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业务发展上,过去一系列的成功,让索尼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企业业务发展的魄力也越来越大。1988年1月,索尼以20亿美元收购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属下的CBS唱片公司。两个月后,盛田表示:“只有软件的发展,新的硬件才会发挥作用。我想不仅是音乐,还包括电影在内,索尼要确立更大、更广的软件业务。”
为了实现更宏大的“硬件+软件”计划,消除在家用录像机格式大战中落败的灰色回忆,索尼的目标指向了哥伦比亚影视公司。现在,索尼的这种布局正在竞争中发挥出得天独厚的优势。在DVD格式标准的残酷大战中,以索尼为首的蓝光阵营,和以东芝为首的HDDVD阵营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有CBS唱片公司和哥伦比亚影视公司在内容方面的坚强后盾,索尼似乎略胜一筹。
当回顾索尼发展的几十年历程的时候,盛田颇有感慨地说:“绝对要保持公司的本质不变,一定要认清什么是可变的,什么是不可变的。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就有可能在创新这个借口之下,改变本已树立起来的公司最为重要的本质盛田的话说明了一个企业一定要依靠创新,而不能一味模仿他人的企业文化。这是实现企业不断飞跃的秘诀所在。
索尼用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创新不是一味地追求新鲜,也不是固执地坚持己见,创新需要的是适应与选择。企业和个人往往自我设限。只会墨守成规地去模仿他人,不愿意、不敢也不会转个方向、换个角度去进行创新。然而,抗拒创新、一味模仿的心态只会牵绊我们前进的脚步;只有坚持完成新组合,打破旧规则,才会让我们迈进成功的大门。
好产品源于好创意
IBM公司于19M年成立,其中文译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其创始人是托马斯?沃森,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IBM是目前全球最大的IT公司,其年收入让其连续位居《财富》全球企业500强的前列。IBM在全世界共拥有雇员几十万人。人们经常把IBM看做电脑的标志,它生产的产品如磁盘驱动器、软件、外设和半导体等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美国知名杂志《时代周刊》曾经这样评价IBM:“IBM的企业精神是人类有史以来无人堪与匹敌的……没有任何企业会像IBM公司这样给世界产业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和将要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IBM本着被世界普遍认可的理念直执著于各种创新,开发出了许多对社会贡献巨大、对企业影响至深的好产品。
IBM的每一个员工都十分富有创新意识。他们不但认可IBM提倡创新的企业理念,还把这一创新意识落实到了自己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在企业学习方式上,IBM中国区的经理们结合自己工作十分繁忙的现状,创造出了既节省时间,又能达到很好效果的学习方式,即“Mailcast”方式——设计一个课程,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传播给各地的经理人。每次教学邮件都设计了生动的形象、丰富的表情,以蓝色为主调(这是IBM的老传统),还配有悦耳的声音。这些都使学习成为一个愉快的经历。
这一学习方式后来传播到了IBM印度分公司,而欧美各国的同事们也正在推广它的应用。一位印度的经理人在尝试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后说:“加入IBM十年来,这是我见到的最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方式!”
IBM公司取得的巨大成功证明员工的创新精神对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好产品的开发的重要性。所以,IBM为了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欲望,加快创新成功的进程,在公司内部实施了一系列别出心裁的激励创新人员的制度。IBM规定,对有创新成功经历的员工,不仅授予其“IBM会员资格”,还提供一年的时间和必要的物质支持,从而使其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进行创新活动。
这个激励制度对促进员工的创新精神十分有效。它对那些优秀的创新者不仅意味着一种有效的报酬、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剂,也是一种最经济的创新投资手段。它使积极参加创新的员工获取了实物形式的自主权。
从IBM公司采用的一些奖励措施可以看出其对员工的创新精神十分重视。它既使创新者追求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也是一种经济奖励。以此留住人才,还可以促使他们为公司更加努力地去进行新的创新。
IBM的创新之举还有很多。例如2006年3月IBM公司在北京宣布其中国创新中心正式成立,并首次向社会全方位完整展示了面向金融、电信、政府、零售、医疗、制造等各行业客户提供的创新平台。这一平台融合了全球权威的行业技术专家的智慧,并以顶尖的软件、系统科技和架构进行打造,为中国各行业创新规划了一幅完整的图景。
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周伟表示,希望到2010年,IBM能够成为中国各界独一无二的创新伙伴,而作为帮助中国客户和行业协作转型的例证,IBM中国创新中心将会带来更多来自行业的创新体验。这个创新中心更像一个窗口,帮助客户去接触IBM全球资源并与之进行互动。在这里,各行业的中外专家可以通过最先进的视频技术,在任何时间就任何业务进行交流,共同打造企业持续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无论是产品创新的李彦宏、技术创新的邓中翰,还是模式创新的江南春、营销创新的黄光裕,如今最有“人气"的企业家都离不开两个字——创新,他们所介绍的经验和
发表的感慨也都浓缩其中。IBM公司作为世界公认的IT界翘楚,同样也不例外。
当重塑一种文化时,无论是企业还是员工个人都必须具备足够的勇气和耐力坚持自己的信念,或者说,具备抵抗阻力的能力;但这还不够?还必须有能力发动引擎,产生牵引力。在企业经营中坚持创新的理念,在员工工作中坚持创新的思维,必定会为我们带来新的想法,赋予事物以新的力量,而在这种新力量中一定会隐藏着一个又一个成功的机会。
创新是力量的来源
