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 第三章 数理化成就(第1页)

第三章 数理化成就(第1页)

机械工程史上的壮举——水排的发明

杜诗(?~38),字君公,河内汲县人,东汉官员及发明家。杜诗青年时期就才能出众,在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任吏员时,人们赞扬他处事公平。光武帝初年,为侍御史。当时将军萧广放纵士兵,在洛阳民间为非作歹,老百姓惶恐不安。杜诗通告萧广约束部下,萧广不予理睬。杜诗下令按法诛萧广,并将经过情形向上汇报,得到表扬。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诗迁升为南阳郡太守。当时南阳是全国冶铁中心,冶铁业的发展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兴盛,杜诗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很大成绩,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杜诗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

最初的鼓风设备叫人排,用人力鼓动;继而用畜力鼓动,因多用马,所以也叫马排。直到杜诗时改用水力鼓动,称水排。所谓“水排”,就是应用水力机械轮轴带动鼓风囊,使皮囊不断伸缩、给冶金高炉加氧的一种器具,用于冶金。这种装置,用力少,见功多,是我国冶金史上的一大改革,也是中国对世界冶金技术的杰出贡献。用水排代替人排、马排,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古代每一熟石合一百二十斤。马排用马一百匹冶铁一百二十斤;改用水排,在同样的时间内,可以冶铁三百六十斤,提高功效三倍。[1]水排的发明对于生铁冶业铸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意义,不但节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风能力比较强,因此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水排在我国沿用了很长一个时期,直到本世纪七十年代,一些地方还在使用。

杜诗发明水排,一改中国冶炼鼓风装置靠人力和畜力为动力的局面,不仅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比欧洲早了1100年,是东汉冶铁技术的重大创新,在中国古代冶炼工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于杜诗的倡导,水排至迟在公元1世纪上半叶于南阳地区已较多地使用。杜诗同时也重视农业生产,修治陂池,广拓土田,使郡内民户殷实富足。当时人们就将杜诗与西汉南阳太官运亨通召信君相提并论,民间盛传:“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由同一时期的水碓和翻车结构推测,水排应该是一种轮轴拉杆传动装置,我国古代水排构造的详细技术最早见于元代的《王祯农书》,依水轮放置方式的差别,分为立轮式和卧轮式两种,并绘有图形。都是通过轮轴、拉杆及绳索把圆周运动变成直线往复运动的,以此达到起闭风扇和鼓风的目的。因为水轮转动一次,风扇可以起闭多次,所以鼓风效能大大提高。

水排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史上伟大创举,对我们冶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杜诗作为水排的发明者名流千古。

2。人类文明的曙光——火的发明

在人类发明人工取火之前,火的现象在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可是原始人开始看到火,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觉得味道挺好,人类才开始对火的使用产生兴趣。

远古时代的猿人常常群居在洞穴中,在有植物果实的季节,它们以采摘来的植物果实作为主要食物,而在植物凋零的季节,则以狩猎获得的食物为生。由于长期定居在洞穴中,就需要将大量采摘来的植物和猎获的动物携带回洞穴中食用,同时还会携带回大量的用于铺窝的柴草。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经过多年的积累,这些大量堆积在通风不畅环境中的各种杂物,就会开始氧化发热,使温度逐渐升高,最终导致了垃圾堆内可燃物的自燃。

面对垃圾堆里突如其来的火焰,猿人们倍感惊奇。基于好奇心,他们小心翼翼的走到燃烧着火苗的垃圾堆旁边去察看,开始反复接触燃烧着的火。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猿人们逐渐发现火具有温暖身体的作用,如果向火中添加树枝、树叶,火苗就会加大,如果向火中扔进石块、沙土,火苗就会变小甚至熄灭,如果垃圾堆仅仅处于冒烟状态,扒开覆盖的杂物,就会让火苗燃烧起来。从此,猿人开始了有目的的用火,人类也从此诞生了。

