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只有两条对策:选派十万役徒,击破他们进而控制住他们,清除凶恶,百年之内将平安无事,这是一条计策。如果答应他们通婚的请求,与他们结成姻亲,北方外族的风俗,多是由妻室主政,又生了儿子,就是我的外孙,不会侵扰中国,绝对可以肯定。从这点来说,边境足可以三十年之内不出事。提出的这两条计策,哪一条较好?”
唐太宗在提出这个问题时,其实他心中已有答案,就是要用和亲的办法来安抚外族。
所以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管理者首先必须在工作、学习和探索中,努力培养善于思考与发现问题的能力。正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有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话虽是针对科学而言,但对管理工作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因为管理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有解决问题的希望,才有可能推动工作前进。提不出、看不到问题,也就无所谓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意义已被许多人意识到。
创造性地提出问题,需要管理者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如果要用旧的思考方法观察我们身边的事物,就很难发现问题,反而会觉得事物发展得很正常。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方式去看事物,就会发现问题,发现它与应有状态之间的差距。特别是在改革年代,有许多人们看惯了、习惯了的事物,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创造性地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有许多问题,是管理者“创造”出来的。就拿对管理工作的认识来说,按照传统的认识,“人多好办事”,“无过就是功”,“领导管得细才算作风深入,管得多就是责任心强”,“只要出力流汗带头干,就是好干部”,等等,如果我们用改革的观念、现代管理的观念考察上述现象,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就会“创造”出现代社会的应有状态:“用最少的人办最多的事”,“无功就是过”,“领导干部要抓大事,抓倾向性问题,指导全盘工作”,“避免越俎代庖”,“不要事必躬亲”,“领导不仅要带头干,更重要的是做好规划目标、制订规范、选人用人要合理。”
一般来说,一个有创造性的管理者,不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善于分析、解决问题。
认识问题仅仅是个开端,只有分析问题的实质,才可以拿出一个既治标又治本的方案来。仅仅依据问题的表面现象,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往往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毛病。
对问题创造性的分析,包括从偶然中寻找必然,从特殊中概括出一般。有了这种寻找和概括,便可以从中找到具有普遍意义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一个事件的结果。要解决好问题,关键就是消除或避免产生问题的原因,原因不消除,问题即使暂时解决了,也还会重新产生出来。因此,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寻求消除发生问题的办法,它必须以探索产生问题的原因为前提条件。如,某建筑公司经理下工地检查工作,发现工人干活吊儿郎当,东游西逛。开始,经理批评工段长不负责任,没有把工人组织好。可工段长说自己尽了最大努力也无济于事。后来经理醒悟了,这不是工段长的问题,也不是个别工人不守纪律的问题,而是公司没有一套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没有严格的责任制。最后他通过制定规章和责任制等,在实践中将纪律问题加以解决了。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之后探索方法和对策的过程。解决问题是提出和分析问题的最终目的,没有解决问题,前面的工作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而工作中凡是善于思考的人,在面对难题时都能轻松地得到解决。如,一个建筑公司经理忽然收到一份购买两只小白鼠的账单,不由好生奇怪。原来这两只老鼠是他的一个部下买的。他把那部下叫来,问他为什么要买两只白鼠?部下答道:“上星期我们公司去修的那所房子,要求安装新电线。我们要把电线穿过一个10米长,但直径只有2。5厘米的管道,而且管道是砌在转石里,并且弯了4个弯。我们当中谁也想不出怎样让电线穿过去,最后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我到一个商店买来两只小老鼠,一公一母。然后我把一根线绑在公鼠身上并把它放到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把那只母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逗得它吱吱叫,公鼠听到母鼠的叫声,便沿着管子跑去救它。公鼠沿着管子跑,身后的那根线也被拖着跑。我把电线拴在线上,小公鼠就拉着线和电线跑过整个管道。”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不由得为那个部下的聪明拍手叫好。是的,要把电线穿过一
165
贞观政要
