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5荷兰莱顿大学】
荷兰画派的画家们喜欢观察多彩的世界和现实的风景,他们毫不犹豫地摒弃了束缚了他们千年的宗教传统和神话,把现实搬上了画面,现实生活和新的资产阶级,以及平民阶层都带给他们巨大的创作灵感,反映现实生活也不再浮于表面,画家利用手中的画笔,剖析社会、为现实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样,资本阶级追求安逸、享乐的特点也被他们搬上了画布,所以风格显得有些琐碎。
人们喜欢上了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品,开始求购画作,并将这些画作摆放在家中甚至还有很多公共场所,油画因此变成了商品,大量进入市场流动,这一时期获得较大发展的绘画科目有肖像画、风景画等,画家们有了明显的分工,出现了诸如动物画家、风景画家、风俗画家等等术业有专攻的画家。此外,美术的写实风潮还引导了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的写实风潮。将荷兰的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和欧洲的风格分离开来。
【图66印度尼西亚风光】
再者,17世纪的荷兰不仅国内强盛,海外殖民地的发展也如火如荼,足迹遍布世界的荷兰商船队将荷兰的文化精神传到了世界各地,也为殖民地带去了荷兰的审美与艺术,直到现在,在印度尼西亚等地,依然可见荷兰强盛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而且,随着黄金时代,荷兰大航海阶段的开展,勇于探索的荷兰人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积极地将自己国家的文化艺术品带到全世界的殖民地,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地区的文化,回国后,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品,又带给荷兰当地艺术创造不少的冲击,致使荷兰出线多元、包容的艺术创作特色,让荷兰文化变得多元化。
因此,荷兰从独立之日起,只是用了短短的一百年时间,荷兰便成就出文化艺术历史上最巅峰的时刻,全国文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展现出空前繁荣的艺术国度。
荷兰,你为何如此宽容?
荷兰人之所以成为世界贸易的掌舵者,并非使他们的经营理念和经济政策高人一筹,更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放纵,尼德兰之所以能取得这么辉煌的成绩,并非是因为组织的政策,而是松散的环境和不受限制的社会情况,这是一种独特的荷兰式宽容。
说起荷兰文化,人们记忆尤深的就是它骨子里的宽容,并且对这种宽容,人们表达了自己的赞扬,16世纪末,欧洲宗教的迫害达到高潮,伊比利亚半岛上的犹太人无处可逃,最后他们来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在这里定居下来。当地的荷兰人不但没有迫害这些异教徒,反而给了他们最大程度的爱护和欢迎,甚至,在这里他们还可以想想自己的理论研究。荷兰是一个充分尊重人的精神自由的国度,他们崇尚节俭,也没有其他国家疯狂的宗教迫害。呆在荷兰的人们没有一个能够感受到来自精神的压力,大家都尊重别人的信仰,没有人逼迫,更没有人被排挤。
人们不禁会问,荷兰何来的宽容?
