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公生明,廉生威"想到的】
一般人往往把节俭与吝啬看作一对儿享生儿,这真是一个很
大的错误;其实节俭的意义是:当用则用,当省则省。换句话说,总是用的适当。吝啬的意义却是:当用的不用,不当省的也节省。
——穆尼尔?纳素夫
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明白,企业的资产是逐步积累的,对于这些财富必须学会珍惜。因为一点点财产的浪费,不仅损失了财富本身,更重要的是给企业的整体凝聚力和战斗力带来致命的打击。
在这方面诸葛亮就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诸葛亮六出祁山,病死在五丈原。为使蜀军安全撤回汉中,扬仪、姜维等人依照诸葛亮的遗嘱,秘不发丧。大军退入饯阁道口,方才更衣挂孝,扬幡举哀。蜀国的普通士卒们,得知丞相已死“皆跌撞而哭,至有哭死者”。后主刘禅闻讯,大叫“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皇太后听说也放声大哭不已,“多官无不哀恸,百姓人人涕泣。”杨仪等扶诸葛亮灵柩到成都,“后主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后主放声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地”。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先后有董卓、曹操、曹爽、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诸葛恪、孙峻等人,在东汉朝廷和魏、吴两国握有朝政全权,可是这些人死了,都没有出现诸葛亮之死那种感天动地的场面。究其原因,是这些权臣没有或缺少诸葛亮那样高尚的品德。就连曹操、司马懿这两个才智超群的人,在品德上也无法与诸葛亮相比。诸葛亮一生出将入相,非常注重“正身”、“修德”。而廉洁奉公的作风,在诸葛亮的品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以下两个例子足可以说明。
其一,诸葛亮临终前上表蜀后主:“臣家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随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别治产。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余财,以负陛下也。”
其二,诸葛亮亡故,后主降旨臣下令择地厚葬遗体。费讳告诉他:“丞相临终,命葬于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亦不用一切祭物。”
处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家产仅有桑树800株,农田15顷,子孙的衣食,不过是“有余饶”而已,此外就“不别治产”一直到死,自然内无余帛,外无余财,甚至死去之后,也不肯动用公家的财物进行厚葬。在封建时代,位极人臣就意味着富贵仅次于皇帝,万两黄金,千顷良田,富丽的宅第,成群的奴仆,结队的美妾,吃不尽的山珍海味,穿不完的绫罗绸缎。这些,住在眉坞中的董卓尽皆有之,但全身心扑在兴汉灭魏事业中的诸葛亮却一概没有。由于诸葛亮一向注重廉洁自律,大小官吏谁也不敢贪赃枉法,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搜刮和掠夺得以减轻,官民之间的矛盾大大缓解。因而出现了“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局面,使得蜀国成为三国中内部最稳定、最有凝聚力的国家,虽兵少地狭,却对强大的魏国始终处于攻势。这是与诸葛亮的廉洁自持、治国治军有方分不开的。诸葛亮治国治军的经验告诉我们,要使管理取得应有的成效。仅靠管理者手中的权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拥有足够的威信。如果说权力是一种强制性的影响力,那么威信就是一种自然影响力。权力是上面授予的,威信则是在群众中自然形成的。每个管理者都渴望自己有着高度的号召力与吸引力,都希望下属对自己产生由衷的敬佩感和信赖感。然而,威信这东西,天上掉不下来,上级封不出来,自己吹不出来,权力也压不出来。要想自己的话有人听,命令有人服从,号召有人响应,只能靠管理者的道德修养。而廉洁奉公,是威信得以产生的重要源泉。“公生明,廉生威”,是一条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
现代西方社会中丑恶的现象不少,可是,没有一个西方国家的政府是庇护管理者以权谋私的。相反,西方国家的法律普遍在廉政方面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凡是在政府部门中供职的管理人员,
一直到政府首脑、国家元首,一旦他们不廉洁的丑闻被暴露出来,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咎辞职。日本前首相竹下登,因为涉嫌与一起受贿案有牵连,执政时间不长,就被迫辞职。在规模较大的私人企业里,企业主也不容许下属各部门的管理人员获取应得酬劳以外的钱财。一些合股公司的股东、董事们,更会严密地监督他们的总经理是否将获取的利润装入了自己的腰包。20世纪中叶,中国变成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里,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权,无一例外地都姓“公",都是人民赋予又用以造福人民的。所以,管理人员是否廉洁奉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应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不论是哪个管理者,如果利用人民赋子的权力贪赃枉法,诸如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等等,人民就应立即把他从管理的位置上抛下来,而代之以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
廉洁当然不是威信得以产生的全部土壤,却是一块极为特殊的土壤。没有廉洁的操守,会使一个管理者的威信丧失殆尽,从而使他的事业一败涂地。
珍惜财富的最好方法是杜绝浪费。对资金的浪费会带来各种不良的影响:它会损害企业的财富,造成企业中的健康资产的流失;它会破坏企业的制度;它会打击团队的凝聚力,容易使形成一片散沙;它会使计划因散漫而不能正确执行;它会使敬业爱岗的精神面临一次挑战。
