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对组织成员的整体素质以及财力、物力情况,要能准确地推断其发展前途,预见到采取某一行动的后果。诸葛亮就是根据刘备集团的现状,预料到了先取荆州后取益州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刘备集团依照这一推断行事,果然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
第三,对自身的能力要有准确的估计。这是困难的,但又是必须做到的。孟达由于对自己没有先见之明,麻痹大意,死在司马懿之手。诸葛亮对自己有先见之明,所以在演义第四十五回刘备请身在吴营的诸葛亮同回时,诸葛亮说:“亮虽在虎口,安如泰山。”
思考的结果。先见之明不会凭空降临到管理者身上,加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思维水平,是获取先见之明的主要途径。自己是不是一个有出息的管理者,能否建功立业是不难判定的。如果你的心头经常出现“果然不出我之所料”的欣喜,则前途无量;如果你经常发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感叹,则趁早让贤。
【点评】
人贵有先见之明,遇事三思而后行,这句话里蕴含了智慧的结晶。真理从来都是朴实无华的。不懂得思考的人,就是定位再好,他的成功也是虚幻的。
第七节言传不如身教
【“小霸王”名扬天下】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勿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
——塞涅卡
孙策是三国时代才干出众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吴国的基业,多半是由他创下的。他的父亲孙坚,实际上从属于南方的袁术势力,生前虽有建树,却因受袁术操纵,跨江击刘表而身死。孙坚死时,孙氏基业几乎减缩到零。年仅17岁的孙策在袁术手下干了段时间,就渡江而去,逐个击败江东的大小割据势力,创立了一个强有力的孙氏政权。可惜的是,这颗耀眼的明星升起时间不长
就陨落了。纵观孙策短暂的一生,是锐意进取,开拓创业的一生。在孙策身上诸多的优秀品质中,有一点十分突出,就是身先士卒。从第五十回的“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中,就可见一斑。作为江东的霸主,三军的统帅,按常理,孙策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指挥作战,而不应亲自冲锋陷阵,但孙策认为,如果自己“不亲冒矢石,恐将士不用命耳",所以,他常常亲自出马,与敌方的战将拼杀。凭着高强的武艺和超人的胆气,他与刘繇手下猛将太史慈杀得不亦乐乎,其情形与典韦战许褚,张飞战马超颇为类似,只是典韦、许褚、张飞、马超都是勇悍的战将,孙策则是一个军事集团的首脑。在另一次战斗中,刘繇部将于糜与孙策交战不到三个回合,被孙策生擒,挟在掖下回阵,刘繇另一部将樊能挺枪来赶,孙策回头大喝一声,声如巨雷,樊能惊骇,栽下马破头而死。孙策回到门旗下,于糜已被挟死。孙策挟死一将,喝死一将,自此人称“小霸王”。
管理者是组织中的一员,但又不是一般的成员。手中握有对整个组织实施管理的权力,肩上担负着保证组织生存与发展的责任。这就决定管理者的品德和才能要高于一般的组织成员,其行为的水准要高于群众,而不能混同于群众。尽管有些人将“管理者”与“领导者”当作两个不同的概念来看待,却找不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实际上,管理者就是领导者。“领导”一词含有走在前面的意思,就是率领群众向着既定目标前进。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在行为上做组织成员的榜样。
在一个组织中,人们往往模仿管理者的工作习惯和修养。由于管理者的职责大于一般人,其引人注目的程度就远非一般人可比。群众的目光总是时时刻刻在管理者身上扫来扫去。管理者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受到群众的审视和仿效。管理者的行为有利于组织,群众会仿效;管理者的行为有损于组织,群众也会仿效。这种普遍存在的“向官”效应,决定了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榜样意识,严于自律,在行动上为群众做出好的表率。
管理者的职责之一,就是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使之与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相吻合,然而群众不是木偶相机器人,可以随意拉动和控制。群众都是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利益,生活在一个社会组织中的人,都有其固有的劣根性。在付出与索取两个方面,难免与他人攀比。这种攀比心理,不仅表现在组织的普通成员之间,还表现在组织成员与管理者之间。所以管理者要求群众做什么、不做什么,仅靠嘴上说是不行的,惟一的办法是在说了之后,自己率先按自己说的去做。管理者的行动,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可使群众口服心服,自觉地服从组织约束,不去做不该做的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孙策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战场上一向冲杀在前,将校军卒纷纷效仿于他,个个奋勇,争先杀敌,战斗力明显高于江东的各家对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除孙策外,演义中有作为的人物大都注重率先垂范,并从中获益。
