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成立于1908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拥有284000名员工。迄今在全球3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汽车制造业务,成为全球汽车业的领导者已有76年的历史。但是在这次经济危机中这位“巨人”顷刻倒下了!据美联社1日报道,美国东部时间6月1日早上,通用汽车公司正式向美国政府申请破产保护。规模如此巨大的通用公司何以在经济危机下顷刻间破产呢?众所周知,通用汽车公司的硬件在全球还没有几家公司能与之相比,很明显通用公司的破产充分暴露出其软实力的不足。经过分析,通用的软实力也是非常有力的,专家认为其最主要的薄弱点是在于它的管理制度上。当然,通用公司的管理制度在经过百年的发展改进中逐步趋于完善,其制度涵盖了公司的各个方面,大到公司决策,小到员工每天的工作职责。如此完善的制度应该说是无懈可击,但是这种无懈可击的管理制度下隐藏了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制度化的管理使公司一切按章办事,从而缺少一种人本关怀意识,仁爱情面意识。这样的管理制度只能是让员工效劳而不是效忠。一旦公司员工的忠诚度降低,那么这个公司就是在繁荣的同时也给自己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国家需要德治,而作为国家“细胞”的组织机构更需要德治。把“以德治国”落实到企业,就要在全体员工中牢固树立“以德治企”的观念。“以德治企”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现实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时也是一种道德经济。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制度都是以相应的道德意识、道德习惯和价值观念为前提的。这种观念形态的东西,规范着企业及其员工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社会大多数人认同的自律准则。人文关怀,仁爱意识往往更能够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如果能够达到让员工感受到所在机构是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程度,那么这种机构即便想倒下都是非常困难的!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仁爱、仁政”观念自古有之。
事实证明,组织机构的高管的道德修养非常重要,德行是一个管理者的形象代表,更是关乎组织机构存亡的标准,以德管企已被提到管理的至关重要的高度,也必将成为现代组织机构管理的最好方法。
贞观政要
真正的智慧,懂得清廉为政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贞观政要·贪鄙第二十六》
有学者说,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贞观王朝清廉的作风可以说是唐太宗伟大的政绩之一,作为一个皇帝,能让官场保持廉洁,官员不贪污,可以说是最难能可贵的了。
贞观二年(628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曾经说过,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吝惜财物。例如内、外朝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所得到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多。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得到几万,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剥夺,这难道是懂得爱财?看见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
◎唐太宗训诫臣属。唐太宗要求臣僚必须清廉,他说:“贪官并不真正懂得吝而且做国君的贪财,必定丧失他的国家;做臣
惜财物,我朝官员俸禄优厚,如果收受下的贪财,必定丧失他的性命。贿赂,不过得到几万,一旦东窗事发,唐太宗的分析真是一针见血,力透纸背,俸禄就会被剥夺,这难道是爱财吗?”大臣们听了,哪个不服,哪个会不听呢?官员
的俸禄本来就高,若是贪污,一旦败露,就会身败名裂。这道理大家心里都明白。况且君主率先垂范,官员自然就会安分守己,一心为公了,这样一来,官场中就极少有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不是用酷刑来警告贪污,而是以身作则,对官员言传身教并制定一套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这就是唐太宗的英明和伟大之处,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自然就没有贪污的机会了。
古人说:“公生明,廉生威。”树立清正廉洁的领导形象,是赢得人心的重要因素。右玉县的官员长期以来坚持清廉为政值得人们敬仰。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毗邻毛乌素沙漠,自古为北方要塞,早在三国时由于连年混战,就成了荒无人烟之地。新中国成立前森林覆盖率不到0。3%,沙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6。4%,生态环境极为恶劣。但那里的书记们一心为民,把“清廉立身”作为为官从政的重中之重。在党的领导下,右玉干部群众大搞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如今的右玉,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成为镶嵌在塞北高原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右玉在塞外沙漠高寒地带创造出让国际专家赞叹的人工生态林“世界奇观”,18任县委书记60年“绿色接力”的事迹,一经中央媒体报道,立即引起巨大反响。
要说什么是清廉,官员能做到无论在多艰苦的环境下都能一心为民,这就是清廉。右玉书记们选择在右玉那样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种树,一任接一任地坚持、坚守,去为他人做“嫁衣裳”,干“后人乘凉”的“傻事”,就是一种最大的清廉。管理者要树立右玉县书记们的政绩观,就是要干没有“油水”的活,干“后人乘凉”的“傻事”,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浮云遮望眼”。