其实,荷兰之所以宽容,有自己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13世纪的时候,荷兰成立了水利委员会,它奠定了人们包容的胸怀。因为自然环境恶劣,荷兰人要团结起来,和凶猛的海水作斗争,另一方面,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乐观、松散的心态,也形成了独有的荷兰式宽容。
曾经有一个古老的笑话--“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并非荷兰,荷兰人的家园来自自己”,荷兰是个临海的国家,海拔特别低,有将近三分之二的领土海拔低于一米,百分之二十四领土的海拔低于海平面,北方每年都会有一部分时间被海洋淹没,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不得不迁往南方。治理水患是摆在荷兰人千百年来的心头大事,这项工程现在依然进行着。为了生存下去,荷兰人世世代代与艰苦的环境作斗争,所有人都投入到改造国家土地的工程中。因此,荷兰人不能容忍懒惰,他们喜欢工作中的人,并且会赐给工作者无上的荣耀,所有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打个比方来说,假如荷兰人不能齐心协力、共同劳动抵挡水患,那么荷兰文明和荷兰称霸不过是个好笑的梦想。这种严重的水患让荷兰人放下彼此之间的成见和争议,相互妥协,养成了豁达宽容的精神。又因为他们要面临如此严酷的现实,培养了荷兰人现实主义的精神,人们勤劳节俭。务实持家,长时间形成了这种独一无二的荷兰式宽容。
首先体现荷兰宽容的并非政治,早在中世纪时候,宗教才是欧洲的王者,所以荷兰也不例外,尽管宗教压迫者欧洲,但荷兰的宗教却表现出了宽容的风格。这种宽容的宗教向压迫着人们的、不宽容的、充满着战争意味的传统宗教的宣战。
16世纪,欧洲迎来了宗教改革的新时代,王权和宗教之间的矛盾变得尤为尖锐,统治者信封的新教和教皇之间的对立愈演愈烈。这是一个充斥着背叛与惩罚的时代。很多国家用一把火结束了无数异教徒的生命。在荷兰南部地区,1530年到1580年短短的五年间,就有800次死刑的记录,其记录无不表现在宗教斗争的惨烈。例如“1528年,天主教徒为巴尔特萨,胡博尔特执行了火刑;著名的再洗礼教派领导人托马斯闵彩尔被路德宗教徒烧死。”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惨不忍睹。
不同的教派之间为了信仰杀戮、仲裁、战争,震惊了当时的荷兰人民,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让这些不同信仰的教徒在一片土地上共同生存。刚刚结束了三十年宗教战争的欧洲人对异教徒和不同信仰变得不再关心,反映冷淡,宽容和忍让的氛围慢慢形成。摒弃争议,放下迫害是当时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们开始追求自己的本心,放开心态去追寻自己的信仰。“人们渐渐意识到,无论多强大的宗教意志不可能将自己的信仰强加于所有人身上,教源想要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就必须容忍不同于自己的信仰。”
其次,荷兰的宽容来自殖民国的包容和多元。中世纪后期,荷兰的商船队带给荷兰无上的繁荣和霸权,对外交往的增多也加深了荷兰人对文化包容的理解,资本主义商业的兴起和资产阶级思想的产生并非是荷兰宽容文化的起因,却让人们在宽容的氛围下清楚的理解了宽容的涵义,这让人们的宽容心从单纯的宗教宽容逐渐演变为普遍宽容。
再者,频繁的商贸活动和荷兰人骨子里的务实精神加剧了荷兰人的宽容。因为经常进行经济活动,荷兰人在与他国的贸易中学会了忍耐别人的宗教信仰,因为荷兰人的港口需要依靠别人的交易生存,所以商人们不得不与迁移过来的移民相处。因为无时无刻与异教徒在一起,假如顾及对方的宗教信仰就大打出手,对于荷兰人来说,那无疑相当于经济自杀,所以,在荷兰的土地上,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异教徒,你只需尊重那里的游戏规则,它就不会将你拒之门外。
可见,荷兰人之所以能形成宽容的文化心态,和自然灾难下务实的传统精神不误关系,灾难下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成为荷兰式宽容孕育的种子。和中世纪欧洲不宽容的各国宗教之间的对立,是荷兰人独立精神的体现。接纳不同国家的外来移民和与各种国家的贸易往来,是让荷兰式的宽容得以深化的原因。
虽然,到了18世纪强盛的荷兰告别了强盛的枪声,像原来的小国一样偏据北欧,我们认为荷兰之所以衰落的直接原因是和英法两国的战争,但是从更深的层面来讲,应该是荷兰的小国寡民的、淳朴的人心所致。但我们不得不说,荷兰式的宽容在以后的时光依然代代相传,当日不落帝国的夕阳落下,当德意志帝国一分两半,当欧洲大陆战火滔天、民不聊生时,阿姆斯特丹的港口依然繁华,荷兰洼地上的风车依然吱吱呀呀地转着,运河两旁的城市安静祥和,这片土地上的宽容并未陨落,反而备受推崇。
【图67艾塞尔河】
荷兰,凭何成为最多政党的国家?
