蝾螈也称水蜥或水栖蝾螈。有尾目蝾螈科两栖动物,10个属40馀种,分布区域广泛。水栖者皮肤光滑,称蝾螈,而陆栖者皮肤粗糙,称水蜥。体躯细长,尾呈侧扁状(高大於宽)。各种蝾螈或在陆地水中生活,但均常在春季返回到池塘或溪流繁殖。受精卵在3至5周的时间内孵化,而水生幼体则在夏末或秋初变态成为成体。大多数幼小蝾螈完全在陆地生活,2——4年後开始每年或永久返回池塘。蝾螈以蚯蚓、昆虫、螺类和其他小动物为食。北螈属的3个种是英国蝾螈的代表种。在英国最普通的种是滑北螈,身上有斑点,亦遍布全欧。最大的欧洲蝾螈是冠北螈,体长约17公分(7吋)。加利福尼亚蝾螈产于北美洲西部潮湿地带,体长约15公分(6吋)。赤水蜥是北美东部最常见的种类,需在陆地生活2——3年后方变为永久的水栖动物,在由陆生变为水生的过程中,体色由鲜红变为暗绿,且体两侧各出现一排红色斑点。日本蝾螈常被作为玩赏动物,在豢养条件下可活数年。蝾螈也见于中东、伊朗,中国大部分地区和邻近地区。
蝾螈是蝾螈科的1属。它由头、颈、躯干、四肢和尾5部分组成。体全长61——155毫米。皮肤裸露,背部黑色或灰黑色,皮肤上分布着稍微突起的痣粒,腹部有不规则的桔红色斑块。头部扁平;
皮肤较光滑有小疣,脊棱弱,舌小而厚,卵圆形,前后端与口腔底部粘膜相连,四肢细弱,指、趾无蹼;尾极侧扁。背和体侧均呈黑色,有蜡光,腹面为朱红色,有不规则的黑斑;肛前部橘红色,后半部黑色头扁平,吻端钝圆;吻棱较明显;有唇稽;皮肤较光滑,有小表粒。躯干部背面中央有不显著的脊沟;尾侧扁。雄性肛部肥大,肛裂较大;雌性肛部呈丘状隆起,肛裂短。蝾螈的颈部不明显,躯干较扁,四肢较发达,前肢四指,后肢五趾,指(趾)间无蹼,尾侧扁而长。
蝾螈犁骨齿呈“∧”形,唇褶较显,前颌骨1枚,鼻突中间无骨缝;上颌骨和翼骨均短,二者相距远。基舌软骨有1对指状突,2对角鳃骨均骨化或仅有1对骨化,上鳃骨仅1对。幼体有平衡枝,外鳃3对,羽状;尾背鳍褶始自体前部,鳍褶低而平直。
蝾螈身体短小,有4条腿,皮肤潮湿,体长大约在10—15厘米,大都有明亮的色彩和显眼的模样。中国大蝾螈体型最大,体长可达1。5米。
蝾螈都有尾巴,体形和蜥蜴相似,但体表没有鳞。它与蛙类不同,一生都长着一条长尾巴。
蝾螈的视觉较差,主要依靠嗅觉捕食,以蝌蚪、蛙、小鱼,孑孓等为食。
蝾螈的四肢不发达,成体可分为水栖、陆栖和半水栖几类。水栖类型在水中产卵,陆栖类型在繁殖时回到水中产卵,少数种类在潮湿的陆地产卵,产卵后幼体要在水中发育成长。
因为蝾螈的体表因半透性,而导致水分的散失,所以多数的蝾螈都栖活于潮湿的环境中,陆栖能力好一点的种类可以离水较远,但生活的环境仍以潮湿的苔癣环境为主,至于那些如大鲵等对水份较为依赖的种类,则多偏好生活在低温且水质清洁的环境中。由此得知在饲养蝾螈时,环境中接近饱和的湿度,与可供进食、躲藏及休息的水塘是不可或缺的。多数的蝾螈都是个性相当温和的种类,所以饲养者可以依据饲养的能力与空间的调配来决定饲养密度与数量。饲养蝾螈可以观察到相当多奇特的生物行为,而其中又以足部的再生、奇特的交配行为与陆栖与水栖型的交替最具有色。蝾螈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格外是其自愈能力相当优异,所以有时发现个体因为机械性的外伤而断肢时,不出多久便会由伤口长出一肉芽,并逐渐发展修复成原先的状态。
而蝾螈雄雌间的交配行为亦相当特殊的,雄性个体会将其精液包在一个如胶囊般的精荚中,当排出体外时便会在短短的时间内由雌体吸入体中,以完成交配行为;出生的卵粒一如青蛙卵,在外围有如胶状物质缠裹保护,以使幼体能安然的度过发育前期。而陆栖型与水栖型的交替则发生于部分的种类,因为栖息环境的改变而造成其外型与色彩上的改变,例如六角恐龙的陆栖型与水栖型便是最常见到的例子。
4.鹿角蕨
鹿角蕨又名麋角蕨、蝙蝠蕨、鹿角羊齿,为水龙骨科鹿角族属植物,活跃在石炭纪和二叠纪时期。属于附生性观赏蕨。其孢子叶十分别致,形似梅花鹿角。它是室内立体绿化的好材料,若将鹿角蕨贴生于古老枯木或装饰于吊盆,点缀书房、客室和窗台,更添自然景趣。目前,鹿角蕨在欧美栽培较为普遍,常用于吊盆或篮架装饰观赏,虽然生产量比不上观花盆栽植物,但管理方便,观赏期长,占有一定优势。我国鹿角蕨开始进入开发利用阶段,其盆栽生产的前途十分广阔。