作为组织机构的管理人员,可从右玉书记们的事迹中受到启发。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下属着想,下属自然就会更加努力工作来报答集体。一个高尚的管理者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气质与内涵。从而影响下属的作风,使得机构内部形成良好的作风,作为一个为人正直、清廉、大公无私、坦率、表里一致的管理者,大家都会尊重你,这无形中为机构树立了好的品牌形象。
管理者都有或大或小的权利,手中有权,想贪污就容易,但《诗经》云:“大风有遂,贪人败类。”这话说得很有道理,贪婪的人当政,会危及整个国家、民族。从前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但知道蜀国的道路,于是就做了五个石牛,然后把黄金放在
75
贞观政要
牛屁股后面,蜀人看见以为石牛会拉出黄金来,于是蜀王就派五个大力士把石牛运回蜀国,结果暴露入蜀路线,秦军跟随其后,灭亡了蜀国。所以说取不义之财往往是自取灭亡。而贪腐的管理者在法治社会,亦是自掘坟墓。而且很多组织机构的衰落与消亡,是有原因的,其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因:一个是管理者不善管理。二是高管们的贪污腐化。有些管理人员为了谋取一己私利,滥用职权,违反机构制度,最后虽然受到了处分,但作为个人,已在职业生涯上留下不光彩的一笔。管理者诚信的丧失,声誉的玷污,不但对个人以后的职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而且严重影响到组织机构的形象。为此,广大管理者要时刻保持警觉,要注意个人声誉,处理好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严格要求自己,使个人的事业与集体的事业高度合拍,才是长远的生存之道。
贞观王朝能做到清廉为政,很重要的一环是李世民的以身作则和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他自己就是一个很痛恨贪官污吏的人,他曾多次说过,徇私贪污,不但破坏国法,自己心里也会常怀恐惧,恐惧多了,就容易短命。一个人为了一些不义之财而害了自身性命,这是多么不值得的。而在制度上亦有一套较为科学的管理制度,所以当时贪污的人极少。明王朝的创建者朱元璋对贪污的处罚最为严酷,贪官一律处以剥皮的惨刑,可明王朝的贪官之多在历史上仍属罕见。可见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政治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贪污赖以兹生的土壤。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贪污腐败陋习呢?一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约束自己和别人,有严明的奖罚制度之后,就严格按照规矩办事。违规的就严厉惩罚;清廉的,就鼓励他,在精神上给员工一个满足感,以带动其他员工一起进步。二要管理者以身作则,用自己廉洁的作风来影响下属。久而久之,团队就会形成一个团结一致,一心为公的集体。
一流的团队是由一流的管理者组成的,一流的管理者必是由那些一心为公、严格要求自己、廉洁公正的管理者组成的。组织机构的发展壮大,都是广大管理者组织带领全体员工艰苦努力的结果。从发展历程来看,一个机构的管理者能坚守客观公正、严谨自律的工作态度,按制度、流程尽职尽责工作,这个组织机构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魏徵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贞观政要·任贤第三》
很多人都希望成为一名管理者,以管理他人,但作为管理者并不是那么好当的,你除了要有管理能力之外,更需要有作
为一名管理者的修养,尤其是宽容的修养,必不可少。
纵观古今中外成大事业者,必有宽宏的器识。俗话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唐太宗李世民能以“英主”的形象名留青史,与他容人的气度是分不开的。由于他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
◎唐太宗斥责魏徵挑拨他和兄长李建成的关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系,魏徵认为自己是太子的幕僚,就应该忠于之才。如,魏徵见太宗与太子李建成暗中太子。唐太宗认为他说的有理,颇为赞许。倾轧,争做帝位继承人,常劝李建成早作
77
贞观政要
打算。后来唐太宗召魏徵来斥责他说:“你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是何道理?”众人都为魏徵的危险情况而担心害怕。
魏徵却神情镇定,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皇太子如果听从我的话,一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太宗为他的话所打动:肃然起敬,格外礼重他,提任他为谏议大夫。太宗还多次召他进入寝宫,询问治国的得失。
一般来说,当你看见一个想谋害你的人,心里肯定会怀有敌意的,这是人之常情。可是李世民听说过魏徵屡屡为建成出点子,要他加害于自己,看到魏徵时心里还是很不高兴的,尤其是当问“你为什么要间离我们兄弟”时,没想到魏徵还以那种不认错的态度来回答“太子如果听我的话,就不会有此事”,魏徵的回答换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帝王,他都要掉脑袋的。可是李世民并没有杀他,为了大唐的江山,唐太宗最后还是宽容了他。不但不杀他,还重用了他。
做大事者必须有一颗宽容的心,唯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把个人的恩怨置之度外,唯有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远大抱负。在宽容待人上,周总理算是我们的楷模。有一次在中南海接见外宾,当时,建国之初,我国各方面都还不很完善。接见外宾时的服务工作人员都是刚刚急训出来的,还不曾真正碰到过这么严肃的场合,所以服务班的工作人员都很紧张。
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因为一次端几个茶盘茶杯的技术不熟练,再加上心情紧张过度,在送茶盘的途中不慎失手,一盘茶杯都摔在地上,在当时无异于一声炸雷,在场数千名记者、访华外宾都听到了。
当时,周总理正与外宾谈话,别人惊愕地回头看时,周总理却眼睛都没眨一下,依旧泰然自若,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态度十分镇静,继续谈笑风生地与外宾亲切交谈。总理的镇定,使当场的气氛平静了许多,那位失手的工作人员赶紧收拾碎片,很快换了一套又端送过来。
后来,那个工作人员哭着向总理作检讨,总理却拍着他的肩头,笑道:“这没什么,人难免有个失手,再者,你们心情紧张也是可理解的。但是在外国人面前,尤其是我们中国刚刚建立,我们不能不注意在小事上也不能让外国人看我们的笑话。遇到这种意外事件,千万不能慌张,要冷静,时刻提醒自己要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