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
大事记:王羲之生活在一个由隶书转变到楷书的过渡时期,这时虽然楷书已经形成,但用笔和结构都比较粗疏,行、草书的行气还不够连贯。历史需要书法家对楷、行、草话体进行完善和提高。王羲之不辜负历史重任,对前人的楷、行、草书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融合古今的笔法,加以发展变化,开创了时代的新风格,形成了新的体貌。所以被后人称为书圣。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人,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他七岁开始学书,先后从师于出身书法世家的卫夫人和叔父王,以后又博览了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晚年书法炉火纯青,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兰亭序》就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被历代书家公认为举世无匹的"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人来到这里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一群文人雅士,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王羲之本是信手写来,字体潇洒流畅,气象万千,其中二十多个"之"字,千变万化。无一雷同,为"天下第一行书"。相传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最后为唐太宗所夺。唐太宗爱不释手,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
◎延伸阅读:"东床快婿"的由来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刻苦精神很受世人赞许。传说,王羲之的婚事就是由此而定的。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是东晋的宰相,与当朝太傅稀鉴是好朋友,稀鉴有一位如花似玉、才貌出众的女儿。一日,稀鉴对王导说,他想在他的儿子和侄儿中为女儿选一位满意的女婿。王导当即表示同意,并同意由他挑选。王导回到家中将此事告诉了诸位儿侄,儿侄们久闻稀家小姐德贤貌美,都想得到她。稀家来人选婿时,诸侄儿都忙着更冠易服精心打扮。惟王羲之不问此事,仍躺在东厢房床上专心琢磨书法艺术。稀家来人看过王导诸儿侄之后,回去向稀鉴回票说:"王家诸儿郎都不错,只是知道是选婿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东厢房那位公子躺在床上毫不介意,只顾用手在席上比划什么。"郡鉴听后,高兴地说:"东床那位公子,必定是在书法上学有成就的王羲之。此子内含不露,潜心学业,正是我意中的女婿。"于是,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王导的其他儿侄十分羡慕,称他为"东床快婿",从此"东床"也就成了女婿的美称了。
魏晋著名画家--顾恺之
大事记:在中国绘画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全国长期战乱,南北对峙,朝代频频更迭,却使当时的学术思想格外活跃,并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作为奠立中国绘画理论基础的"传神传"、"六法论"就是在这一时期提出。在绘画上,被尊为画祖的顾恺之和他的卷轴画最具有代表性。
顾恺之(344~405)原名长康,字虎头,出生于晋陵(江苏无锡)一个官僚家庭。年青时作过官,有机会游览各地的名山大川。他性格诙谐,精通诗文,时人称他"才绝、画绝、痴绝",画史上关于他的轶事有不少记载。
有一年,当时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城里要修建一座寺庙--瓦官寺,主持和尚靠缘募集不到资金而一筹莫展。这时候来了个贫苦的年青人,说要捐一百万钱。主持僧以为他吹牛,起初不相信。青年人提出要在一面粉刷好的墙上画一幅维摩诘(传说中一个信佛教但不出家的居士)像,可以向前来观看他作画的人征集捐款。就这样,一连三天,观众人山人海,把瓦官寺挤得水泄不通。等到最后,这个年青人为维摩诘点上眼珠的时候,画上的人物就像活了一样,观众的赞叹声、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这时募集的钱早超过了一百万。这个年青的画家就是顾恺之。
顾恺之在绘画上的最大贡献是他的"传神"主张。史书记载,他画人物像,曾数年不点瞳仁,人问缘故,他说:"四肢的美丑,无关于人的奥妙。传神写照,全在眼睛里。"嵇康《送秀才入军诗》中有这样的句子:"目送归鸿,手挥五弦。"顾恺之从绘画角度总结说:"画手挥五弦容易,画目送归鸿困难。"他认为"目送归鸿"意在象外,要把这种意蕴通过绘画表现出来是十分困难的。
殷仲堪一只眼瞎了,顾恺之要给他画像,他死活不干。顾恺之劝他说:"你不用怕。我只画你的瞳仁,然后用飞白的方法拂掠,你的眼睛就会像轻云蔽日一样啦。"飞白是书法的一种,笔画中露出丝丝白地,如枯笔书写。顾恺之用这种方法画殷仲堪的眼睛,果然非常有神。
生活中,顾恺之是一个富于智慧、幽默豁达的人。《晋书》顾恺之传说他"好谐谑"。他曾是桓温的幕僚,桓温死后,他去桓温墓地拜谒,作诗云:"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有人和他开玩笑,问他,以前桓温很看重你,能把你哭桓温的样子描述一下吗?顾恺之答道:"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之后他在殷仲堪手下任职。有一年,他自荆州回江南探亲,殷仲堪送了他一条帆船。结果行至一个叫破冢的地方,遇到风浪,船翻了,所幸没有人员伤亡。他在给殷仲堪的信中说:"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帆船无恙。"他把"破冢而出"寓含的死里逃生和"破冢"这个地方联系在一起,显得机智诙谐。