多年生附生草本,根状茎肉质,短而横卧,有淡棕色鳞片。叶2列,二型,基生叶(腐殖叶)厚革质,直立或下垂,无柄,贴生于树干上,长25-35厘米,宽15一18厘米,先端截形,不整齐3一5次叉裂,裂片近等长,全缘,两面疏被星状毛,初时绿色,不久枯萎,褐色,宿存;能育叶常成对生长,下垂,灰绿色,长25-70厘米,分裂成不等大的3枚主裂片,基部楔形,下延,几无柄,内侧裂片最大,多次分叉成狭裂片,中裂片较小,两者均能育,外侧裂片最小,不育,裂片全缘,通体被灰白色星状毛,叶脉粗突。孢子囊散生于主裂片的第一次分叉的凹缺处以下,不到基部,初时绿色,后变黄色,密被灰白色星状毛,成熟孢子绿色。
分布区为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年平均温22。6℃,1月平均温15--17℃,极端最低温不低于5℃,极端最高温39。5℃;年降水量约2000毫米,相对湿度不低于80%。常附生在以毛麻楝、楹树、垂枝榕等为主体的季雨林树干和枝条上,也可附生在林缘、疏林的树干或枯立木上。鹿角蕨以腐殖叶聚积落叶、尘土等物质作营养。雨季开始,在短茎顶端上长出新的腐殖叶及能育叶各2片。上一年的腐殖叶在当年就枯萎腐烂,而能育叶至第二年春季才逐渐干枯脱落。
本种系新分布于我国的稀有植物,分布范围极为狭窄。它在我国的出现,对研究蕨类植物区系有科学意义。其植株形态奇异美丽,可栽培供观赏。
夏季生长旺盛期需多喷水,保持高湿度环境。盆栽或吊盆栽培均放半阴处,避免强光曝晒,每旬喷施肥水1次。每年春季需补充腐叶土和苔藓。冬季低温时,应少浇水,当鹿角蕨的营养叶生长过密时,结合分株繁殖加以调整。在中国,一般采用分生繁殖法,对该种的孢子繁殖尚无经验。栽培时予以附生基质及湿雾条件,并参照本属其它种的栽培法。
鹿角蕨的管理比较简单,夏季生长盛期需多浇水,并经常喷水,保持栽培环境有较高的空气湿度,有利于营养叶和孢子叶的生长发育。室外养护,可吊放荫棚下,要避免烈日照射,以免叶片黄化、灼伤,影响鹿角蕨的观赏价值。
为了增加叶片的美观,可在生长期,每旬喷施稀释饼肥水或于叶面喷洒速效性稀尿素,保持叶片嫩绿、肥厚。每年在成型鹿角蕨的盆篮中补充腐叶土或苔藓,以利新孢子体的生长发育。冬季必须放室内养护,如室温较低时,生长缓慢,应少浇水。鹿角蕨在稍干燥状态下更能安全越冬。当鹿角蕨的营养叶生长过密时,结合分株繁殖加以调整,这样有利于新孢子体的生长发育。
病虫害:常见有叶斑病危害孢子叶,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防治。通风差时,有介壳虫和粉虱危害孢子叶或营养叶,少量时可捕捉或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有些鹿角蕨较易感染真菌或细菌病害,应注意调节通风环境,不要浇水过量。
产后处理:鹿角蕨是观赏蕨中姿态最奇特的一种,别致逗人。也是室内观叶植物中珍贵稀有的精品。在欧美的公园、植物园、商店和居室窗台装饰和布置十分流行。如将鹿角蕨作吊盆批量生产,不仅给生活带来乐趣,还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云南盈江那邦坝已规划为自然保护区,我国应从速建立保护机构,开展保护工作。目前少量植株已从产区移植到昆明植物园温室中的枯木林,已栽培成活,生长正常。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热带植物园引入西双版纳勐仑栽培,也生长良好。
栽培要点:在中国,一般采用分生繁殖法,对该种的孢子繁殖尚无经验。栽培时予以附生基质及湿雾条件,并参照本属其它种的栽培法。
5.玉龙蕨
玉龙蕨属为中国特有,玉龙蕨属于鳞毛蕨科,是中国特产的珍稀蕨类植物,于石炭纪出现。仅产于西藏东部波密,云南西北部丽江、中甸,四川西南部木里、稻城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其实,如果之前对这种植物没有什么过深的了解的话,单从名字上看,也会萌生出这是一种属于中国的植物的想法,毕竟这名字带着浓厚的中国色彩!