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但这却是一件艰难的工作。遇上连绵阴雨天气,火不是淋湿熄灭,就是因没有干燥的柴草接续不上而熄火。火种一旦熄灭,人们就开始犯愁了,向邻近的原始群落去借火,但那时人烟稀少,谈何容易。要重新找到野火,不知又要等到何时。

后来,又经过一段漫长的岁月,人类的祖先在整修洞穴或制造石器的过程中,看到岩石碰撞有火星飞溅,又发现用黄铁矿石或赤铁矿石作锤子,敲击石英石或燧石时能产生较大的火花,这些火星、火花有时落到干枯的枝叶、乱草上会燃烧起来。人们还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能钻出火星来,这就是钻木取火的来源。先民们从这些重复无数次的劳动实践中得到启发,明白了其中的因果关系,从而发明了撞击和摩擦取火的方法,这就是人工取火的发明。

关于钻木取火,还有一个很生动的神话故事:在人类发现自然火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面临着保存火种的难题。人类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不依靠天火自己制造出火来呢?有一天,远古人类的首领燧人氏到南边巡视,看见一只鸟正在啄大树的枝叉,啄着啄着,突然有磷磷的火光闪现。燧人氏立刻省悟,于是用锋利的石块往木头上钻孔,从而得到火种,他又教会人们烹饪,把食物放在烧热的石头上,烤熟了再吃,不要吃又腥又臊的生肉,百姓大获其利。

从利用自然火并保存火种不灭,到学会人工取火,人类第一次学会了控制这种具有变革物质的力量的自然力,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大飞跃。恩格斯在评价这一伟大发明时指出:“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3。书写史上的革命——造纸术

蔡伦(公元61~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今湖南耒阳市)人。蔡伦从小到皇官里做太监,担任职位较低的职务——小黄门,后来得到汉和帝信任,被提升为中常侍,参与国家的机密大事。他还做过管理宫廷用品的官——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室制造宝剑和其他各种器械,得以经常和工匠们接触。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成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但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

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开始潜心研究造纸的方法。他认为扩大造纸原料的来源,改进造纸技术,提高纸张质量,就可以使纸张为人们所接受。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样就使纸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麻类高很多,脱胶、制浆都比较苦难,这也促使蔡伦不断改进造纸的技术。毕昇发现,草木灰水有较大的碱性,用草木灰水制造纸浆造出来的纸张光滑、平实、易书写。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他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通令天下采用。从此,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得以广泛推广。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传播和发展史上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成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随着人们对造纸术研究的逐步深入,对造纸术的发明者产生了很多争议。

持否定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专家们认为,在史籍里,早在蔡伦以前,就有了关于纸的记载。《三辅旧事》上曾说: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个主意,教他再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太子听从了江充的话,用纸将鼻子掩盖住,进宫去见武帝,汉武帝大怒。此事发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汉书·赵皇后传》记载:汉成帝的宠妃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要害死后宫女官曹伟能,就派人送去毒药和一封“赫蹄书”,逼曹伟能自杀。据东汉人应劭解释,“赫蹄”即“薄小纸也”。

一种意见坚持认为,蔡伦是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理由是“根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关纸的解释,在蔡伦之前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纸,都是丝质纤维所造的,实际上不是纸,只是漂丝的副产品,自古至今要造成一张中国式的植物纤维纸,一般都要经过剪切、沤煮、打浆、悬浮、抄造、定型干燥等基本操作。所谓西汉古纸,充其量不过是纸的雏形。蔡伦及其工匠们在前人漂絮和制造雏形纸的基础上总结提高,从原料和工艺上把纸的生产抽调到一个独立行业的阶段,用于书写,这才是真正的纸。”