为了减少浪费,降低成本,不仅在企业的制度上,而且要在机器设备方面尽可能地做出基本的改变。有时,公司也要重新设计一To如当高价购入的机器设备闲置时,可以采用完全新的工作进度表或某些新的存货管理办法,预防性的维护系统也相应做出改变。
为了避免浪费,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把不应该做的事情彻底地减掉;可以制定出相应的奖惩分明的制
度规范,并且严格地加以执行;可以设立相应地监督机构的人员;可以重新设计某些设备的操作,确保浪费被降到最低;可以釆用更节约更经济的技术;可以精确测定原料需求量,避免釆购环节的浪费;可以改进原材料锻造、剪裁技术,提高边角料的利用率;可以削减高额的交通费与招待费;不要让机器设备长期闲置不用;不要让办公室的电灯和空调在无人时长期工作等等。
企业的管理者要尽量节约,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要让员工感觉到公司中的一切都是在花他们自己的钱。这样的话,全体员工都会自觉地避免浪费。我们要知道,成千上万的日常的微不足道的小节省,汇集起来会对控制成本,减少开销具有较大的意义。
国外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是推行职工持股计划。职工持股可以说是避免浪费的最好办法,因为员工持有企业的股份的话,每个人就会成为企业的小老板、小股东,他们就会像珍惜自己的财富一样珍惜公司的财富,浪费现象就会被降低到最低水平。
在避免员工大手大脚、挥霍无度的浪费的同时,我们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缩手缩脚,不敢花钱,特别是一些必要的开销也去处处节省。
通常来看,在一定时期内,公司拥有的资本量是一个既定的量。你如果将这部分钱用在这一用途上,便不可以将它再用在另―种用途上。因此,你必须确保用于该用途的收益一定要大于所放弃用途的收益。否则,就是不划算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学会花钱,要认真地筛选投资项目,确保投资用于获利最高的项目;要尽量压缩消费开支;同时,学会用净现值等方法测算项目收益,比较项目投资价值。在大额支出之前,我们必须确定的是这笔钱的确有支出的必要。
除了用于投资项目的花销之外,作为公司也要消费。这种消费通常不会有直接的收益。因此,我们必须尽量压缩不必要的开支,以便节约更多的资本用于收益可观的项目。在企业的消费支出中,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消费是否真正有必要,能否延长这种消费,是否存在更省钱的办法,能否借助于其他方式,如分期付款、消费信贷等方式来进行消费。
企业的管理者切记:不要怕花钱,但要考虑这些钱是否值得花。必须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佳的项目上,而不浪费一分钱。
【点评】
“俭以养德”,为人做事之良驯。不懂得“俭”字的人,不知道如何成功,任何成功的事业都在于点滴的积累;不懂得“俭”字的人,只会丧失成功,过分的骄奢多败人的品质。
第九节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能丢
【"诸葛一生惟谨慎"】
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
——雨果
毛泽东说过:“诸葛一生惟谨慎。”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也说:“先帝知臣谨慎故归崩寄臣以大事也。”谨慎,的确是诸葛亮为人治事的特征。
诸葛亮一向注重从现实出发,没有把握的事,他一般不做。不与曹操、孙权争锋,专力夺取荆益二州,是诸葛亮谨慎治事的表现之一。诸葛亮未出茅庐就已认识到,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群雄大都被他兼并,北方尽归他所有,势单力弱的刘备与他抗衡,必败无疑。孙权承父兄基业,坐守江东,根子已经扎牢,统治已经稳固,又凭借着长江天险,与孙权作战,也没有取胜的可能。只有荆州无能的刘表和益州暗弱的刘璋,不是刘备的对手。先夺取荆州,作为立足之地;再占领益州,作为一统天下的根本。刘备惟有采用这一稳妥之举,才“大业可成,汉室可兴。
联吴抗曹,是诸葛亮谨慎治事的表现之二。刘备的实力太弱,单独击败曹操是不可能的,必须选择一个可靠的后援,而强大的孙权正是可用为援的人。只有孙刘两家联合抗曹,才能遏制住曹操向南方发展的势头。赤壁之胜,就是孙刘联盟的结果。刘备彝陵之败后,诸葛亮力排众议,重新与孙权和好,使蜀国免除了后顾之忧,得以专心对付北面的曹操。
南征孟获,是诸葛亮谨慎治事的表现之三。南方少数民族首领孟获造反,正值诸葛亮治蜀有方,“军需器械应用之饷无不完备,米满仓成财盈库府”,大举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的时候是南征还是北战?诸葛亮选择了前者,为的是先扫除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采取攻心的方式与孟获作战,也是为了避免以后北伐曹魏时,后院再次起火。
北伐曹魏,釆用稳扎稳打,保存实力,相机破敌的方针是诸葛亮谨慎治事的表现之四:当时荆州已失,蜀国赖以伐魏的路线,只有一条蜀道,行军不便,补充给养也困难。而且这条路一旦被切断,蜀军就无法退还,只有束手待毙。因而诸葛亮在行军作战时非常谨慎。蜀国地小兵少,再也经不起彝陵那样的打击,在兵力使用上也必须谨慎。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司马懿,才智过人,善于用兵,而且客观条件远优于诸葛亮,必须时刻留心,稍有不慎就会为之算计。后主刘禅是个无用之人,千斤重担都压在诸葛亮身上,若铤而走险,一旦不测,整个蜀国就会覆灭。
应该看到,正因为诸葛亮谨慎的战略战术。刘备才得以拥有三分之一的天下。也正因为诸葛亮谨慎治事,弱小的蜀国,在客观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能与魏吴两强对峙四十余年。
演义中因为麻痹大意而失败的例子举不胜举。关羽因为不慎,大意失荆州;袁绍因为不慎,鸟巢之粮被焚;曹操因为不慎,败于赤壁;刘备因为不慎,700里连营付之一炬;就连以谨慎著称的诸葛亮本人,也曾因为偶然用人不慎,致使战略要地街亭丢失。
现代管理者之所以不能摒弃谨慎的作风,首先是由管理者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管理者的行为举措,不仅关系到管理者个人,还关系到管理者整个组织,不仅关系到管理者本人的一时一事,还关系到组织目标的能否实现。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明白了慎重行事的重要性。作为管理者,疏忽大意,轻举妄动,往往会铸成大错,导致全局的失败,甚至使创下的基业全部葬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