尽管荷兰国土面积很小,但国内却有非常多的政党,曾有人开玩笑说:“你所能想到的政党,在荷兰都会有其身影。”不过,这样说确实有点夸张了,但荷兰真的是存在着很多政党。有证据表明,如今在荷兰正式登记注册的政党就高达70个多个了。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如果这些政党都在同一年参加选举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政局还会稳定吗?不过,从当时荷兰的发展情况来看,真正能够走进国家政治局,能真正决策的也就那么几个政党而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还得从二战以后的社会发展情况来说,实际上,这也与荷兰人民的观念有关系。
二战前,执政荷兰的政党是教派党,会议和内阁主要是由以下三大党派组成:天主教人民党、反革命党和基督教历史同盟,还有自由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党。但二战开始不久后,荷兰就被德国侵占了,荷兰有5年都处于德国的统治之下,二战结束后,荷兰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让荷兰的政党局面也大大地改变了。
从1917年开始,荷兰的三大党派:教派党、社会主义工人党(二战后改为共党)、自由党在每年的竞选中,都得到人民的大力拥护,所得选票均在84%以上,稳坐内阁。因此有西方学者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冰冻”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二战后的荷兰。当时荷兰由三大政党发展到五大政党,但是并没有对荷兰的政局造成太大的影响,五大政党出现后,选票也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从1946年到1963年期间,共党的选票大约占总票的三分之一;教党派稍微高一些,得票率基本维持在50%左右;自由党则不太稳定,变数极大。其他的一些政党有时候在选举中也能够得到较多的选票,但是对五大政党掌权的局面不起任何改变作用。
但是,与二战前比起来,战后的“冰冻”格局还是有一些新的变化的:(1)共党崛起。在二战结束后,1946年荷兰进行了第一次政党选举,共党得到了民众的支持,选票占了总选票的28。3%,与1937年比起来,多了6。3%,政党势力大力增高,在1958年的大选中,共党的选票达到了其历史的顶峰。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是与工党前身的一些团体联合起来了,因而实力大增,另外还与政党的政策有关系,这个政党所制定的政策较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它对国民收入和分配、社会福利等都作出了一些实际的政策,这些政策成功地吸引了战后的荷兰的人民的注意力。(2)自由党衰落。从二战结束后到1960年期间,自由党在议会中的席位大大减少了,尽管后来有所增加,但是与战前比起来还是差了一大截,远远落后于共党、教党派。(3)教派党实力依旧。不管战前还是战后,教派党的实力一直都维持原样。这个政党有着很长的历史,也深得民心,组织也非常地严密,凭借着这些优势,它在荷兰的地位一直都没有改变。
1967年,荷兰进行了国内选举,这次选举,能够被选进议会的政党很多,总共有11个,这个数量比二战结束后任何一次大选都要高。在此次大选中,五大政党却一反常态,失去了荷兰民众的支持,所得票数比任何一次选举都要低,而新党却突然被人民所信任,得到了历史最高票数,为总选票率的21。3%。从此开始,新党在以后的每次选举中都取得胜利:1917年,共有14个政党被选中,进入议会,选票数大增,占总票数的28。2%;1972年,进入议会的政党有11个,占总票数的27%,5年后的选举中,跌了百分之十几,为16。3%。这段时期,新党也算得上了兴盛时期。很多成立不久的政党就能够被选进议会,在荷兰的历史上的确很少出现。如:1966年组建的六六民主党,在1967年就被选进了议会;1968年组建的政治激进党,3年后也被选进了议会;1970年组建的民主社会主义70党,1971年就被选进议会等等。随着新的血液注入,议会不再是五大政党独大,内阁亦不是:在1971年到1972年组建的内阁里,有民主社会主义70党的一席之位,下一届的内阁中,六六民主党、政治激进党也在里面。这些新兴政党进入议会、内阁,让之前稳定的政党格局发生了巨变,在新党中,有明显的两大派别,一是保守的极右派,另一是激进的左派,除此之外,搁在中间的中立派。处于中立派的他们,没有刻意偏向哪一方,他们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坚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并且他们早已对旧的一些制度,包括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等深感厌恶。这个时候荷兰的政局已经改变了一党独大的局面,众多政党并驾齐驱,政党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虽然内阁组成有些变化,但是其矛盾不断激化,内部争斗一触即发。与此同时,大党之间也出现了矛盾,经常发生冲突。因此,尽管这段时期很短,但是政府已经换了好几届。由此看来,把1967年-1977年这十年的政坛局面称为“碎片格局”一点也不为过。
