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国古代文明科技成就有哪些 > 第八章 农学农具(第2页)

第八章 农学农具(第2页)

在汉成帝的时候,氾胜之步入仕途,官居议郎。他受朝廷的遣使,以轻车使者的身份到关中平原地区管理农业。在此期间,他深入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认真研究当地的土壤、气候和水利情况,因地制宜地总结、推广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经过实地考查,反复试验,他总结推广了新的耕作方法——“区田法”。他把土地分成若干个小区,做成区田。每一块小区,四周打上土埂,中间整平,深挖作区,调和土壤,以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采用宽幅点播或方形点播法,推行密植,注意中耕灌溉等。区田法的推广和运用,大大提高了关中地区单位面积产量,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一直到清朝时,农学家杨屾在关中地区依然提倡这种耕作方法,甚至解放后的陕北地区,农民还保留着氾胜之当年推行的区田耕作法。

氾胜之还大力推广种子穗选法,要求在田间选择子粒又多又饱满的穗留作种子。他发明推广了“溲种法”,即在种子上粘上一层粪壳作为种肥,其原理直至今天还在应用。瓠子是当时三辅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由于瓠既不耐旱又不耐涝,产量一直低而不稳。氾胜之听说有一位农民是种瓠子的行家里手,就亲自登门拜访。他仔细观察研究这位农民的种瓠过程,自己还亲手反复做种植试验。他终于总结出了一套瓠子种植高产技术,即“种瓠法”。用这个新技术栽种的瓠子,个儿长得特别大,一个可抵过去的10个。

氾胜之虽然身为朝廷命官,但却时时想着农业丰收,惦着百姓的温饱。为了总结推广群众中的新鲜经验,他常常微服出访,走遍了关中平原,虚心向种田好手请教,把群众的种田经验同自己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他对北方的水稻、蚕桑、小麦、瓜果等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推广了种麦法、种瓠法、穗选法、种瓜法、调节稻田水温法、保墒法、桑苗截干法等。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尊敬和爱戴。

氾胜之经过长期的刻苦努力,总结自己指导农业之经验,整理成了一部农书,后通称为《氾胜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专著,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在铁犁牛耕基本普及条件下对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总结,是中国传统农学的经典之一。

6。古代机械大师——马钧

马钧(220~265),字德衡,三国时期魏国扶风(今陕西省兴平县)人,伟大的机械制造家。马钧从小口吃,不善言谈。但是他很喜欢思索,善于动脑,同时注重实践,勤于动手,尤其喜欢钻研机械方面的问题。他一生致力于机械的发明、改造和制造,为生产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曾获“天下至巧”誉称。

发明新式织绫机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丝织品最早的国家,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明了简单的织绫机。这种织绫机有一百二十个蹑(踏具),人们用脚踏蹑管理它,织一匹花绫得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为了提花,要把经线分成60综,而每一综必须用一个蹑操纵,工作起来手忙脚乱,速度很慢,而且容易出错。

马钧看到工人在这种织绫机上操作,累得满身流汗,生产效率还很低,就下决心改良这种织绫机。于是,他深入到生产过程中,对旧式织绫机进行了认真研究,重新设计了一种新式织绫机,简化了踏具,改造了桄运动机件(即开口运动机件)。马钧把原来六十根经线的六十蹑改成了十二蹑,这样一来,新织绫机不仅更精致,更简单适用,而且生产效率也比原来的提高了四、五倍,织出的提花绫锦,花纹图案奇特,花型变化多端,受到了广大丝织工人的欢迎。

龙骨水车的创制

三国时,马钧曾在魏国作一个小官,经常住在京城洛阳。当时在洛阳城里,有一大块坡地非常适合种蔬菜,老百姓很想把这块土地开辟成菜园,可惜因无法引水浇地,一直空闲着。马钧看到后,就下决心要解决灌溉上的困难。于是他又在机械上动脑筋。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终于创造出一种翻车,把河里的水引上了土坡,实现了老百姓的多年愿望、马钧创适的这种翻车,使用极其轻便,连小孩也能转动。它不但能提水,而且还能在雨涝的时侯向外排水。这就是龙骨水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从那时起,一直被我国乡村历代所沿用,直至实现电动机械提水以前,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水转百戏”的研制

一次,有人进献给魏明帝一种木偶百戏,造型相当精美,可那些木偶只能摆在那里,不能动作,明帝觉得很遗憾。就问马钧:“你能使这些木偶活动起来吗?”马钧肯定地回答道:“能!”没过多久,马钧久成功地创造了“水转百戏”。他用木头制成原动轮,以水力推动,使其旋转,这样,上层的所有陈设的木人都动起来了。有的击鼓,有的吹萧,有的跳舞,有的耍剑,有的骑马,有的在绳上倒立,还有百官行署,真是变化无穷。“水转百戏”的研制成功,说明马钧已经熟练掌握了水利和机械方面传动的原理。

马钧在手工业、农业、机械等方面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三国时代最优秀的机械制造家,就是在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当中,也不多见,堪称一代机械大师。

