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中国医学文化博览app > 第1章(第2页)

第1章(第2页)

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把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分属于五行,又将自然界的五季、五方、五时、五气、五味、五色等也分属于五行,通过五行把自然界和人体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五行以其相生相克理论协调平衡着各种关系,以此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五脏之间就是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共同维持整体的内环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它同脏腑学说等结合起来,奠定了中医生理、病理学基础,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点。它源于远古,服务于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陪同他参观了中国的“针刺麻醉”:一根细长的银针轻轻地捻入病人手部,然后接通电流,病人逐渐处于麻醉状态,医生就开始给病人做甲状腺切除手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病人没有一点痛苦的表现。

这个手术现场震惊了美国总统,也让他大惑不解。医生告诉他,那是因为银针扎在“合谷穴”上,循经络感传到头颈部位,就起到了麻醉作用。“针刺麻醉”已经用于甲状腺切除和拔牙等几十类手术中,而针灸麻醉在中国古代医书中早有记载和应用。

后面的事暂且不提,先来了解一下经络的大致情况。

(8)

“经络”一词首先见于2500年前的《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又如《灵枢经脉》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学说是从经络的分布和功能上来阐述人体内脏与体表、内脏与内脏以及体表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气血运行的理论。

经络包括12经脉、奇经脉、12经别、15络脉、孙络、12经筋及12皮部等。其中12经脉是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的合称,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而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经脉如同经路,是纵行的干线;络脉如同网络,为横行的分支。经络内属脏腑,外连肢节,是联系全身、运行气血的通路。它们纵横交叉,循行于人体内外,组成了一个支配人体生理活动的有机联系的系统。

如果用大地来比喻我们的身体,那么,经络就是分布在大地上的河流与湖泊。十二正经就像长江、黄河那样的大河流,相间分布在大地上;而络脉则像它们的分支,贯穿于每一块土地上;奇经八脉刚好像散落在河流之间的湖泊,调节与它们相通的河水的流量;流动于经脉中的气血就是河水,滋养浇灌着每一块土地。这样看来,人体的虚病与实病便类似于大地上的旱灾与涝灾。

中医借助于经络治病,但经络是否真实存在却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近年来,我国经络学家应用现代生物物理技术——声、光、热、电、核等手段肯定了经络的客观存在。他们用小锤叩击人的体表,发现在经络部位能发出一种独特的高亢音。用带电的金属棒接触体表,发现电流通过经络线路时,就突然有低阻抗出现。根据这两种现象,经络学家准确地描绘出了14条宽约1毫米的人体经络循行线。令人惊奇的是,14条经络居然同2000多年前的《内经》中所描绘的一模一样。这些实验在1000个人和100只动物身上进行,都测量到了稳定的经络的循行路线。更使人惊讶的是,在人体因病截除的下肢上以及放血致死的家兔和大白鼠的新鲜尸体上,也都测量出了同之前一样的经络循行路线。这就说明,经络它是不依赖于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而独立存在的一个循环系统。关于经络的这些重大突破,为经络的现代化研究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生物科学领域,为今后中医针灸、气功以及现代生物学、医学的新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9)

在两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文字的普及、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数量巨大的中医文献古籍,中医药也因此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汉字是中华文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而大且也是人们沟通的重要手段。汉字作为信息载体,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上传说,汉字是由仓颉创造的。古籍记载说,仓颉号史皇氏,是轩辕黄帝的史五官。黄帝统一华夏后,感到结绳记事的方法已经不再实用了,就把造字的重任交给了聪明的仓颉。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了很长时间也没结果。

有一天,仓颉正在绞尽脑汁地思索,天上飞过一只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刚巧掉到了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于是就去问猎人这是什么野兽的蹄印。猎人看后说:“这是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仓颉听了深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像,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从此,仓颉便开始观察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使用的器物等,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了很多的象形字。仓颉把这些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九州酋长,让仓颉把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从此,这些象形字便得到了应用。

汉字和中医药的关系非常密切。首先,汉字保留了中医药发展的信息。秦汉时期,文字因统一而进入稳定阶段,此时的中医药也出现了一个发展高峰。《黄帝内经》确立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神农本草经》确立药物学基本理论、《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证论治的临床施治原则和方剂配伍原则,使“理、法、方、药”首次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医药的学术体系。东汉许慎编纂了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共收录汉字9353个,其中涉及医药、卫生、保健的汉字就达1124个,植物、动物、矿物名称共928个,人体骨骼、脏腑、组织器官名称用字98个,病理表现用字20个,疾病名称78种。

其次,中医药的发展也促进了以汉字为基础的汉语言的发展。很多中医用以说明疾病名称、现象、治疗等的词语,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成语、典故被人们广泛使用着。如“针砭时弊”、“标本兼治”、“病入膏肓”、“以毒攻毒”、“肝胆相照”等。它们不仅保留着医药学意义,而且延伸到社会学领域,用以说明一些社会现象,因而具备了相应的社会学意义。