4。印刷术的革命——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平民发明家毕昇发明的,毕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布衣。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的一项重大革命。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灵感来自于两个儿子玩的“过家家”游戏。有一年清明节,毕昇带着妻儿回到家乡祭拜祖先。在乡下,两个儿子玩得不亦乐乎,他们从田间挖来泥巴,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等泥雕,随心所欲地摆来摆去。当时,毕昇正为了改良印刷术而发愁,眼前儿子们捏的泥雕让毕昇眼前一亮。当时他就想,我何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刻成单字印章,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排成文章了吗?这个发现让毕昇兴奋不已。回到家中,毕昇就开始了活字印刷术的第一场实验。

毕昇的方法是这样的:他先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做成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

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之前,人们普遍使用的印刷方法是雕版印刷。即在一定厚度的平滑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大作用,但是它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

而毕昇发明的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的速度。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有错字也很容易改正。这样活字印刷术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活字印刷术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能够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中间,我国平民发明家毕昇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5。人类最早发明的计算器——算盘

传说,算盘和算数是黄帝手下一名叫隶首的人发明创造的。在黄帝时代有没有算账先生,先民们整天打鱼狩猎,制衣冠,造舟车,生产蒸蒸日上。物质越来越多,算帐、管帐成为每家每户每个人经常碰到的事。但随着物质的不断增多,结绳记事、刻木为号的办法已经无法处理越来越繁杂的账目问题。黄帝为此很伤神。

有一天,黄帝宫里的“会计”隶首上山采野果,突然发现扔在地上的山桃核非常好看。他拣起来一数,正好20个。他想:这十个桃核好比10张虎皮,另十个好比10只山羊皮。今后,谁交回多少猎物,就发给他们多少山桃核。谁领走多少猎物,就给谁记几个山桃核。这样谁也别想赖帐。他命人采集了各种野果,分开类别。比如,山渣果代表山羊;栗子果代表野猪;山桃果代表飞禽;木瓜果代表老虎、豹子……不论哪个狩猎队捕回什么猎物,隶首都按不同野果记下帐。谁知道各种野果存放时间一长,全都变色腐烂了,哪里还能分得出是山楂果还是栗子果呢?这下子,账目全混乱了,隶首气得直跺脚。

最后,他终于想出一种办法。他到河滩拣回很多不同颜色的石头片,给每块石片都打上眼,用细绳逐个穿起来。每穿够十个数或100个数,中间穿一个不同颜色的石片。这样清算起来就省事多了。但是,随着生产不断向前发展,获得的各种猎物、皮张数字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不能老用穿石片来记账目。但隶首再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了。为此,他经常愁得睡不着觉。

有一次,隶首上山寻孩子,迎面碰上了岐伯、风后、力牧三位大臣上山采草药。看到隶首愁苦的样子,三位大臣就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隶首如实相告。风后听明白之后,哈哈大笑,接着说:“你多准备几根绳子,一根记一个到十个,一根记十个到百个,再用一根记百个到千个,以此类推,有多少物品都记得下啦。你自己再慢慢琢磨琢磨。”随后三位大臣就下山了。隶首听后,刚开始还不大明白风后的意思。但他仔细一想,很快就明白了。

回到家中,他连忙作了一个大泥盘子,把石片每10颗一穿,穿成100个数的“算盘”。然后在上边写清位数;如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从此,记数、算帐再也用不着那么多的石片了。算盘,中华民族当代“计算机”前身,5000年前就这样诞生了。

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它的出现,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计算器的重大改革,就是在电子计算器盛行的今天,它依然发挥着它特有的作用。算盘是长方形的,四周是木框,里面固定着一根根小木棍,小木棍上穿着木珠,中间一根横梁把算盘分成两部分,每根木棍的上半部有两个珠子,每个珠子当五,下半部有5个珠子,每个珠子代表一。随着算盘的使用,人们总结出许多计算口诀,使计算的速度更快了。这种用算盘计算的方法,叫珠算。珠算计算简便迅捷,为我国商店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到了明代,珠算不但能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还能计算土地面积和各种形状东西的大小。

由于算盘制作简单,价格便宜,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又简便,所以在中国被普遍使用,并且陆续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6。古代数学发展的基础——《九章算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