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国古代文明科技成就有哪些 > 第八章 农学农具(第1页)

第八章 农学农具(第1页)

最早的茶叶百科全书——《茶经》

陆羽(733~804),字鸿渐,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因著有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

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因其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那时的陆羽才3岁,后来陆羽在湖北天门县西门外西湖之滨被当地龙盖寺和尚积公禅师收养。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陆羽并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九岁时,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羽却问:“释氏弟子,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住持闻言,颇为恼怒,就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迫他悔悟回头。但陆羽并没有因此就气馁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强烈。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虽并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陆羽12岁那年,他觉得寺庙中的日子实在无趣就乘人不备,逃出了龙盖寺。

后来,陆羽结识了被贬的礼部郎中崔国辅,两人一见如故,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五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他隐居在山里,时常身着布衣草鞋在山林间穿行,采集茶叶、寻觅山泉,取得了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这些都为他著《茶经》奠定了基础。

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一部划时代的茶学专著。《茶经》是陆羽在各大茶区观察了茶叶的生长规律、观察了茶农对茶叶的加工,进一步分析了茶叶的品质的优劣,并学习了民间烹茶的良好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的一套规律。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2。古代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魏时期益都(今属山东)人,生活于我国北魏末期和东魏(公元六世纪),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他的家族虽然世代务农,但却很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对贾思勰的一生有很大影响。他的家境不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基础。

贾思勰曾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南、河北等许多地方。他每到一处,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并虚心向一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农请教,从而积累了许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

有一次,贾思勰养的二百多头羊因为饲料不足,不到一年就饿死了一大半。事后他想,下次我事先种上20亩大豆,把饲料准备够羊就不会饿死了。这样,他又养了一群羊。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羊又死了许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羊少饲料多,羊也会死亡。贾思勰赶忙去向村里的老羊倌请教。老羊倌在仔细询问了贾思勰养羊的情况后,找到了羊死亡的原因:贾思勰放饲料的方法不对。羊是最爱干净的,他随便把饲料扔在羊圈里,羊在上面踩来踩去,拉屎撒尿也都在上面,这样的饲料羊自然不肯吃,所以就饿死了。贾思勰又在老羊倌家里住了好多天,认真观察了老羊倌的羊圈,学到了丰富的养羊经验。回去后,就按照老羊倌的方法去做,效果果然不错。

大约在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期间,贾思勰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请教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亲身实践后的体会,加以分析整理和归纳总结,写成了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该书分为10卷,共92篇,11万字;其中正文约七万字,注释约四万字。另外,书前还各有“自序”、“杂说”各一篇。《齐民要术》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经济林木的生产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蚕等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

《齐民要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限的聪明才智,为保留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杰出著作,是一部具有高度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

3。元代三大农书之冠——《王祯农书》

王祯(1271~1330),字伯善,山东东平人,我国元代著名的农学家。据历史记载,王祯曾做过宣州旌德县和信州永丰县两任县尹。任职期间,他恪尽职守,公正无私,勤勉务实,经常将薪俸捐给地方兴办学校,修建桥梁,整修道路,施舍医药,教农民种植、树艺。时人颇有好评,称赞他“惠民有为”。

王祯任职的旌德县多山,耕地大部分是山地。有一年碰上旱灾,眼看禾苗都要旱死,农民心急如焚。王祯看到旌德县许多河流溪涧有水,想起从家乡东平来旌德县的时候,在路上看到一种水转翻车,可以把水提灌到山地里。王祯立即开动脑筋,画出图样,又召集木工、铁匠赶制,组织农民抗旱。就这样,水转翻车使旌德县几万亩山地的禾苗得救了。

王祯继承了传统的“农本”思想,他认为吃饭是百姓的头等大事,政府的首要政事就是抓农业生产。而他作为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知识,否则就无法担负劝导农桑的责任,因此,他留心农事,处处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每到一地,就传播先进耕作技术,引进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农具。这些做法为后来撰写《农书》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王祯农书》有两种版本,一种是37集本,包括“农桑通诀”6集、“百谷谱”11集、“农器图谱”20集。一种是22卷本,包括“农桑通诀”6卷、“谷谱”4卷、“农器图谱”12卷。两种本子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后者将谷谱由11集并为4卷、将农器图谱由20集并为12卷。全书约13。6万字,插图281幅。《王祯农书》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有杰出的贡献