顾恺之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他留下来的论著有《论画》、《画云台山记》等。他主张要形神兼备,更重传神。他提出的"传神论"成为中国绘画的基本理论之一。根据记载,顾恺之的作品有七十多件,他画过历史故事、神佛、人物、飞禽走兽、山水等。可惜,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仁智图》三幅卷轴画摹本了。它们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卷轴画。
◎延伸阅读:顾恺之为母画像
顾恺之是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他善于画人物,尤其擅长画女人,这与他的孝心有关。顾恺之一出世,母亲就离开了人间。他父亲原是朝廷命官,因不满官场的腐败,辞官回家写诗作文。顾恺之经常冲进书房问父亲:"人家都有妈妈,我的妈妈在哪里?"禁不住儿子的一再询问,父亲只好以实相告。顾恺之大哭了一场,从此变得沉默寡言了。心中只是想着母亲生得什么模样,一次又一次地询问父亲,母亲的脸庞、身材长得如何。听了父亲的回答后,他心中有了母亲的身影、脸型。他发誓要把母亲的像画出来。他画了一张又一张,可是父亲见了总是摇头:"不像。"他毫不气馁,继续作画。画到第十张时,父亲说:"身材手足有点像。"他欣喜若狂,更加用心画像。不久,他画得像得到了父亲的认可:"像了,像了,只是眼神还不大像。"他继续潜心画眼睛,画了改,改了画,当他又一次把画像送到父亲面前时,父亲大喜过望:"这是你的母亲。"
这一年他才八岁。到二十岁时,顾恺之已经是著名的画家了。当同行问他曾经拜谁为师时,他回答说:"我的母亲是我心中一直活着的老师。
隋唐书法名家--欧阳询
大事记:欧阳询,善正书、行书。尤其正书,对后世影响较大。笔力刚劲,笔划方润,纤细得中,给人爽利精神之感觉,被誉为"欧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
欧阳询(577~641)唐初著名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历经陈、隋、唐三个朝代,仕历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据史书记载,欧阳询"虽貌甚寝陋,而聪司绝伦,读书即数行俱下,博览经史,尤精三史。"早年他专学二王书,后兼临北朝三公郎中刘珉书,并融合当时众书家的长处,勤学苦练,细心揣摩,渐得书法之道,从摹体中脱出,形成自家体势、风格,其书以险劲刻厉的独特风貌而令人耳目一新。
欧阳询书法在隋代已很出名,到了唐代更是书名卓著,远播外夷。高丽王曾派专使求其墨迹。因慕欧阳询之书名,请求非见其人不可,等到见了身材矮小、形貌猥琐的欧阳询,似乎大失所望。因由欧公之书法联想其人应是金刚怒目、高大魁伟的形象。确实,弥漫于六朝柔弱的靡靡之音的初唐书法,欧书的严正方刚俨然是巍峨超群的伟丈夫。
身为地道的南方人,欧阳询书法明显地受北派的影响,据传其曾在索靖的碑前研究三天以后才离去。虽说其书法严正方刚,但与北碑相比则又柔和得多,是威而不猛、和而不流。其书的方刚严正无不体现出一股气象险劲的凛然正气。在方正之中又随字变形,或纵或横,穿插其间,方正而不呆板,在随意自然中见变化。尤其是偶尔又有几个别出心裁的特殊结构,排列于方正之中又非常和谐,这便是后人称之为险绝。
有意思的是,欧阳询恢谐的性格与其严正的书法风格完全是南辕北辙。在一次太宗所设的酒宴上,长孙无忌吟诗笑欧阳询长得像猴子,欧当即也随口吟诗一首反唇相讥,嘲笑长孙无忌的肥胖。欧公的机敏诙谐被后人传为美谈。长孙无忌的妹妹是皇后,他当然就是国舅,在欧的反击之后,太宗即拉脸对欧阳询说:"你不怕让皇后听见?"可见欧阳询的刚正与耿直。
欧阳询最大的贡献,是他对楷书结构的整理。他充分思考了例如点画之间的主次关系,穿插挪让,整体的章法和汉字形式的类别方面。在书法中,成为一种严肃的、郑重其事的创作方式。这种极端理性的用笔方式,也只有到了欧阳询的时代,才能被这样面面俱到地考虑到。相传欧阳询总结了有关楷书字体的结构方法共三十六条,名为"欧阳询三十六法",此法虽然掺人了后人所作的若于解释或思考,但其中肯定有很大成分依然是欧阳询的:他的研究已经完全摆脱了不稳定的字形的无规律性的变化,而进入了造型分析的层次,书法结构的成熟观念,至此才算是真正的成立。
欧阳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美妙的书法,渗透了对新笔法的自信与自负,而这正是他贡献给后人的最有价值之所在。后人所崇尚的"晋唐传统",欧阳询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位。
◎延伸阅读:欧阳询悟书法
欧阳询的书法早在隋朝就已声名雀起,远扬海外。进入唐朝,更是人书俱老,炉火纯青。但欧阳询自己却并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依然读碑临帖,精益求精。
有一次,欧阳询外出游览,在道旁见到一块西晋书法家索靖所写的章草石碑,看了几眼,觉得写得一般。但转念一想,索靖既然是一代名匠,那么他的书法定会有自己的特色。我何不看个水落石出。于是伫立在碑前,反复地观看了几遍,才发现了其中精深绝妙之处。欧阳询坐卧于石碑旁摸索比划竟达三天三夜之久。欧阳询终于领悟到索靖书法用笔的精神所在,因而书法亦更臻完美。
书体百代楷模--柳公权
大事记:大唐文化瑰丽堂皇,书法艺术名家辈出。初唐有欧、虞、褚、薛;盛唐有张旭、颜真卿、怀素诸人;中晚唐有柳公权、沈传师诸大家。柳公权从颜真卿处接过楷书的旗帜,自创"柳体",登上又一峰巅。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陕西耀县人。他继承了前辈书体结构,自创所谓"柳体",并为后世百代楷模。其书体化身万千,流传于民间,甚至国外。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禁中,仕途通达。文宗皇帝称他的字是"钟王复生,无以复加焉"。
他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