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 第六章 建筑设计(第3页)

第六章 建筑设计(第3页)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现通高为64。517米。塔基高4。2米,南北约48。7米,东西45。7米;塔体呈方锥形,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为25。5米,塔身高59。9米,塔刹高4。87米。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结构严整,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各开辟一个砖拱券门洞。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塔上陈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

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桅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为阿弥陀佛说法图,图中刻有富丽堂皇的殿堂。画面布局严谨,线条遒劲流畅,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手笔。底层南门洞两侧镶嵌着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唐太宗李世民所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所撰《述三藏圣教序记》两通石碑,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人称“二圣三绝碑”。

对大雁塔的保护

大雁塔由于人为破坏,加上自身结构等问题,在公元1719年就发现塔身倾斜。到1985年古塔已倾斜了998毫米,至1996年,古塔向西北方向倾斜达1010。5毫米,平均每年倾斜1毫米。1983年西安市政府将《大雁塔倾斜问题及其加固研究》列为重大科研项目,并成立了课题组。后经有关部门20多年的探查、保护、排水、防渗等方面综合整治,大雁塔的倾斜状况已明显趋于缓和和稳定,2005年倾斜量为1001。9毫米。

10。我国最早的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

李诫(1035~1110),字明仲,郑州管城县(今河南新郑)人,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建筑师。《营造法式》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宰相王安石提出了以“整军强兵”、“理财节约”为宗旨的革新变法。当时,宋朝的贵族官僚、地主富豪之间经常互相攀比,大建宫室庭院、楼台寺观的腐败之风盛行。由于在建造规模、建筑材料和工时定额等方面都缺乏标准,造成了财力、物力、人力的极大浪费。王安石从理财的角度出发,下令负责国家建筑事务的官员“将作监”编纂统一标准的《营造法式》。花了20年的时间,这部书终于在宋哲宗元六年(1091年)成书。

书虽然修订完成了,但却编写得很不完善,存在很多漏洞,只对用料作了规定,缺乏建造标准,还是不能解决施工混乱的问题。于是,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时任将作监丞的李诫受命重新编修《营造法式》。

李诫出生于官吏家庭,据文献记载,他的家族藏书有万卷之多,因此,李诫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博学多才。在编修《营造法式》前,李诫主持过许多重要建筑工程的建筑设计,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当时著名的建筑专家。为了编好《营造法式》,在《元法式》的基础上,他参考了《考工记》、《唐大典》、《木经》等大量建筑史籍。同时,他十分重视实践经验,经常与工匠一起探讨施工中的难题。自绍圣四年(1097年)开始,到元符三年(1100年)完成书稿,《营造法式》编修历时四年。崇宁二年(1103年),宋徽宗将此书颁行天下,从此国内建筑工程有了统一的标准。

《营造法式》全书36卷,357篇,3555条,分五大部分,即名例、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营造法式》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还附有非常珍贵的建筑图样,开创了图文并茂的一代新风。

《营造法式》的名例部分对建筑名词术语作了解释,对部分数据作了统一的规定,纠正了过去一物多名、方言土语等谬误。李诫还总结了施工的实践经验,制定了各项工程制度、施工标准、操作要领等,对各种建筑材料的选材、规格、尺寸、加工、安装方法都一一加以详尽的记述,堪称为古代建筑的一部百科全书。

《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上一部不朽的名著,是我们研究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史料,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它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的建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营造法式》还为世界建筑学界所关注,被翻译成英文、俄文、法文等多种文字,广为流传,显示了中国古建筑文化的魅力。

11。古老的木构塔式建筑——山西应县木塔

山西应县木塔全称为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它那巍峨擎天的身躯、严谨精巧的结构、交错默契的斗拱,均令游人赞叹叫绝。这些特点,表现了我国古代匠师们的坚强毅力和聪明才智,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

传说,应县木塔的雄伟壮观吸引着天下游人,连玉皇大帝都被惊动了。为了保护人们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使木塔与岁月共存,玉皇大帝派火龙神送来了通火珠,又派龙王爷送来了逼水珠。送宝珠的神仙看见善男信女每天清扫木塔很辛苦,便报告了玉皇大帝,于是应县木塔又有了逼尘珠。有一年七月,南山的小石峪、大石峪等九个峪口的洪水都向木塔四周汇集,汹涌的波涛直向木塔冲来。可是到了木炭跟前,突然波平浪静。水面逐渐形成锅底状,积聚的洪水绕过木塔,缓缓向四面八方流去。人们都说:“逼水珠可真灵啊。”这三颗宝珠分别安放在释迦摩尼佛像最高贵的部位,从此,塔内一片珠光宝气。巍巍木塔可以自行防水、防火、防尘。

