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国艺术画作 > 第六章(第3页)

第六章(第3页)

3、亮书和写书

223

艺人在书会上说唱为“亮书”,邀请艺人说唱为“写书”。“亮书”是指艺人们

◆巍巍伏牛山,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就在伏牛山麓的宝丰举行。

的,最受群众欢迎的艺人。这种民间的评选方式被称为“打擂”。

在浩瀚的书会会场上摆阵对歌,从而展示自己吹拉弹唱的技能。而“写书”一词并非指著书立传,它是随着中原民间文化的发展,自然形成的一种文化交流现象。

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并列我国北方两大书会。由于马街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被国家相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24

青铜,是指红铜与锡、铅等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而得名。青铜器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之后经历了长达十六个世纪的青铜时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目前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制品是1975年在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单范铸造的青铜刀,装饰较少,反映出远古先民淳朴的审美意识,也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

大“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中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国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上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下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五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

绕二者的附属用具。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一般被划分为

226

◆司母戊鼎(商)

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为商周时代;转变期指战国末期到秦汉时期,青铜器已经逐渐被铁器所替代,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减少,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商代青铜器的雕塑特点

商代青铜器纹饰主体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早期的雕塑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

商代中期青铜器的雕塑出现高浮雕附饰,但线条轮廓有浑圆感,与晚期浮雕轮廓线峻直锐利的风格不同。商代中期青铜器一般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但个别器上发现铸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但是没有发现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称。

商代晚期青铜器的雕塑非常发达,纹饰的雕塑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

周代青铜器的雕塑特点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基本上摒弃了商代的兽面纹及其变形的纹饰,尤其是中后期,兽面纹很少,即使有也多在足部和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另外,商代的夔龙和鸟纹在西周时期也是少见,基本上弃置不用了。而替代的则是新的雕刻纹饰,当然,这些纹饰非常抽象,如重环纹、垂鳞纹、龙纹等。另外,还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纹饰,比如波曲纹,在西周时期的青铜豆和青铜甑等器物上都有表现,一般认为这是一种不知名的兽纹。从风格上来说,周代的青铜器雕塑,已经打破了商人“重鬼”的传统,狰狞的风格有所弱化,而是出现了更多细腻和华美的雕塑。

青铜雕塑的载体

目前出土的青铜器包括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其中以日常所用的饮食器具装饰最为华美,例如鼎、鬲、

、角、斝、觚、觯、兕觥、尊、卣、盉、方彝、勺、罍、壶、盘、匜、瓿、盂、簋、簠、

、敦、豆、爵等等,另外乐器以及其他用具也都反映了商周时代的雕塑艺术。如编铙、编钟、钺等。

陶塑始于秦汉时期,它的出现为我国雕塑史和陶艺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秦俑在艺术表现上运用严格的写实手段,制作上采用模、塑结合的手法,运用塑、捏、堆、贴、刻、画等多种技法制作而成。它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秦汉乃至于唐代,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雕塑艺术——陶俑。陶俑是代替活人或动物殉葬的一种明器。秦代陶塑突显活泼、开朗、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秦始皇陵出土的7000兵马俑,个个如实塑制,充分显示出秦代陶塑高超的雕塑技艺。秦始皇陵兵马俑规模之大、气势之宏伟、形象之逼真,史无前例,开创了我国雕塑史上大型群塑的先河。

兵马俑的阵容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雕塑

228

博物馆,总共有3个兵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一号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马高1。5米左右,身长2米左右,战车与实用车大小一致。人、马车和军阵通过写实手法加以再现。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

锋利如新。

二号坑呈曲尺形,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它由骑兵、战车和步兵(包括弩兵)组成,是多兵种的特殊部队。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这个军阵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第二个单元,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每列8乘,共有8列;第三单元,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第四单元,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

三号坑位于一号兵马俑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兵马俑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纵观这千百个兵马俑,其雕塑艺术成就达到了一种史无前例的高度。

秦俑的着色特点

秦俑的色彩主要有红、绿、蓝、黄、紫、褐、白、黑八种颜色。如果再加上深浅浓淡不同的颜色,如朱红、粉红、枣红色、中黄、粉紫、粉绿等,其颜色就不下十几种了。化验表明这些颜色均为矿物质,例如辰砂、铅丹、赭石、孔雀石、铜矿、铅丹、褐铁矿、铅白、高岭土、无定形炭等等。这些矿物质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颜料。秦俑运用了如此丰富的矿物颜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艺术风格

兵马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