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遇事沉着不乱,理解人,宽容人的气量,让人佩服。当然,我们在平常的做事过程中同样也应如此,不能稍有刺激便大动感情,情绪激动。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志在有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控制自己。”从某种角度来说,一个严格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往往都是会宽容待人的。
然而,有些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容易感情用事,好冲动,常常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一旦遇到某种刺激便异常兴奋、异常激动或者大动肝火,处理问题轻率鲁莽,意气用事,不计后果……这些都是我们做事之大忌。
我们提倡的宽以待人,就是要:恕以待人,忍以制怒;待人要宽,律己要严,这本是一种规范的待人之道。待人之所以必须要宽,为的是给人以改过自新的机会。待己所以要严,因为不严会使自己一错再错。一般人都是“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这种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无法跟别人合作。假如我们能以责人之心责己,就会减少自己很多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可以维护住人际之间的良好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是一个人修养品德的根本要诀,遇事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
唐太宗在对待谏臣的态度上也是很大度的,魏徵常常顶撞他,可以说是很不给他面子的,可是太宗都一次次地原谅了他,不但不怪罪于他,还因为他的进谏而厚待他。
在现代管理中,就管理者而言,“宽以待人”并非小节,它直接关系到事业机构发展的问题,甚至关系到一个事业的成败。群策群力可以说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而从这方面来讲,管理者能否大度容人就更显重要,它对于群策群力能否很好地发挥作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一个管理者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弃“小气”而树“大度”也是做好每一项工作每件事情的关键。
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容人”就是要能包容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在众多的工作中,“一言堂”、“惟我独尊”……都是作为管理者的大忌。因此说,一个好的能够服众的管理者要广开言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特别是对那些直来直去提异议的同志,不能抱有成见与偏见,认为他们是“不把你放在眼里”、“刺儿头”、“与自己不一条心”……以至于给他们脸色看。如果这样做,往往会失去“兼听则明”的机会,不但听不到好的意见,相反还会把事情越靠越坏。所以作为管理者,考虑问题时尽量要做到客观,要知道所谓“持不同意见者”,绝大多数是真心帮助你、真心想
79
贞观政要
把工作搞好的好同志,他们常有“高见”与“高招”,对其若能从善如流,为你所用,对工作则大有裨益。
能建立丰功伟业的人,大都是在待人用人方面非常成功的,因为他们能宽容待人,严格对己。因而能得到众人的鼎力相助,从而成就大的事业。否则,单靠个人的力量,没有人们的支持、拥护,能做多大的事呢?
修身之要,虚怀若谷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
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
莫与汝争功。’”——《贞观政要·谦让第十九》
有人说过,“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
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贞观二年(628年),太宗对侍臣说:“人们说做了皇帝就能够自认为尊贵显耀,没有什么可畏惧的,我却认为正应该自己保持谦逊恭谨,经常感到畏惧。从前舜帝告诫禹说:‘你只要不自以为贤能,那么天下无人敢与你争贤能;你只要不自居功劳,那么天下无人敢与你争功劳。’另外《周易》说:‘君子的准则是厌恶骄傲自满而崇尚谦逊恭谨。’太凡做皇帝的,如果自认为尊贵显耀,不保持谦逊恭谨。自身若有不对的事,谁肯冒犯威严上奏劝谏?我每说一句话,办一件事,必定上畏苍天,下惧群臣。”身居高位的皇帝,如果不懂得谦虚,而是炫
81
贞观政要
耀自己,盛气凌人,掩饰过错,拒绝纳谏,那么国家很快就会灭亡。唐太宗作为一个皇帝,尚且知道如此谦虚,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古语说:“竹有低头叶,梅无仰面花”。管理者更该拥有谦虚的美德。因为管理者的个性是影响管理工作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可低估和轻视。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谦虚、诚实、心胸开阔和具有吃苦耐劳精神。而谦虚是首要的,因为人无完人,任何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即使你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说你已经彻底精通,彻底研究全了。“生命有限,而知识无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的海洋,都是无际的天空。所以作为管理者要虚心向管理对象学习,虚心接受下属的建议,从而加强组织机构的管理和发展。
古今中外,越是取得巨大成就的人,越是虚怀若谷。正所谓“宽阔的河流平静,学识渊博的人谦虚”。牛顿在科学上获得过很多伟大的成就,但他从不沾沾自喜,也不急于出版著作,以扬名于世。牛顿早已证明出了“万有引力”的存在了,但一直不公布出来。直到他的朋友天文学家哈雷在做一项研究时遇到了困难,专程登门请教牛顿。这时牛顿才把自己关于计算“万有引力”的文稿交给哈雷看。哈雷看后心里钦羡不已,因为他所要请教的难题牛顿早已解决了。
在巨大荣誉面前,牛顿曾谦虚地说过一句名言——我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这就是谦虚。在某单位的一次公开招聘中,左某战胜了其他几位竞争对手登上了经理宝座:许多同事对他表示祝贺和赞赏,有人甚至当众夸奖他是几位候选人中实力最强的。左某却坦诚说道:“其实几位候选人各有千秋。论管理我不如老陈,论经营我不如老周,论公关我不如小王。”后来,左某不但以诚意挽留了这几位竞争者,而且在组阁时根据各自特长作出了相应安排。他谦虚的气度使他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也使他在工作中取得了显着成效。他上任后没多久单位就扭亏为赢了,而且蒸蒸日上。
可以说谦虚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最基本的的条件。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谦虚精神,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或者以物傲人,就会让人反感,这样你所取得的成就也有限。即使他曾经在事业上取得多么重大的成就,最终,也只会以失败告终。
《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就是你有才能,亦不能骄傲自大,仍然要向不如你的人请教,学习他知道的事。所以作为一名管理者,对下属保持平易近人的态度,虚心向员工请教,通过平和的管理方式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这是一个高明的管理手段。其实,谦虚平和的态度也是一种力量,有时候,柔软可能比强硬更能收服人心。谦虚地对待下属,并且想办法把功劳归于下属,这样做的好处有哪些呢?