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说过:“领导做出榜佯是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当领导在出勤方面做出榜样时,谁也不敢迟到;当领导者积极地、勇敢地忘我工作时,职工们也将效法他为榜样。”日本著名企业家土光敏夫也说:“实际上,部下们重视的,与其说是管理者的正面,毋宁说是他的背影,如果领导以身作则,那么,即使他们不说话,部下也会跟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下级的指导,就是在实际行动上做出表率,而不是摆出某种正面的姿态。”
毛泽东对于军务、政务、党务的管理是非常富有成效的。以身作则的意识,牢固的植根于他的脑海中,贯穿于他的行动上。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带头将自己的爱子毛岸英送往战火纷飞的朝鲜前线;要求全党艰苦奋斗,他本人生活朴素,衣袜破旧了,补饅
了再穿,穿了再补,总也舍不得扔掉。三年困难时期,他带头不吃肉,全国有许多人由于营养不良而浮肿,他本人的腿也一按一个坑。要求各级干部勤奋工作,他本人工作起来没日没夜,废寝忘食。要求全党认真学习,他本人就是如饥似渴地学习的典范。要求各级领导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本人留给后人许多体现了他调査研究成果的著作。
现实生活中,有些管理者之所以面对下属束手无策,原因往往不在于他的才学不足以服众,而在于他的行动没有为下属树立好的榜样。要求部下勤奋,自己却不肯让肥胖的身体离开舒适的坐椅;要求职员微笑服务,自己却总是板着面孔;要求职工不要偷拿厂里的产品,自己却损公肥私,中饱私囊。这样的管理者,口口声声抱怨,下属不听话,没有凝聚力,殊不知根源就在自己。
现代企业管理中,更应重视“身教”。
1895年10月的一天,一个年轻人到美国全国现金出纳机公司办事,遇到了该公司设在布法罗市营业处的约翰?兰奇先生。他向约翰?兰奇先生表示:“我……我希望能当一名推销员。”
“可以一试。”约翰?兰奇先生可没有太多时间跟他废话。
两个星期过去了,年轻人走街串巷,一台出纳机也没有卖出
去。
他来到约翰?兰奇的办公室,希望这个前辈能够给予指教。
“哼,我早就看出你不是干推销的那块料。瞧你一副呆头呆脑的样子,还不赶快给我从办公室里滚出去!你呀,老老实实地回家种地去吧。”
约翰?兰奇竟然劈头大骂。
这个年轻人身材高大,此时却无地自容。不过,他没有因为被数落而不满,只是默默地站在那里……最后,约翰?兰奇没有再发脾气,而是和蔼地说:“年轻人不要太着急了,让我们来好好地分析一下,为什么没有人买出纳机呢?”
约翰?兰奇像换了一个人,他请年轻人坐下,接着说:“记住,推销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如果零售商都愿意要出纳机,他们就会主动购买,用不着让推销员去费劲了。推销是一门学问,而且学问很深。这样吧,改日,我和你走一趟。如果我们俩一台岀纳机都不能卖出去,你和我都回家吧!”
约翰?兰奇没有失言,过了几天,他带着年轻人上路了。
年轻人非常珍惜这个宝贵的机会。他认真地观察这个老推销的一举一动。在一个顾客那里,约翰?兰奇静静地说:“买一台出纳机可以防止现金丢失,还能帮助老板有条理地保管记录,这不是很好吗?再有,这出纳机每收一笔款子,就会发出非常好听的铃声,让人心情愉快……”
年轻人睁大眼睛看着一笔生意就这样谈成了。
后来,约翰?兰奇又带着这个年轻人出外推销,都成功了。
年轻人后来知道,约翰?兰奇那天对他的粗暴,一不是真的看不上他,二不是跟老婆吵架了拿他撒气,而是对推销员的一种训练方式一一他先是将人的脸面彻底撕碎,然后告诉你应该怎样去做,以此来激发人的热忱和决心,调动人的全部潜能和智慧。
这个年轻人从约翰?兰奇那里学到了这种容忍的精神和积极的处世原则。1913年,他被人诬陷,被公司老板冷落了好几个月,最后被开除。那一年他已经39岁了。但他决定东山再起,没用多长时间,他负责经营一家只有13个人组成的计算制表记录公司。但经营并不顺利,几年后,公司几乎要破产,是靠着大量借贷才熬过了1921年的经济衰退期。1924年,已经不再年轻的他将公司更名,他希望公司提高眼界,更上一层楼,成为真正具有全球地位的大公司。这似乎有点滑稽,听听他的儿子是怎么描述他的:
“家父下班回来,拥抱母亲,骄傲地宣布:从此之后,计算制表记录公司改称比较响亮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我站在客厅的走廊上想道:就凭那家小公司?家父心里想的一定是未来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他实际经营的公司仍然到处是叼着雪茄的家伙,卖的是咖啡研磨机和屠夫用的磅秤。”
好了,前面说的这个人就是IBM的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
“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而管理者无疑是企业里的车头,为你的员工起带头作用。这就要求领导者在企业里做好表率,为下属树立榜样。榜样非常重要,因为人们更多地通过他们的眼睛来获取信息。他们看到你做到的比听到你说的效果要好的多。
第八节学会花钱避免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