7。纺织技术的传播——黄道婆的发明

黄道婆(1245~1330年),又名黄婆,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元代棉纺织家。她出身贫苦,生性刚强,因无法忍受公婆和丈夫的羞辱虐待而离家出走,远赴少数民族聚居的崖州。在黎族人民的照顾下,黄道婆学会了当地先进的纺织技术。勤劳聪明的黄道婆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纺织能手,还和黎族姐妹一起改进纺织工具和纺织工艺,创造了许多新的花色。

在崖州生活了20多年后,由于思念故土,黄道婆告别黎乡,返回了阔别多年的故土。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制造轧棉机

黄道婆回乡后,首先是改革了擀籽工序。她先打听家乡近些年是怎样去籽净棉的,妇女们苦恼地告诉她,还是用手指一个一个地剥。黄道婆说,从现在起,咱们改用新的擀籽法吧。便教大家一人持一根光滑的小铁棍儿,把籽棉放在硬而平的捶石上,用铁棍擀挤棉籽,试验以后,妇女们乐不可支地嚷着:“一下子可以擀出五、六、七八个籽儿呀,再也不用手指头挨个儿数了!”

黄道婆见大伙高兴,也感到十分快活,但并不满足。她觉得,用手按着铁棍儿擀,还是比较费力的,便继续寻求新办法。忽然,她想到了黎族脚踏车的原理,心里豁然一亮,马上和伙伴商量试用这一原理制造轧棉机,白天黑夜都琢磨。最后,用四块木板装成木框,上面树立两根木柱,柱头镶在一根方木下面,柱中央装着带有曲柄的木铁二轴;铁轴比木轴直径小,两轴粗细不等,转动起来速度不同。黄道婆同两个姐妹,一个人向铁木二轴之间缝隙喂籽棉,两个人摇曲柄,结果,棉絮棉籽迅速分落两轴内外两侧。“太好了,又省力,又出活儿!”妇女们围着这新搅车,象山雀一样,欢跃起来,庆祝创制成功。

创造三锭脚纺车

在纺纱工序上,黄道婆创造出三锭脚纺车,代替过去单锭手摇纺车。脚踏的劲头大,还腾出了双手握棉抽纱,同时能纺三根纱,速度快、产量多,这在当时世界上是最先进的纺车,实在是个了不起的技术革命。

改良织布机

在织布工序上,黄道婆对织布机也有一定的改革。她借鉴我国传统的丝织技术,汲取黎族人民织“崖州被”的长处,与乡亲们共同学习研究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棉织技术,织成的被、褥、带、帨(手巾)等,上面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花纹,鲜艳如画,“乌泥径被”名驰全国。

从黄道婆传授了新工具、新技术后,棉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元末时,当地从事棉织业的居民有碍1000多家,到了明代,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的棉织业中心,赢得了“衣被天下”的声誉。

8。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宋应星(1587~1661),字长庚,南昌奉新北乡(今宋埠乡)人,明末清初科学家。宋应星的曾祖父是南京吏、工、兵三部尚书,为官清正廉明,他的作风对宋氏后代有很大的影响。在书香门第长大的宋应星从小就聪颖好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深得老师及长辈的喜爱。

后来,他与哥哥一起考入当地县学。但他个性活泼好动,对枯燥乏味的八股文很反感,反而对那些“旁门左道”的各种物件制作技术很感兴趣。有一次,他到一个朋友家做客。朋友家里摆满了各种大大小小、形状、颜色、图案都不一样的花瓶。宋应星立即对这些陶土制成的花瓶发生了兴趣,他不断问朋友花瓶的制作方法。朋友却摇头对他说:“这些花瓶的制造方法,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不值得我们读书人学习。”宋应星却不这样想,他认为:我们对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方法都不了解,实在是太无知了,又怎么能把它们看成是雕虫小技呢?我一定要把它们搞懂。于是,他开始留心做各种技艺资料的收集和记录。

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让宋应星的仕途一再受挫,经历了几次科举考试之后,宋应星就打消了做官的念头,他体会到终生埋头书本而缺乏实际知识,是最大的无知。于是,他下定决心彻底放弃科举,转向实学,开始钻研与国计民生有切实关系的科学技术。多次的会试经历,虽然没有成全宋应星当官的愿望,但是在参加考试的途中,他行程数万里,做了广泛的社会调查,对南北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作了大量详细的科学考察,收集了丰富的资料。崇祯八年(1635年),宋应星到袁州府分宜县当老师。这是宋应星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他的主要著作都在此期间撰写。他利用课余时间,在原有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虚心向工农群众请教,并及时记录下有关工农业生产的技术知识,这些都是《天工开物》创作的源泉。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的代表作,全书详细叙述了各种农作物和工业原料的种类、产地、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以及一些生产组织经验,既有大量确切的数据,又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又细分做十八卷。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目前,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经典著作在各国流传,并受到高度评价。如法国的儒莲把《天工开物》称为“技术百科全书”,英国的达尔文称之为“权威著作”。本世纪以来,日本学者三枝博音称此书是“中国有代表性的技术书”,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宋应星写作的17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