应县木塔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结构实际上是九层。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木塔虽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十分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晰,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

每年的端午节,当地百姓都要身着新装,全家老少一起想伴到木塔前烧香拜佛,并登上木塔的最高层,表示节节高升。如今,木塔受到文物保护,人们虽然不能集体登临塔上,却还是要到塔前烧香祈祷的,场面十分隆重。从某种程度上讲,应县木塔已经成为山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山西应县木塔与巴黎埃菲尔铁塔和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12。古代祠庙建筑的典范——曲阜孔庙

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我国历史上,流传着很多孔子的故事。

众所周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

孔庙就是为了几年孔子而建的,孔庙建成后,经过历代帝王的不断加封和扩建,到清代雍正帝时扩建成现代规模。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内的圣迹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东西两庑,陈列着大量碑碣石刻,特别是这里保存的汉碑,在全国是数量最多的,历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国第二碑林之称。

孔庙的总体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前为神道,两侧栽植桧柏,创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培养谒庙者崇敬的情绪;庙的主体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布局严谨。前后九进院落,前三进是引导性庭院,只有一些尺度较小的门坊,院内遍植成行的松柏,浓荫蔽日,创造出使人清心涤念的环境,而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子思想的深奥。座座门坊高揭的额匾,极力赞颂孔子的功绩,给人以强烈的印象,使人敬仰之情不觉油然而生。第四进以后庭院,建筑雄伟,黄瓦、红墙、绿树,交相辉映,既喻示出孔子思想的博大高深,也喻示了孔子的丰功伟绩,而供奉儒家贤达的东西两民,分别长166米,又喻示了儒家思想的源远流长。

两千多年来,曲阜孔庙旋毁旋修,从未废弃,在国家的保护下,由孔子的一座私人住宅发展成为规模形制与帝王宫殿相埒的庞大建筑群,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壮举。曲阜孔庙以其规模之宏大、气魄之雄伟、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孤例”。

13。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李春,河北邢台临城人,我国隋代著名的桥梁工程师,他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开创了我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为我国桥梁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于赵州桥,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赵州桥是鲁班所造,大桥建成后,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着毛驴,带着柴荣,也兴冲冲地去赶热闹。他们来到桥头,正巧碰上鲁班,于是他们便问道:这座大桥是否经得起他俩走。鲁班心想:这座桥,骡马大车都能过,两个人算什么,于是就请他俩上桥。谁知,张果老带着装有太阳、月亮的褡裢,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小车,所以他们上桥后,桥竟被压得摇晃起来。鲁班一见不好,急忙跳进水中,用手使劲撑住大桥东侧。因为鲁班使劲太大,大桥东拱圈下便留下了他的手印,桥上也因此留下了驴蹄印、车道沟、柴荣跌倒时留下的一个膝印和张果老斗笠掉在桥上时打出的圆坑。

赵州桥建于隋代,是安济桥的俗称,它位于今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隋朝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长期以来南北分裂、兵戈相见的局面,社会经济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当时,赵县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北上可抵涿郡,南下可达京都洛阳,交通十分繁忙。可是这一交通要道却被城外的洨河所阻断,每当洪水季节甚至不能通行。因此,隋朝大业元年,政府决定在洨河上建设一座大型石桥,春受命负责设计并管理大桥的施工。李春率领其他工匠一起来到这里,对洨河及两岸地质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认真总结了前人的建桥经验,提出了独具匠心的设计方案,经过精心细致的施工,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建桥任务。

赵州桥横跨洨河南北两岸,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长的敝肩圆弧拱桥,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大桥全长50。83米,宽9米,主孔净跨度为37。O2米,是一座由28道相对独立的拱券组成的单孔弧形大桥。赵州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就是它“敞肩拱”的创举,在大拱两肩,砌了四个并列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减轻桥身重量,节省石料,又增强了桥身稳定性。这就有力地保证了赵州桥在1400年的历史中,经受住了多次洪水冲击,8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仍挺立在洨河之上。

赵州桥桥体全部用石块建成,共用石块1000多块,每块石重达1吨,桥上装有精美的石雕栏杆,雄伟壮丽、灵巧精美。它以首创的敝肩拱结构形式、精美的建筑艺术和施工技巧等杰出成就,在中外桥梁史上令人瞩目,充分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桥梁建造方面的丰富经验和高度智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