时光的家园,这种快乐的方式,是一种无声的悲哀。其实,所谓的烦恼,都是自我激发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只要我们自己放下沉重的包袱,不和自己过不去,生活便会被快乐的音符占据。

美国权威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创始人艾伯特·埃利斯也指出,人生的烦恼不快其实都源于自己。将自己以往所产生的消极感受转变成为积极、健康的向往和良好愿望,人生就会充满快乐。别犹豫,找回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别和自己过不去!

很多人始终在忧忧戚戚中困扰自己,其实大可不必。万事皆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过多的困扰只会将自己的人生打乱。辉煌灿烂固然是一种幸运,一帆风顾也自然使人开心。人生苦短,每个人都会有得意、失意的时候,世上没有一条直路和平坦的路,又何必痴求事事如意呢?别和自己过不去,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定时清扫,将有用的留下,没用的扔掉。

一个青年背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跑来见无际大师,他说:“大师,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与寂寞,长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磕双脚;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嗓子因为大声呼喊而喑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大师问:“你的大包裹里装的是什么?”青年说:“它对我可重要了。里面装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依靠它,我才走到了你这儿来。”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什么,扛着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河后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长久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伐轻松,比以前快得多。

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句话对人不无裨益。在无际大师的开导下,青年终于知道了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道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放弃人生道路上遭遇的痛苦、孤独、寂寞、苦难等,让自己轻装前进。别和自己过不去,才能让生命更加精彩。

每一个人对生活的看法都是不同的。有的崇尚自由,有的喜欢富足,生活完全由自己来决定。不要让别人的思想左右了你,只要自己喜欢,只要能为自己的快乐而满足,就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如果总是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过得不快乐。

现实中,有很多人喜欢和自己过不去,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是好的变化,固然让人欣喜,怕就怕明知是错的,却仍旧不知回头,任性而为,以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李清刚步入社会不久,在交际方面很不擅长,但他却很善于观察,他发现,同事在放假时,都很喜欢玩游戏,于是他为了与同事更好的相处,决定也加入其中。但他从小自制力就不是特别强,刚开始还好,由于处在弱势地位,他只当游戏是一种联系感情的方式,但时间一长,他玩游戏的水平提高了,竟对游戏产生了迷恋。当别人劝他别玩时,他说:“我发现游戏真是个好东西,在这里,我能找到存在感。”这话听起来有几分悲哀,人不活在当下,却在游戏里看到价值,这种做法,是真正意义上的本末倒置。

生活中平凡,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改变,游戏里即使当上君主,我们也一样无法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其实,李清完全可以做自己,没有必要为了他人而去强迫自己改变,这种改变,让他偏离了正常生活的轨道,结果,让自己的人生出现倒退。何必与自己过不去呢。

李丽是个业务员,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拜访客户,她的电话很少有闲下来的时候,这样的工作状态,让她的身心都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于是她给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黑眼圈,脸上写满疲惫,在非工作时间,与人交流的时间越来越短,走起路来,有些萎靡不振,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疲惫,这种状态时间一长,让她的工作效率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工作时总是出现混乱。领导多次找她谈话,这让李丽感到压力,于是更努力地工作,结果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身心过度疲惫的她,由于业绩不理想,离开了原来的职位。

每天面对着镜子,脸上写满了疲惫和倦容,这样的我们,一定会感到很累吧。何必对自己这样残忍呢?有时,懂得放下,也是一种幸福。

放下心中的负担和包袱,脚踏实地的生活,即使平凡,也是努力的结果,我们同样可以感受这份通过努力得来的幸福。人生短暂,不要将时间浪费在与自己较劲当中,舍与得之间,要有一个准确的衡量,将需要放下的,果断放下,才能让自己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来拾起对我们生活更有意义的存在。不要总是用一些无谓的东西,来为自己舒心的生活添别扭。

看到别人百分百的不足

在与他人打交道时,我们的眼睛往往看到的只是别人的缺点,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信。这种利用他人缺点来平衡自己内心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缺乏自信的暗示。

真正会交往的人,不会只看到对方的缺点,因为对方若没有优点,那么只能说明,你交人的眼光有问题,要知道否定别人,也就是否定自己。多看看他人的长处,有些时候,也许对方会因你一句话,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有一位美国作家,她在谈到人生中对她影响最大的人的时候,说到了一件事:在她小学的时候,她长得很瘦小,也不好看,成绩非常差,所以她总是很自卑,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总觉得自己什么人都不如,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人。

有一天,她的老师给所有的同学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每一个同学写下班里其他同学最突出的一个优点。老师把每个同学写上来的纸条作了汇总整理,然后再返回给每一个同学一张纸条,这张纸条上写的就是其他同学认为他所具有的优点。当老师把同学们写的这位作家的优点交到她手上的时候,她看到后非常的激动,因为她根本没有想到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的优点和美德,而且老师还在上面作了一个评语:“我为有你这样优秀的学生感到骄傲。”从这一天起,这位作家每天充满自信,读书也越来越好,最终成为了一位著名的作家。她说:如果没有当年这位老师的鼓励,她不知道是否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