再次,汉字的训诂使中医药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医药起源与发展很早,依赖于汉字的普及、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才使得它们能作为文献古籍流传下来。由于各种原因,古籍在流传和抄写的过程中会出现散佚、遗漏和错误,古汉语在音、形、义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化,也会形成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而这些因素都促使很多学者运用训诂学、校勘学的方法对中医药古籍进行深入研究,才使得数千年的中医药文化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和传承。这些中医药的古籍也因不断的训诂、校勘而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汉字的思维与中医药的思维方法也有一些相通之处。传统中医的思维方法以形象思维、取象比类、具象与抽象相结合为主要特征,而这也正是仓颉造字时的思维特点。

中国医学与历史、文学、艺术有着很深的渊源,它们之间的关系突出反映了中医药以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表现自然科学知识的特点。

(10)

中医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不仅内部自成系统,相互联系,而且与其他领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第四十五回写到,林黛玉每年至春分秋后必犯旧疾,常年服药也难以治愈。薛宝钗来看望林黛玉,特地向她推荐吃燕窝粥:“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中医认为,燕窝性味甘平,入肺、胃、肾经,有滋阴润肺、益气补中之功。由此可见,曹雪芹是深懂医理和医药的。《红楼梦》中提到用医用药的并非这一处,据统计,《红楼梦》中涉及的医药卫生知识达290余处,5万余字,使用的医学术语161条,病名114种,病案13个,方剂45首,中药125味,西药3种。除了《红楼梦》,其他文学著作如《儒林外史》、《镜花缘》、《聊斋志异》等,对中医药文化都有大量的描写。

文学著作中之所以会有这样多的医药知识,是因为我国古代医出于儒,医儒相通,许多文学成就很高的文人墨客都具备相当多的医学知识,如柳宗元、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同样,也有不少名医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在文学上有较高造诣,如陶弘景、朱丹溪、傅山等。所以,中国古典文学,如诗、词、曲、小说、笔记等,都蕴涵着大量的医药学知识。不仅如此,许多医学著作也富有文学色彩,如医学入门四书《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汤头歌诀》、《雷公药性赋》,分别采用了三言、四言、七言诗歌体和赋体,大量运用歌赋体裁解说中医药各科知识,使诗歌和医理互融,于是枯燥的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和临床各科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读起来也生动有趣。

扁鹊这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生,在司马迁的历史著作《史记》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成为第一位进入正史的医生,这突出显现了医学与历史也有着紧密关系。其实,关于中医药的知识以及与中医药相关的内容,早在先秦时期就广泛存在于经、史、子、集各类古籍中。如《山海经》、《诗经》、《楚辞》等,分别记载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尚书》、《礼记》、《老子》、《庄子》、《论语》等诸子著作也记载了很多中医理论、养生方法和名医轶事等。其后历代史书中也都有反映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如二十六史中的《艺文志》和《经籍志》,考证历代各种学术流派的源流,记录当时存世的图书典籍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为后人了解古代医学产生和发展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中医药与传统的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也有密切关系。如古代音乐在旋律和节奏上讲究“和”与“节”,这对中医理论、疾病防治和养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在中医中,“和”体现在三方面: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人体“和”即正常,“不和”即为病态;“和法”还是临床治疗的重要原则和方法。音乐中“节”的思想是自然、社会和人体的运动呈现出有规律的态势。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的节气变化密切相关,随着时间、季节、气候的变化而表现出来。

(11)

道教起源于我国,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个方面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特别是对我国中医养生学、药物学等的影响尤为深远。

自古以来,道学与医学水乳交融。中国的医学哲学思想中一向有“医乃道之绪余”之论。实际上,古代医家的“医道通仙道”、“阳中之阳为高真”、“阳中之阳,天仙赐号”的论述,已经表达出医道相通的哲学思想。

道的本体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家这一学派最初为老子所创,老子非常崇尚自然,关心对自然的观察和发现它的“道”。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2)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实际上,老子所谓“一”,就是“浑沌的气”,“二”就是“一气分为阴阳”,“三”就是阴阳对立之“和”。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就是一切事物本身皆包含内在矛盾。所谓“冲气以为和”,即是事物运动中的矛盾统一。这些老子皆统之于“道”。“道”这个辩证的范畴,表达了天地万物最普遍的、最本质的联系,其本身就是无限宇宙永不间断的生化运动。这是老子辩证法的精髓,它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方法论,也在中医证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在《黄帝内经》中,更能处处体现出这一点。例如,言及自然的,“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言及生理的,“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言及病理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言及治疗的,“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老子的影响。

道家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有一则寓言说: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刀子所到之处都发出皮骨相离的声音,这些声音合乎音乐的节拍与节奏,听起来非常美妙。梁惠王很奇怪这个厨师的技术怎会如此高明。这个厨师解释说,他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最初开始宰牛的时候,不了解牛体的结构,眼睛看到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他宰牛的时候,不是用眼睛去看,而只是用意念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好像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全凭意念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去分解牛就感觉游刃有余。他的一把用了十九年的解牛刀,如今看来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梁惠王听完后,感慨地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这是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庄子所写的寓言,它收在《庄子养生主》里,说明了如果对身体非常了解,那么养生也就会游刃有余的。庄子在养生方面还提出了两种长生的办法:避世、养真。所谓避世,就是抱着一种旁观、超然的态度,对待一切事物和社会现象。所谓养真,就是调养精神。在这种避世养真思想的影响下,《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许多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例如调摄精神的原则,就是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防止过度的精神变动,保持心胸开朗,乐观愉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