个10米长,直径只有2。5厘米的弯道,何其难。但却被那个部下借用一个小白鼠轻松解决了,看来没有解不了的难题,只要你愿意想,就一定有办法。总而言之,我们在想办法时要善于打破思维定势,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如果我们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特殊情况下的问题,那么我们也必将能创造出辉煌。
智慧人生从慎言开始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则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
——《贞观政要·慎言语第二十二》
慎言就是要言语谨慎,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说话要充分考虑客观条件,切忌信口开河。“慎”者,心真也。何谓“心真”?就是用心体察,讲话前要思考、要斟酌,是曰“三思而后行”。
帝王君临天下,一言九鼎。帝王出言不慎,则会让臣子迷惑,误会帝王的意思,影响施政。君无戏言,帝王务必三思而后言。太宗心忧天下黎民,将对百姓是否有利,看作是慎言语的标准。
贞观二年(628年),太宗对侍臣
说:“我每日坐朝,要想说出一句话,就
要考虑这一句话是否对人民有益、对国家◎唐太宗认为身为统治者应该慎言。他对侍臣有益!朕,实在不敢多说话啊!”掌管皇说,普通人一言不善尚且被人记下,更何况万乘帝起居事务的杜正伦,为人忠诚正直,对之君。由此可见,管理者的言行多么重要。
167
贞观政要
国君的言行必定认真记录在《起居注》里,他向太宗进奏说:陛下一言一行都要记录下来,臣现在的职务是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自己的愚忠秉笔直书。陛下如果有一句话违背了天理,那么这句错话便会千秋万代流传下去,损害陛下的道德形象,不单只是今天对国家对百姓有害处,所以,臣也希望陛下说话谨慎。”
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赐给杜正伦彩绸百段,奖励他的谏言。
贞观八年(634年),太宗对侍臣说:“言语是君子的关键,岂是随便的事情?一般百姓一句话说不好,就有人记住它,成为他的耻辱和累赘,何况是一个国家的君主,说话更不能有什么疏忽。国君信口开河危害特别大,难道会和百姓随口说话后果一样吗?我经常拿它作为警戒。
作为一个国君,做到慎言,是个人的修养,更是国家的福气。慎言是古训,祖先们创造这个词的本意是要我们说话谨慎。它总是和“祸从口出”、“言多必失”、“明哲保身”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常说:“言多必失”,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的多
了,话里自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在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关系着个人的成就荣辱,所以言行不可不慎。那些成功的人,说话就会把握分寸,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落落大方,说话的时
候,说得很充分,不该说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不论什么时候,在公共场合,说话时都要注意说话的分寸。没有考虑周到的话,最好少说。慎言是我们立人原则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修身养性的重要体现。一个言行有原则、分寸的人,势必处处受人青睐和信任,也会给更多人以积极的影响。管理者身居高位,要自重、谨慎,要管好自己的嘴,不得妄说、乱说、胡说。要把好“言”度,不轻诺、不多言,不说大话、空话、假话,不说出格的话。领导如果说话不谨慎,不经考虑,往往会给集体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
某局新起大楼,接近完工时,上级某领导下来检查工作,顺便视察了这座大楼。大楼的一楼按开始设计的规划是办事工作大厅。领导看完后说:“一楼可以改为门面嘛,这样可以增加单位的收入,至于办事大厅么,改到二楼去。”领导走后,该局迅速按该领导的意思进行改建。
一个月后,在大楼又要接近完工时,又一个更为重要的领导来了,顺便也视察了这座大楼,同样,对大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楼怎么能做门面呢?这有损于单位的形象的,要把办事工作大厅建起来,这样才能方便群众办事嘛。”
于是,该局又按领导的意思再次进行改建,如此反复,不仅影响了工期,还劳民伤财。作为管理者,在对下面的情况没有真正了解前,就不要随便提出自己的意见,管理者是全面工作的指导者,并不是专家,在一些具体事情上,要多听听专家的意见,多听听更了解情况的基层的意见,而不是随意作“指示”。管理者(尤其是身居要位的管理者),更需要慎言。假如管理者只凭一时的兴致发表意见或言论,往往就会误导人,从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降低工作效率。
因此说,管理者一定要慎言,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讲的不能乱讲;要约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
2004年8月28日,在“中国企业家经济高峰论坛”上,经济学者张维迎做了《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与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的主题演讲,张维迎提出的最大忠告是:“学者要有良知、责任心,发表观点时一定要严谨、谨慎。一个人的名气越大,说话就要越谨慎。邓小平说话很少,因为他的影响很大,稍微说一些话可能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而这个是他不愿意的,所以他尽量少说话。所以学者也要尽量说话谨慎,不能信口开河,因为这对社会带来的损害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