属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直立或斜升。叶柄和叶轴表面都布满覆瓦状鳞片。鳞片棕色,老时苍白色,边缘具细锯齿状睫毛。叶片线状披针形,具短柄,一回羽状或二回羽裂。孢子囊群圆形,在主脉两侧各排成1行,无盖。
玉龙蕨属于蕨类植物门、真蕨亚门、薄囊蕨纲、水龙纲目、鳞毛蕨科、鳞毛蕨属。蕨类植物不开花结果,一般从外形上难以和种子植物相区别。它形体多样,从高不到5毫米的微小草本,到高可达20米的乔木状植物。在生态习性上,有水生、土生、石生、附生或缠绕树干。叶片从单一到各式各样的复杂分裂。
水龙骨目是真蕨亚门薄囊蕨纲最大的1目。孢子囊的壁薄,孢子同型,无雌雄之分,孢子萌发后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颈卵器和藏精器,分别产生雌雄配子,配合后的合子萌发而发育成新的孢子体。有55科,中国有47科,种类约占真蕨总数85%。代表科为水龙骨科。常见种为水龙骨。
鳞毛蕨属是水龙骨目鳞毛蕨科的一个世界性大属。根状茎粗短,直立,叶聚生顶部,呈放射状,通常遍体被大小、形状不同的棕色至黑色的鳞片。叶片多回羽裂,少有为羽状。孢子囊群生小脉背部,具圆肾形的囊群盖。全属约400种,中国近200种,为本属的分布中心。
本种主要分布在高山冻荒漠带,由于强烈的寒冻和物理风化作用,地形多为裸岩,峭壁和碎石构成流石滩,即高山冰川下延的地段。高山热量不足,辐射强烈,风力强劲,昼夜温差大,气候严寒恶劣。流石滩常处在冰雪覆盖和冰冻状态,仅有短暂的暖季(7--8月),当地表解冻消融后,在碎石和隙间零星散生的玉龙蕨才茁壮成长。
玉龙蕨特产于我国西南部分高山的雪线附近,为稀有植物,是研究蕨类植物的形态和功能统一性的良好材料。可能是过于稀有,亦或者说真的是研究人员求学心切,反正,只要是登山科考人员上山的话,准会满载而归!他们觉得目的达到了,也为科学研究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是对于生长极其缓慢的玉龙蕨来说,这可是不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而且,近些年来,生长环境的恶化,也对它们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森林破坏,造成空气湿度降低,以及地下水位下降,使原有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植物种生存和繁殖,如1963年在四川二郎山团牛坪海拔2450m处林下发现的光叶蕨,1984年专程前往该地,发现森林消失,气候干燥,只在灌丛中找到一株。工农业建设事业的发展使局部地区一些植物种消失,如中华水韭,荷叶铁线蕨。由于对一些药用及观赏植物只宣传其价值,而不强调保护的重要,使一些蕨类植物遭受毁灭性的摧残,如鹿角蕨近年已难见到。旅游区对一些小型稀少植物不加保护,致使其遭践踏而无法生长,如瓶儿小草。
蕨类植物与其他绿色植物一道共同创造了地球表面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环境条件。因此,加强对蕨类植物的保护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对急需保护的一些稀有濒危种类应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如贵州赤水的桫椤自然保护区。其次,对某些特殊植物因建设需要不能保证在原地生存,如长江三峡工程的启动,受威胁的荷叶铁线蕨需要在相同或相近的气候土壤环境条件的安全地点建立试验场,促使其能在野生条件下易地繁衍。同时加强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和干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禁止对某些有经济价值蕨类植物的滥采乱挖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