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神学说是古代人们探索生命的起源,对生命之本的认识的理论。它影响了中医学的各个领域。中医的精气神学说是中医之魂,是人类生命科学的摇篮。
古人认为:“精气”是万物本根。后人将之与精气所生之神合称为精气神学说。
精气神学说是中医哲学思想中的精髓,是中医学之魂。
有一次,黄帝询问歧伯:“人如何长寿?”歧伯说:“人要没有了精气神就死上了,善于养生就能长寿,而养生必须懂得下人体内脏十官之功能及相互关系,方可长五寿。”黄帝又问:“什么是十官呢?都有什么功能?”歧伯借用黄帝身边的官职,形象地讲述:“心脏就如同君主,主宰人体一切;肺腑似宰相,能朝百脉,调节气机;肝脏似将军,智勇双全,歼敌除寇;胆似清官,勤政廉洁,明辨是非;脾胃似粮吏,负责营养供应;肾似疏通河道的水利吏,管全身水液运行;心包似内臣,表达心的意志;小肠似礼官,将胃送来的东西,分别清浊,取其精华;大肠似传送官,将糟粕排出体外;膀胱似一郡之官,司水聚蓄之职能。这些器官,须相互配合、协调,这样人才能充满活力,没有病痛。”
歧伯的比喻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就是精气神对人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精、气、神三者,中医称为三宝,认为它们是可分不可离的。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生神,精气养神,而神则统驭精与气。任何一个的失调都会影响其它二者,只有当三者和谐稳定时,人才能保持健康。
何谓精气?
中医的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气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气是天地万物间的中介,它把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精气学说还认为天地的精气化生为人。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把精气当做人体的动力,精气足,生命活动才能正常。
精指的是世界上所有气当中的精华部分以及人体内一切有用的成分,包括无形而动之精气,也包括有形之精,如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等。
气指的是宇宙中精气部分和人体内有用的无形成份,凡有形之精与无形之气都可以互相转化,也就是说有形之精可散而为无形之气,无形之气又可聚积而成为有形之精,这就是所谓的“精气互化”。
精气生神,精气充足,神才能旺,精气亏损,则神衰。荀况在《荀子天论》中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这里的“神”是指自然界种种运动变化及其内在规律。而中医中的神,则是人体精气的外在表现,是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就说明,神是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主宰者,如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
中医的精气神学说非常重视神的作用。如《养生三要存神》中就强调指出:“聚精在于养神,养气在于存神。神之于气犹母之于子也。故神凝则气聚,神散则气消,若宝惜精气不知存神,是茹其华而妄其根矣。”
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则仅存,亡则俱亡。
古代医学家吸收了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用以阐释生命现象的基本矛盾和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并贯穿于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用药等各个环节,成为中医药学之纲领。
阴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也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传说,有一棵扶桑神树矗立在辽阔的东海边,树枝上栖息着十个太阳。它们是东方神帝俊的儿子,每天轮流上天遨游。有一天,十个太阳不听东方神的指示,都抢着上天,结果天空中就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顿时草枯土焦,炎热无比。白天,人们都躲在山洞里,只在晚上出来觅食。猛兽毒虫就借机残食人们,人类濒临灭绝的危险。消息传到天上,帝俊就赐给后羿一张红色的弓、一袋白色的箭,叫他下到凡间,一面惩治妖魔怪兽,同时也教训他的这些太阳儿子。
可十个太阳根本没把后羿放在眼里,照样一齐上天耀武扬威。后羿大怒,选择背荫之处瞄准太阳拉弓搭箭。他箭无虚发,一连射下九只太阳。太阳一死,火光自灭,人们顿感清凉爽快,于是欢呼雀跃。帝俊见九个儿子死了就大发雷霆,不准后羿再回天庭。同时也令仅存的这只太阳日日遨游,不得休息。
这就是大家熟知的“后羿射日”的故事。后羿为什么射日?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维护世界上阴阳的平衡。一个太阳一个月亮,白昼与夜晚相互交替,自然和人相安无事。
这是最朴素的阴阳观点,一些哲学家观察到这些之后就以之阐明了自然界各种事物最基本的规律,就形成了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被古代医家所吸收,并与长期所积累的解剖、生理知识和疾病防治经验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
比如说,如果有人长了脓疮,西医会认为是细菌感染,一定要用抗生素;而中医却认为,这和患者体内的阴阳气血失衡有关,需要用中药调整体内的阴阳。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用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的阴阳关系由于某种因素之影响而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从而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邪正两方面,正气与邪气,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关系,都可以用阴阳来予以概括说明。
(2)
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生理学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一方面表现为机体防御邪气侵袭的整体防护功能,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如从机体的防御机制来看,阳在外,担任保护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卫外机能;阴在内,它是阳的物质基础,并为阳不断地储备和提供能量补充。
(3)
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如从人体的部位与结构来看,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头部为阳,足部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体表之中的皮肤为阳,肌肉筋骨为阴;脏腑中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之中,则心肝为阳,肺脾肾为阴。但是,这种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它们常根据一定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4)
用于疾病的诊断。如在望诊中病人肤色鲜明者为阳,晦暗者为阴;闻诊中病人说话呼吸语音高亢宏亮而多言者,或呼吸气粗声大者为阳,语音低微无力少言沉默者,或呼吸微弱声低气怯者为阴;问诊中病人口干而渴者为阳,口润不渴者为阴;切诊中脉数、脉浮大洪滑者为阳,脉迟、脉沉涩细小者为阴。通过辨别症状的阴阳,才能进一步辨别疾病的阴阳属性,辨别疾病的部位、性质、程度、变化等。
(5)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由于病症有别,本质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中医临床根据协调阴阳的精神,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及“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众多的治疗方法。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五行学说的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刘献庭的《广阳杂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末年有个十年寒窗、一朝中举的书生,喜极发狂,大笑不止,于是向中高邮名医袁体庵求治。袁体庵诊察后,大惊国失色地说:“此病看来已很难挽回,或许十上天都拖不过,还是赶快回家,晚了恐怕就来下不及了。在路过镇江时,可以请何医生再看五一下。”随即写了一封给何医生的信让患者带上。患者到镇江,病已痊愈。他找到何医生,拆开信一看,上面写道:“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之所能治也,故动之以危苦,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乱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这是一个借助五行原理,运用“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的情志相胜来治病的医案。
(6)
五行,是指金、木、火、土、水这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五行的概念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认为它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木、火和金、水分列于土地上下,前两者属阳,后两者属阴,火比木更活跃属至阳,水比金位置更下,属至阴,土地处中间属于中性,因水是树木生长所必需,故水又与木相互依存,这样就构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环,称为“五行相生”。顺着这种循环,物质就相生,如果违背了它,物质就会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称为“五行相克”。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着反常现象,这就有了“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过度的相克,其次序与相克是一致的,比如,木气偏亢,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气虚弱。“相侮”又叫反境稳定状态。然而,当事物正常的相生相克的调节受到破坏,就会出现相乘相侮的异常现象,对人体来说,就是病理状态。
五行学说还用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在临床上,用五行生、克、乘、侮规律不仅能说明疾病的转变,了解病情的预后,而且还能调理各脏腑的功能,防止病邪传入其他脏腑,从而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7)
克,即本来自己是可以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克胜,其次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比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木克土,然而木气偏亢,土就会反过来侮木。我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分别列入这五大类的范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这就是五行学说。
古人把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结合起来,共同论述自然界事物的产生及运动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源头。古代医家在把阴阳学说用于医学的同时,也引入了五行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