在农田灌溉方面

王祯在“农桑通诀”中专辟“灌溉篇”,把农田灌溉摆在重要地位。他通过追溯古代治水和修筑沟洫的情况,说明兴修农田水利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通过列举古代水利工程的遗迹,以及难以数计的中小型水利工程,说明“兴废修坏”是发展农田水利的重要途径;又介绍了多种引水方法,指出各种地势引水灌溉的方法;并总结了围田和圩田的经验,指出南方“水乡泽国”兴水利、除水害的途径。

在发展牧业方面

总结了养马、牛、羊、猪、鸡、鹅、鸭的经验。在养马方面,王祯继承和发扬了“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经验。在养牛方面,王祯认为要养好牛,就要在“勿犯寒暑”、“勿使太劳”、“时其饥饱”、“节其作息”等方面下功夫。同时要准备充足的饲料,并及时为牛治病。在养蚕、养鱼、养蜂方面,王祯也总结了一些新经验。如养蚕,王祯总结了择种收种、保存蚕种、饲养管理、调节室温、分抬簇蚕等经验。

王祯创制耕耘器具

刀,是开荒时走在犁的前面,用以割除芦苇,清除障碍,提高工效的工具。铁搭,适应南方水田土壤的耕垦工具,一般具有六齿或四齿。秧马,能行于泥中,便于水田作业的工具。耘荡,适于水田中耕除草的耕耘工具。耘爪,用竹管加上铁尖套在手指上,用以耘田的工具。耧锄,华北平原用于畜力耕耘的器具,一天可耘田20亩,工效很高。砘车,在耧车后边配上石制砘车,能沿耧脚所开的沟进行镇压,能使种土相亲,有利于发芽出苗。

4。农耕文明的成熟——古老的蚕桑技术

传说黄帝在战胜了蚩尤之后,建立起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制作衣物的事情,就交给了他的妻子嫘祖。在做衣服的过程中,嫘祖作了具体分工:胡巢负责做帽子,伯余负责做衣服,于则负责做鞋,而嫘祖则负责提供原料。她经常带领妇女们上山剥树皮、织麻网,长期的过于疲累嫘祖终于病倒了。她不想吃饭,一日比一日消瘦,大家都很着急。

有一天,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了一棵结着白色小果的桑树。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上尝一小口。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无奈之下,她们只好把这些白色小果都倒进了锅里,加上水用火煮起来。煮了好长时间,捞出来一咬,还是咬不烂。正当大家急得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有一个女子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插进锅里乱搅,边搅边说:“看你烂不烂,看你熟不熟!”搅了一阵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细的白线。这是怎么回事?女子们继续边搅边缠,不大功夫,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柔软异常。她们把这个稀奇事立即告诉嫘祖。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她仔细地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然后她高兴地对周围女子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却有大用处。你们为黄帝立下了大功。”

???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可以用来编织衣服。在嫘祖的倡导下,我国古代人民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蚕,原是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的,以吃桑叶为主,所以也叫桑蚕。在桑蚕还没有被饲养之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抽丝了,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工养蚕,现在还难以确定。但是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开发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

要发展养蚕,就必须繁殖桑树,发展桑园。远在西周,人们就利用撒树繁殖桑树。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食料,桑叶的品质好坏,直接关系到蚕的健康和蚕丝的质量。我国很早就发明了修整桑树的技术。人们以当地原有的荆桑作为砧木,以鲁桑作为接穗,经过长期实践,逐渐育成了鲁桑的新类型“湖桑”。湖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我国养蚕业的发展。十九世纪后半叶,日本人也根据我国《齐民要术》和其他蚕桑古籍的记载,把桑树培育成各种形式。广大人们群众在长期的养蚕生产实践中,不断有所创造和发明,在制备蚕种、防治蚕病等方面都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和世界养蚕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5。世界上最早的农学专著——《汜胜之书》

氾胜之(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相传为西汉氾水(今山东曹县西北部)人,古代著名农学家。 氾胜之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对农作物生长和栽培就很感兴趣,喜欢研究农业技术,注意搜集、总结家乡农民的生产经验,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