《礼记》里头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清的水根本养不了鱼,人太过精明也就没有朋友了。

记得看过这样一段话:人往往看不见离眼睛最近的地方,比如睫毛,比如自己的缺点。不是因为眼神的问题,是心灵的问题。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对于自己或他人的优缺点,不在于我们能否看到,而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看到。

有这样一个人,她自觉自己各方面都是完美的,当看到别人时,总是喜欢从别人身上挑毛病。一会儿觉得这个朋友话太多,一会儿又觉得那个朋友太木讷,总之,身边的人似乎没有一个人能让他感到满意,于是有人问她,既然你的朋友各个都有问题,你为什么还要与她们交往呢?这个问题让这个人觉得难以回答,于是她便开始调整自己,发现原来身边的每个朋友都有自己的优点,只是她一直都忽略了。到最后,她发现,原来她身上的缺点才是最致命的,因为她的心被蒙蔽了,看不清自己和朋友,以至她的朋友圈使终是那么几个人。别人的缺点是百分百的,而自己的缺点是百分之十,也就是说,如果错了,那都是别人的错,自己犯错的可能性很低。

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缺点,只是想了解自己的缺点比了解他人的缺点更难一些,但只要我们心中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就可以在看到对方缺点的同时,发现其隐藏的闪光点。用这样的心去交友,才能顺利搭起自己的人脉,为个人的发展搭起一座隐形的桥梁。

给自己设置藩篱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道屏障,跳过它,我们的人生才能柳暗花明。但有些人,总是跨越不了这道心理屏障,倒在了自己设置的藩篱中。

生物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把一些跳蚤放进一个玻璃杯,但是跳蚤立即轻易的跳出了杯子;第二次生物学家把一些跳蚤放进同样的玻璃杯,并立即给杯子罩上了一个玻璃罩,在经过一次次撞在玻璃罩上后,跳蚤们学乖了,虽然它们还在杯子中跳但再也没撞在玻璃罩上。接下来生物学家逐渐降低玻璃杯(带着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调节自己以适应新的高度。最后,玻璃杯低的接近桌面,这时生物学家轻轻地取走了玻璃罩,可悲的是没有一个跳蚤跳出玻璃杯。后来生物学家将所有跳蚤放进一个比以前所有玻璃杯都高得多的一个玻璃杯,并且在下面放了个燃烧的酒精灯,所有的跳蚤立即发挥求生的本能,再也不顾头上是否有玻璃罩,全部跳出了杯子。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都有一定的习惯,当我们人为的有意识去改变时,就会发现,原来习惯的改变并没有想像中那样难。只要有动力,我们就可以成就更优秀的自己。

举重项目之一的挺举,有一种“500磅瓶颈”的说法,也就是说,以人体的力量极限而言,500磅是很难超越的瓶颈。499磅的纪录保持者巴雷里,因为工作人员失误,比赛用杠铃实际上超过了500磅。当这个消息证实后,巴雷里非常震惊,这个结果是他没有想到的。可是,当这个消息公布后,世界上又相继出现了6位举重好手,并在一瞬间举起了一直未能突破的500磅杠铃。

还有一位撑杆跳的选手,一直都无法越过某一个高度。他失望地对教练说:“我真的没有跳过去。”教练问:“你心里在想什么?”他说:“我一冲到起跳线进,看到那个高度,就觉得我跳不过去。”

教练告诉他说:“你可以通过。把你的心从竿上摔过去,你的身子也一定会跳过去。”

他撑起竿又跳一次,果然跃过。

上天给我们每个人的机遇都是对等的,成功者之所以是少数,是因为在他们的思想中,没有进行自我设置,正是心灵的海阔天空,才让他们的事业更进一层。

人是可以克服困难,可以粉碎障碍的,走出设置的藩篱,就会达到你的渴望。我们的人生理应是精彩无限的,要知道,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记住这句话,也许人生就会少一些波折,多一些顺畅。

看得到树林看不到森林

眼睛只盯着脚尖的人,往往会撞到柱子,成不了大事。要想成大事,就要把眼光放长远些,不能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不放。

常言道:“因小失大。”贪图眼前的利益,自以为获利,等到后来,往往会发现其实是受到损失了,这样的人也往往难成大器。所以,要想见解高人一等,就要把眼光放远一点,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去杭州访友,经过苏州时不幸病倒。看病吃药,在客店里住了一个多月,等病差不多治好了,随身带的银钱也花光了。离杭州还有不少的路,没有路费怎么办呢?

王羲之正发愁间忽然有了个主意,他想起初到苏州时,见十字街头一家当铺门前招牌上的“当”字写得很不像样,而且相当破旧了,何不写个“当”字当点路费呢?他想到这里,立即提笔在纸上写了斗大一个“当”字,吩咐书童把它拿到那家当铺里当了,要三十两银子,多一钱不要,少一钱不当。

当铺掌柜听王羲之的书童居然当一个字,十分惊异,当铺当东西,可没有当一个字的,何况这个字又是“当”。转念一想,这个“当”字比他门口招牌上的那个“当”强多啦,用它来换招牌上的字倒也不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