1977年,荷兰举行换届选举。此次大选,是荷兰政党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之一。三大党派(共党、教派党、自由党)的选票率是83。7%,再次稳坐议会的重要位置,很多学者都纷纷发表言论,说“冰冻”格局可能会再次出现。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这次出现的局面与50年代所出现的“冰冻”格局比起来,有其明显的特点:(1)此时的共党已经与其他左翼政党(除了太平党)的联盟关系趋于稳定,他们之间达成了一些共识,或是共同竞选,又抑或是联合执政。尽管他们之间仍存在矛盾,但是在一些方面,他们是有共同想法的。(2)教派党合并,组建了一个统一的基民盟,有了一个较为固定的组织集团。(3)自由党复苏。50年代,自由党衰落、60年代,有逐渐恢复的趋势,70年代基本恢复。在1977年的大选中,自由党得到的选票占总票数的18%左右,是二战结束以后获得的最好的成绩,到了1982年大选,其得票率比原来上升了,为23。1%。80年代的自由党,实力得到了恢复,再次能够与共党、教派党抗衡。自由党的势力不断壮大,它再也不想处于‘落后便挨打’的局面。在1989年大选结束后,自由党不顾众多反对,坚决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这次行动不仅向民众展示了其真实的面貌,还表明了其实力的不断强大。由此可观,70年代末期,荷兰的政坛主要掌握在三大政党手中,即共党、基民盟、自由党这三大政党在荷兰政坛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实际上也是“左”、“中”、“右”三大阵营的对立,因此把这种局面称为“三极化格局”。
总括来讲,二战结束后,荷兰的政党格局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荷兰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向我们展现了其独特的民族特色。
荷兰人为何向中国皇帝下跪?
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一个国家的膝下岂止是黄金,那还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尊严。荷兰使节轻易向满清皇帝下跪,说明有一样东西是比尊严还重要的。那么,还有什么是比国家尊严更重要的呢?
荷兰人来到亚洲后,以台湾为据点,将日本的对外贸易牢牢掌握在手中;在印度尼西亚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在非洲夺走了葡萄牙占领的好望角;大洋洲的有一片土地被他们用自己的省份命名,那个国家就是新西兰。在遥远的南美洲,它们将自己的殖民地拓展到巴西边缘,就连位于哈里逊河畔的国际大都市纽约,都是荷兰人当年建立的。
与荷兰人满世界跑着赚钱同时发生的是,中国的明朝迎来了自己的灭亡,新的王朝--满清开始走上中国的历史舞台。面对着强大的王国和地广物博的财富,欧洲各国纷纷派来使者,希望与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通商贸易。但是满清固守陈规,不尊重外来使者,不顾别国的礼仪,非要外来使者对自己的皇帝行三跪九拜的大礼,别人不愿意,就通通轰出国门。英国当时派来了使者马夏尼,跪在地上也要强调自己是不乐意的。但是荷兰人不一样,让跪就跪,他们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只要让我们通商。
荷兰节使这样举动或者会让欧洲国家大跌眼镜,认为这是抹杀尊严的表现,但是荷兰人不这么认为。很多人会研究,为什么荷兰人愿意向中国皇帝下跪,其实骨子里的原因是--荷兰重商,盈利赚钱比所谓的尊严和形象要来得实际。
【图68明朝嘉庆皇帝】
首先,荷兰人向来重商,从崛起到兴盛,荷兰人的思维就和商业往来分不开,荷兰希望和渴求打开亚洲的大门户,因此,中国地大物博,需求十足的市场对他们而言是莫大的吸引,而且当时中国尚在闭关锁国,皇帝无比尊荣,“向中国皇帝下跪”,成了商贸往来的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