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的书法,由于帝王的赏识,在他在世时就已极其珍贵。一次,文宗和学士们联句,文宗说:"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一时续的人很多,但文宗却偏独赏识柳公权的"熏风自南来,殿阁生余凉",以为"词情皆足",并"命题于殿壁"。柳公权遵旨持笔,一挥而就,字体很大,约有五寸,但精美非凡,以致文宗赞叹着说:"钟(繇)王(羲之)无以尚也。"立即迁他为少师。一次宣宗叫他在御前写楷书"卫夫人传笔法于王右军",草书"谓语助者,焉乎哉也",行书"永禅师真草千字文得家法"等29字,令军容使西门季玄捧砚,枢密使崔巨源拿笔,写完后备加赞赏,且又"赐以器币"。后来,此事传开,大家便都争着向他求字。
由于人们十分喜爱柳公权的字,所以都以得到柳公权的字为荣耀。朝中的大臣们死后,如果碑文的字不是出于柳公权的手笔,人家就要以为他们的子孙不孝。就连从四方来中国进贡的外国使臣,也都带着专门准备的钱来买柳公权的字。那些大臣和使臣们得到柳公权的字以后,就送给他许多金银财帛做为酬谢。柳公权对财物毫不经心在意,可对于自己使用的笔砚和收藏的碑帖、图书却十分珍爱,每次使用后,总要自己亲手锁好,保管起来。
《玄秘塔碑》书刻于唐会昌元年(841),碑为楷书,总二十八行,每行五十四字,原碑下半截每行磨灭二字,即使是旧拓也不能窥见原豹,其余诸字则都完好无损。后世因此碑字画挺朗完好,结体精密紧凑,故学习柳体楷书的常以此碑为入门之阶。碑今存西安碑林。 除《玄秘塔碑》享有盛名外,其楷书之最精者当首推《神策军碑》。《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书刻于唐会昌三年(843),崔铉撰文。因为此碑记述唐武宗李炎巡幸左神策军事,书刻后又立在皇宫禁地,不能随便椎拓,因此流传极少。
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柳公权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享年八十岁。
◎延伸阅读:"笔谏"佳话
有一次穆宗皇帝问柳公权如何将书法写好,柳公权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如果人品不高,则落墨无法。盖因穆宗怠于朝政,柳公权以书喻政,一方面说明其面对书法创作的态度,一方面也巧妙地由书法艺术的精神进谏。从此"心正笔正"说一直流传至后世,成为书法伦理标准之一。
最富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颜真卿
大事记: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书法自成一格,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颜体奠定了他在楷书千百年来不朽的地位,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富有影响力的书法大师之一。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开元间中进士。安史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颜真卿作为集大成者,他熔铸汉魏两晋以来书法艺术的造型经验,汲取了篆、隶、行、楷、草的字形构架、结体形式和用笔特点,自创"屋漏痕"用笔之法。对于藏锋、中锋运笔,他所开创的"蚕头燕尾"笔法,点划显得更有力,被世人称"颜筋"。在楷书造型上,颜真卿吸取篆隶特点,将篆隶与楷书融合,并令字若浮雕,具有立体感。这是不少书家的楷书不宜写成大字,而颜派楷书写成大字更妙的原因。
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颜真卿至许州(治所今河南许昌)见了李希烈,宣诏旨未毕,逆贼使诸将诟骂鲁公,又令号为养子亲兵千余人拔刃逼胁。然而颜真卿面不改色,李希烈只得挥去众人,将鲁公扣作人质。李希烈使出种种手段威胁利诱,甚至在颜真卿的住处庭中掘下土坑,扬言要将他活埋,妄图迫使他就范,为己所用。颜真卿坚贞不屈,严加斥责,他冷笑着对李希烈说:"何必费那么多麻烦,只要借给我一剑,你必睹快事!"李希烈遣人积薪于庭,说:"不能屈节,当焚死!"颜真卿毫不畏惧,径自起身蹈火,倒是李希烈手下的人,拉住了他。
贞元元年(785)八月李希烈指使阉奴等在蔡州(今河南汝南)龙兴寺中缢杀了颜真卿,终年77岁。
他的书迹作品,据说有138种。楷书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等,是极具个性的书体。行草书有《祭侄稿》、《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自书告身》等,其中《祭侄文稿》是他在平息安史之乱的战役中,经历了亲人全家死难的痛苦,在极度悲恸中写成的,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延伸阅读:左判官颜真卿
颜氏派家中仆人前往郑州征收田租,回来的路上,在同德寺看见颜真卿穿着长长的白衫坐在佛殿上。家仆刚想下拜,真卿公却转身而走,左右的神像也随后跟出佛殿。仆人尾随在后面,到了城东北角的荒菜园中。真卿公问过家中情况后,从怀里取出十两金子,交给仆人,说:"以后家中困难时再来找我。"仆人回到家中一说,家中人都很吃惊,检验那十两金子也是真的。后人说颜真卿成了神仙,当了北极驱邪院的左判官。
一代宗师--画圣吴道子
大事记: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鬼神、山水、楼阁、花木、鸟兽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开元、天宝年间正是吴道子绘画创作的极盛时期。这时他仅在洛阳,长安两京寺庙就留下壁画三百多壁,此外还来有大量卷轴画。
吴道子(680~759年),玄宗赐名道,河南阳翟(今禹州市)人,唐代第一大画家。童年的吴道子极为不幸,双亲早故,生活孤苦,迫于生计,自幼便学书习画。清苦的生活,辛勤的学习,使他过早地成才,20岁左右时已是一位颇有名气的画家了。
