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国艺术画作 > 第六章(第2页)

第六章(第2页)

然衔接。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京韵大鼓曲目基本属短篇唱段,曲目有继承于木板大鼓的《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数十段,有由刘宝全、庄荫棠、白云鹏等人根据子弟书作品整理的《刺汤勤》、《白帝城》、《探晴雯》、《黛玉焚稿》等,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小段,如《丑末寅初》、《风雨归舟》、《八爱》等。

《丑末寅初》

《丑末寅初》又名《三春景》,是京韵大鼓历经几代艺人传唱不绝,脍炙人口的唱段。全曲由九对句子,每个下句均是多层次的长句。早年只作为《南阳关》的“帽儿”演唱后成独立唱段。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丑末寅初这一时期,古代人民的生活景况,犹如一幅生动古朴的画卷。它的腔调流畅,节奏活泼,短句大腔搭配巧妙。悠扬婉转的唱腔,使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

梅花大鼓又名梅花调,是一种起源于北京,在天津发扬光大的曲艺形式。演员一手持鼓棒,一手持板,面前有一个类似京韵大鼓使用的用鼓架支撑的扁鼓,边唱边用鼓板打拍,同时有乐器伴奏。

发展历程

梅花大鼓脱胎于清末流传在北京北城

大一带的清口大鼓。20年代,职业艺人多在南中城演唱,称为南板梅花调,把原来北城的国“清口大鼓”称为“北板大鼓”。梅花大鼓上产生较晚,距今不足百年,其创始人已无从

220

考悉,通常认为是满族文人所创,故名梅花调,后称梅花大鼓,演唱者有满族子弟和民间艺人。当时满族住内城,艺人住外坡,因此从地区上分为北板梅核调和南板梅花调。北板梅花调唱腔古朴。五十多年前的艺人刘茸臣、王宪臣在北京电台演唱,定名北板大鼓,缓慢舒徐,如怨如诉,沙哑的嗓音,更添苍凉凄恻之感。北板终因节奏太慢,且少变化,所以知音甚少,五十年前已有曲高和寡之叹,刘、王两大师去世之后,后继乏人,遂成绝响。南板则传唱至今。

艺术特征

梅花大鼓因演唱者击鼓,并用三弦、四胡、扬琴、琵琶等乐器伴奏,五样乐器像梅花的五个花瓣,俗称为“梅花五瓣”,而定名为“梅花大鼓”。它的表演程式是:一般在前头先加四、六、八句书篇闲文,接着即为慢板,唱几“落儿”(段儿)后,接“怯何”、“野鸡溜”(比慢板拍子加快),再转“上板”(快板)。收腔后,再唱几句书尾,即算一阕。

梅花大鼓原为一人演唱,四人伴奏。后来也采用过两人对唱的形式。在伴奏上还

出现过“换手五音联唱”的情景。即演员击板、司鼓,四人伴奏使用五种乐器。从左向右,第一个人右手打扬琴,左手按第二个人的三弦;第二人右手弹三弦,左手按第三人的四胡弦;第三人右手拉四胡,左手按第四人怀中的琵琶;第四人右手弹琵琶,左手打第二架扬琴。如此联弹下去,伴奏手法灵活,往往博得听众的喝彩。但难免喧宾夺主,影响演唱。故这种联弹演出形式,常作为重头戏,安排在后场。

梅花大鼓还有一种类似杂技的演出形式:“五音连弹”:伴奏乐师第一人右手演奏扬琴,左手为第二人的三弦摁弦;第二人右手弹拨三弦,左手为第三人的四胡抚弦;第三人右手为四胡拉弓,左手为第四人的琵琶摁弦;第四人右手弹拨琵琶,左手演奏另一架扬琴。甚至还有“七音连弹”。

新时代的梅花大鼓

建国以后,为了表现新的生活,演员、弦师和作曲家对梅花大鼓不断进行了改革。“慢板”唱腔中开始的“哎哪”取消,末眼起唱改为板上起唱;压缩了唱腔旋律,字少音长的弊病得到改变;伴奏音乐——特别是上、下三番得以丰富;花五宝在《傻泄》中创造了“哏头板”、“原板”;周文如在《罗昌秀》中创造了“散板”;花五宝、马涤尘、李光等在《英娘恨》中发展出了“摇板”;《二泉映月》等唱段还引进了歌曲、戏曲等。这些改革,使得梅花大鼓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梅花大鼓的曲目,多为表现儿女情长

◆梅花大鼓伴奏乐器“扬琴”

的悲辛故事。传统曲目有《黛玉葬花》、《黛玉悲秋》、《宝玉探病》、《宝玉劝黛玉》、《探晴雯》、《黛玉思亲》、《昭君出塞》、《杏元和番》、《蟠桃会》、《目连救母》、《雷峰夕照》、《王二姐思夫》、《青楼遗恨》、《指日高升》、《拆西厢》、《老妈上京》等。

“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流盛会,距今有近700年的历史,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五为书会的会期。2006年5月20日,“马街书会”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上的马街书会

马街位于河南西南部,伏牛山东麓,

大西依大山东临平原,现在隶属河南平顶山市中宝丰县杨庄镇,离城7。5公里。这里原名马国渡店,后又称过马渡街,历史上曾经是一个上“商贾云集,物产集散”的繁盛之地。下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的碑文记载:元五朝延佑年间,马街书会初具规模,每年约有千千名艺人前来说书,清代同治年间尤为兴

盛。曾经在南阳府做过儒学教谕,晚年回乡当上书会主持人的文人司士选,在同治二年(1683)对书会进行了一次统计。他让这一年赶会的艺人到火神庙里进香钱,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许进一文,后来一数达2700文,这就意味着到会的艺人有2700人。农历正月十三书会召开,自元朝开始就形成了传统,届时河南各地以及山东、湖北、陕西、安徽、河北、四川等省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会上曲艺种类繁多,曲

222目丰富多彩,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

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等。形成绵延600多年而不衰的“马街书会”。

书会特点

在书会的艺人堆里,有名家大腕、高龄老人,也有四、五岁的儿童。有三口之家组成的、也有几人联帮组成的说唱团,配合十分默契。一般来说,书会的特点如下:

1、打擂

每年的马街书会都要评出“书会状元”。“状元”都是唱得最好的,书价最高

2、乐器

在历届马街书会上都可看到一种极为普通的乐器,也就是河南坠子里说唱最常用的一种叫“简板”的乐器。该乐器宽3厘米,长30-40厘米,一般用梨木、红檀木制作,音色微颤清脆。

还有一种艺人们自制的乐器,这种乐器是艺人腿上绑着的一个可拉动的木锤,能击打木管,随着说唱内容,感情的变化,艺人可用脚牵动木锤快慢相宜地敲击。

另外,艺人们还创制了许多风格迥异的乐器,如大小古琴,坐立弹拨式的古琴,肩扛式弓子拉古琴(类似小提琴),这些乐器音色古朴、浑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