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理念,能够造就卓越的企业以及一批卓越的员工。微软就是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微软始终坚持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中切实贯彻创新的企业管理理念,并把其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从微软多年来的发展来看,它在这一点上获益匪浅。
在与客户相关的工作上,微软给人们提供了创新的平台:通过确定新的业务,孵化新的产品,在已有的业务领域里面增加新的客户需求,探索获取新的理念和经验,同合作伙伴合作等来拓展客户的选择范围。
在领导平台的创新上,增加对平台的创新,为客户和合作伙伴带来效益以及商业机会;坦率地探讨未来发展的方向,获取反馈;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确保他们的软件在微软的平台上运行更加顺畅。
每一位微软员工都能积极响应并自主进行创新。微软的软件设计师们生活自在,工作从容。他们上班不受严格的时间约束,工作间放着动听的音乐,颇有点儿咖啡屋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下,员工们时常会迸发智慧的火花,产生许多好主意、好创意。这种举重若轻的设计环境恰恰体现出了微软对创新者的关爱。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创新,创新精神应是知识型企业的文化精髓。微软公司不断进行渐进的产品革新,并不时有重大突破。微软人始终坚持在工作中处处创新,不断改进一种成为市场标准的好产品。微软的机制使竞争对手很少有机会能对微软构成威胁,从而创造了微软神话。
从微软文化到微软取得的巨大成就,实现这一连接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其一就是创新的方向。只有目标清晰,以产品为中心实施高度有效、一致的竞争策略和组织目标,创新的效率才能最大化。目标清晰是团队工作成就最大化的保障。其二就是创新的源泉。只有不断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创新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这两个因素称不上微软的主要特色,但却是微软实现神话所不可缺少的。
2006年4月27日,“2006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日”在京隆重揭幕。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对微软亚洲研究院既有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总结和对下一代计算机技术的集中演绎,展示创新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巨大能量与辐射力。微软全球副总裁、中国研发集团总裁张亚勤博士表示:“今天,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辐射力已经从中国及亚太地区扩展到世界各地,其成功再次验证了中国拥有一流的研发人才与研发潜力。微软公司将更加坚定不移地加大对中国的研发投入,把中国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基础科研、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重要基地,更好地满足中国及全球用户对科技创新不断增长的需求。”
“微软每年有平均60亿美元的研发投入,用以保证微软公司的创新优势及不断变化的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微软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GraigMundie还指出:“即使是在当今全球范围企业基础科研不断萎缩的形势下,微软公司一直矢志不移,持续加大在基础科研领域的投入,并与学术界广泛合作,分享我们在各个科研领域的创新成果。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断完善内部机制,创造各种机会将最为尖端的科技理念转化成为现实,不断将最好的软件产品与服务带给全世界的用户。”
“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是比尔?盖茨的惊人之语。它道出了这个掌门人的危机意识:如果没有创新,没有领先世界的技术优势,微软也不是永不沉没的高技术企业航母。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天士力集团全称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5月,主要以制药业为企业核心,产品包括现代中药、化学药、保健品、生物制剂、功能性食品等等,涵盖了许多相关领域。经过十多年的摸爬滚打,发展到今天,天士力已经是一个资产总额超过几十亿元、利税累计超过好几十亿元的高科技现代企业集团。为了能够使企业永远处于这个领域的不败之地,企业制订了一套完整合理的企业理念,把创新理念作为天士力集团发展的灵魂。
企业的发展是以人为根本的。天士力集团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创新性。打造出创新型企业,推动知识型、复合型人才成为其企业创新的主体,坚持以资本为纽带,建立了促进人才成长的创新管理机制,让知识参与分配,让成果参与分配,使知识成为资本。按照“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成果所有,利益共享”的合作原则,建立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研究院",吸引了许多国内外一流的专业人才加盟;并将自主研究与合作研究相结合,以科技创新作为医药产业的根本支柱,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构思一代,形成了包括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和保健食品在内的产品体系和产业体系,为天士力集团的发展积聚了很多力量。
俗话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具有创新型的科技人才更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实现发展的动力源泉。天士力集团在培养创新性人才这一方面,把创新的理念落实得十分到位,从而使企业也获得了丰厚的利益。从这点更能看岀,企业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员工。天士力集团这种制药企业也更加需要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