唐宣宗(847年)被推崇为"画圣",民间画塑匠称他为"祖师",道教中人更呼之为"吴道真君"、"吴真人"。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一代宗师,千古流传。
吴道子有几幅佳作都是根据裴旻舞剑得来的,东都洛阳画壁有七处,其中天宫寺的壁画就是吴道子看裴旻舞剑之后所画的。张彦远记:"天宫寺三门吴画《除灾患变》"壁画的名字就是《除灾患变》。其中的故事还被引为佳话。
开元之年间,将军裴旻在家守母丧。请吴道子为他在东都洛阳的天宫寺绘制几幅状写神鬼的壁画,用此来给在阴间的母亲求得神佛的保佑。吴道子回答说:"我已经很久不作画了。如果将军真的有意请我作画,为我缠绸结作彩饰,请舞一曲剑。或许因为你剑舞的勇猛凌厉,能让我的画重新跟阴界相通。"裴旻立即换上平常穿的衣裳,骑在马上奔跑如飞,左右舞剑,将剑一下掷入空中,高几十丈,然后向电光一样射下来,裴旻伸手拿着剑鞘接着。从高空中坠落下来的宝剑,穿透了剑鞘。几千人围观,没有一个人不被这种惊险的场面所惊惧。吴道子于是挥笔在墙壁上作画,随着笔墨挥舞,地面上刮起了大风。遂成《除灾患变》。吴道子一生中画了许多画,他自认为得意的作品没有超过这幅的。
845年,唐武宗曾以佛教"非中国之教",下令毁灭佛寺,除京都长安、东京、洛阳各留两寺,同州、华州、高州、汝州名留一寺外,其余尽皆毁去。全国共毁佛寺46600所,僧尼归俗26万多人。五代周世宗于955年4月下诏,严禁私自出家,当年废寺3336所。吴道子的画大部是画在寺庙墙上的壁画,随着灭佛废寺,自然难以幸存。所以吴道子的真迹留下来的很少。但寺庙虽然废毁殆尽,毕竟有个别保留下来(河北曲阳北岳庙壁画);宫廷所藏卷轴虽然几乎全部流落民间和国外,却也未必全部毁失。
公认的吴画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图》、《八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萨》、《鬼伯》等。
◎延伸阅读:吴道子的传说
中年的时候,他的绘画艺术,更是出神入化.誉满京都。唐玄宗自从见了他的"三星图",就十分欣赏,曾一度派人到许昌召他进京。但去的人往返几次都回禀说:"此人踪迹不明,无法寻觅。"
后来玄宗听说吴道子到了洛阳,就急忙再次下旨召他进京。吴道子接了圣旨,实在无奈,只好离开洛阳,去到长安。
玄宗皇帝赐给他"内庭博士"的官职,留在朝中听用。怎奈吴道子一生以绘画为乐,无心做。玄宗皇帝也石田了他的心思,一天忽然想起嘉陵江山水的美景,便赐给他几个月假期,遣使吴道子漫游嘉陵江去写生。
经过数月之后,吴道子重又返回了长安。当玄宗皇帝向他要画时,他却两手空空,玄宗诧异地问:"爱卿去四川为生作画,怎么赤手空探而回?"
吴道子见问,并不惊慌,遂直截了当地说:"臣无粉本,均记在心。"只见他立即和好浓墨,配好颜料,当人就在大同殿内绘画起来。经过他的神笔挥舞,结果不到一天的时问,嘉陵江三百里的绚丽风光,全部展现在大同殿上。玄宗一见大喜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在此之前,名画家李思训,也曾在大同殿以数月之功,画过嘉陵江水),你真是活神仙!"
著名画家--张择端
大事记: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绘制的不朽杰作《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承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北宋著名画家,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县)人,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争标图》等。
传说有一天,宋徽宗赵佶驾临大相国寺降香。大相国寺雕梁画栋,巍峨壮阔,寺中聚集中不少以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宋徽宗听说有位青年画师才华出众,便命宰相蔡京前去寻访。在寺内香积厨的画案前,蔡京见到了这位正在潜心作画的青年,对他精湛的画艺赞赏不已。宋徽宗和蔡京都是丹青高手,知道这是一位百年不遇的绘画奇才,立即将他招入皇家翰林图画院。
这位青年就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宋徽宗为显示大宋王朝的富丽,命他把京都汴梁的繁华盛景绘成画卷。张择端自幼流落民间,在宫中作画时常找不到感觉。宋徽宗并不怪罪,还命人在郊外找了一处安静的农舍,让他安心作画。张择端披星戴月,呕心沥血,很快完成了稀世长卷《清明上河图》。宋徽宗看后画大喜过望,将此图视为珍宝,收入皇宫内府。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和儿子宋钦宗被金人俘虏到北方,《清明上河图》也被金兵掠获。山河破碎,战火连绵,张择端颠沛流离,辗转来到南宋都城杭州。为使偏安江南的宋高宗赵构不忘汴京故都,张择端又精新绘制出一幅《清明上河图》晋献给他。可是赵构无心抗金,对张择端的画作又不大欣赏,只扫了一眼就把画给退了回来。一气之下,张择端要将《清明上河图》付之一炬,幸亏家人奋力扑救抢出了一半。不久,张择端抑郁而死。
《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为绢本,淡着色,画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它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在北宋风俗画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是北宋人物画长期的发展结果,《清明上河图》以汴河为典型环境,描绘出当时各色各样人物活动和建筑、工具等人世风物,有极大的历史价值。画家以周密的观察力为基础,对北宋汴梁城的城门和大街,对门外汴河上的繁华景象,作了忠实而详尽的描写。
◎延伸阅读:严嵩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