1。激励下属的士气。对于自己的下属做出的成绩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恰如其分的表扬,这将对鼓舞下属士气,十分有效特别是当众表扬的话,效果更佳。
2。注重对下属的对外宣传,赢得下属的尊敬和人心。同是一件事,完成之后,管理者采用不同的说法,其产生的效果会迥然不同。如果用10分制来打分,说“我完成了这件事”,只能打到3分,说“我们完成了这件事”则可打到6分,但是如果说“是某人带领部门全体人员完成了这件事”就可以打到10分了,因为他把功劳有意地都归于下属,从而赢得了下属的尊敬和人心,这种投资长此下来,会使管理者本身受益匪浅,这样做不比一时的自我吹嘘,文过饰非的效果更好吗?
3。会为你的形象增光添彩。分享成果并不是一件劳而不获的赔本买卖,相反你会得到更多,因为对一位只会把功劳占为已有的管理者来说,旁人或下属对其自我表现总会感到厌烦的,时间长了,也就会更加令人讨厌,从而影响到自身形象,如果在成果面前,管理者每次把“我”换成“我们”或“你们大家”,那么这位管理者就将塑造出光辉的自我。
综上所述,管理者一定要知道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虚心,对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同真理冲突,都愿意放弃。而真正的智者,因为看得透,所以不躁;因为想得远,所以不妄;因为站得高,所以不傲;因为行得正,所以不惧。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谦虚的人。
贞观政要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太宗曰:“我见君固执不已,疑君蔽此事。今论国家不信,乃人情不通。我不寻思,过亦深矣。行事往往如此错失,若为致理?”乃停中男,赐金瓮一口,赐
绢五十匹。——《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错?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人犯了错不要紧,但要勇于承认错误,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而知错认错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一种高度和境界,更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唐太宗就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皇帝。贞观初,征兵,太宗下令:凡家中身强力壮的次男,未满十八岁也要应征入伍,魏徵不同意,为此,唐太宗与魏徵展开了争执,魏徵陈说理由,最后提到唐太宗不讲信用的事来。让太宗大惊,问:“你所说的不守信义,是哪些事呢?”魏徵说:“陛下刚即皇帝位,发的诏书说:‘拖欠的田租、积久的债务,以及亏欠的官家物资,全部免除。’当即命令主管部门将它列为治事条款。秦王府是国家官署,也不算官物,陛下从秦王当上天子,国家官署不算作官物,其余东西还有什么可作官物呢?还有,共同治国所依靠的,在于刺史、县令这些地方官,平常收取赋税,全委托给他们,到了选拔壮丁时,就怀疑他们有欺诈虚假的行为。希望下属诚恳守信义,不也是很难的吗?”
太宗说:“我见你固执不已,怀疑你不了解这些事。现在说国家不守信义,是不了解民间情况,我没有认真思考,过错也是很大的啊。处理事情如此失误,怎能使国家大治呢?”
于是停止抽点中男入伍,赐给反对此事的魏徵一口金瓮,赐给王硅五十匹绢。
唐太宗知错认错的态度,令人敬佩。而作为当下组织机构的管理者,在说话、办事中不可能总是绝对正确,难免会做错事。做错了事,若是真诚地向公众道个歉,以获得公众的谅解,是理所应当的。古代的帝王尚
◎魏徵请求唐太宗停止征18岁以下男子为兵丁,李且会颁发《罪己诏》,反省自身的过世民听取了其正确意见,当即叫停征兵政策。错,做自我批评,更何况现代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