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学会知足,就不会自寻烦恼。知足常乐,即是福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居天堂,亦不称意。一个人如果因私欲而贪心,将个人欲望无限度地延伸,就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甚至会走向死亡。
南朝梁代人鱼弘,追随萧衍南征北战,功不可没。后来,萧衍当了皇帝,赐给鱼弘15顷田,一座山林,8万棵林木,但鱼弘却郁郁寡欢,终日不露笑脸。鱼弘的妻子深感不安,于是直言相问:“官人,你是不是因为皇帝给你封赏少而不高兴?”
鱼弘沉吟半晌说:“一个君主,论功要平,惩罚要当,这是常理。我随君主转战各地,出生入死,吃他的俸禄应该不止于此。”他的妻子说:“我知道你的功劳不小,但你不应该是那种贪得财富、追求显达的人,因为这不应该是你的为人之道呀!”这些道理,鱼弘自然听不进去。
鱼弘担任郡守仍嫌官小,财产不菲仍感不足,仗着自己受到梁武帝的信任,竟公开勒索钱财,并且大言不惭地对人说:“我作郡守,郡中有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人口尽。人生在世,就是要快活享乐,作郡守不享乐,什么时候富贵享乐?”
他让下官到民间敲诈勒索,并让民工到深山里砍来高贵的树木,运来高级的花岗石,在一块风水宝地上建造豪华的郡守府。他的车马服饰,不用一般布匹,而用丝绸绵缎,生活十分奢侈,又荒淫无耻,有侍妾百余人。因为生活糜烂、纵欲过度,没几个春秋,他便一命呜呼,乘鹤西去。
古语云:满库金,满堂玉,何曾免得无常路?做人,眼睛不要总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哪一样是你的?我们要学会“适可而止,处世不贪”。不仅懂得做加法,更要会做减法,这才是生活的智者。
世界原本就不属于你
世界原本就不属于你,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
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叶子的离开,是风的追逐,还是树的不留恋?这句话大有禅意,值得深思。
生命中谁都是一名过客,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死亡,我们不能因此说我们的生命没有意义。但是,人生怎样才能活得坦然而自在?入世的人在问,出世的人也在追问。
一天,药山禅师问宗旨:“你去哪儿了?”
宗旨回答:“去游山了!”
药山说:“不离开这间屋子,快说!”
宗旨说:“山上的鸟儿白得像雪,涧底的游鱼忙个不停。”
山上鸟儿白似雪,是何等清净纯洁;涧底游鱼忙不停,又是何等庸碌烦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惟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人情的执著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才能感受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禅境。只有在滚滚红尘中保持一份清醒,便能以一闲对百忙,以潇洒的姿态应对人生。
生命是很短暂的过程,可能你我都会在不经意间离世人远去。对于世间这一切,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物件,只是随缘而已。无常,苦空这是很基本的一个信念。
日本的一休小和尚九岁的时候,师父出去了,吩咐大家好好在庙里看庙、用功。他是小孩嘛,大殿里待不住了,到方丈室,翻开了师父的柜子,里有师父最喜欢的东西。师父平时背着弟子拿出来看,自己欣赏,就是不让弟子看。这天师父走了,一休实在忍不住了,看看到底是什么?就打开了,看见是个瓷器,在手里玩一玩,不小心一下子给摔了。
一休把它瓷片包在一块儿搁在口袋里了。师父回来就问:“一休呀,你在用功吗?”“啊!我一整天都在大殿参禅,参一个问题,我参的非常专心”。
师父说:“你参什么问题呀?”一休说:“我在参,到底有没有一个人是不死的?有没有?”“唉呀!我的傻徒弟啊,哪有一个人是不死的,一切都无常啊!”
“啊!这样啊!师父,人都是要死的,通通是无常的。那么东西呢?有没有一样东西能够常存啊?”“一样啊,无情之物也是无常啊!总是要坏的,因缘聚了就有,因缘散了就坏。”
“噢,是这样,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心爱的东西要是坏了的话,我们也不应该伤悲啊!”“对呀!缘散就坏了,自己心爱的东西缘散了,就没有了”。
“师父,这儿有一个缘散就坏了的东西”。一休把口袋里一包碎瓷交给师父,师父接到没有发脾气。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也是最坏的东西。我们就是要有个正念,看这些都是肥皂泡,破了也没有什么伤心,得了也没什么可喜,更不值得我们去追求。
佛在水边坐下,把脚放进水里。佛站起来转身,然后离去。水,依然流着。我看到有沙粒在阳光下发着微微的光,于是知道,此水非彼水。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法国总统戴高乐是一代伟人,他生前立下遗嘱:“不要富丽堂皇,只要去科隆贝——双教堂村(他的出生地)的小墓地举行一次简朴的、不惊动人的仪式。”
1970年11月9日,这位拯救了法兰西的英雄去世了,人们按照他的遗嘱,买了价值仅为72美元的橡木棺材将他安葬。他的灵柩由村里的一名乳酪制造工人、一个农民、一个屠宰工人的助手抬着,送到村里的墓地。他的墓碑上写道:“夏尔·戴高乐,1890-1970。”一点也没有对他的生前的丰功伟绩的宣扬,一点也没有与他的伟大业绩相应的豪华陈设。
人生像条河流,最后全部要归入大海。河流入海并没有发出特别的喧哗,静静地流入海洋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我们原是宇宙之旅的过客,来时不带任何行李,回时也不带任何行李。仰望星河夜色,我们的心该是一尘不染,只有心灵上的真善美才是伴行永远的甘泉。
出世是一种境界
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
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
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
红尘即俗世。各行各业,凡是想成功的人,生活都十分忙碌。往往弄得吃也不得安宁,睡也不得安宁,一天到晚为了名利,在世俗尘劳中辗转沉沦。大多数的人在红尘中出生,在红尘中迷失,又在红尘中结束。
世人执著太多,爱恨名利,故身心俱困,没有平静之心。世间本来是虚幻,功名、利禄、情爱都是过眼烟云。可是世人却以虚当实,执著不放。欲望来源于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官当多大、钱赚多少,根本没有底。陷于欲望之中,就是陷于痛苦之中,只有破除对欲望的贪着,才能打掉痛苦的根源,出离苦海,获得快乐。
我们每天这样忙碌奔波,为的是什么?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又是什么呢?人生忙碌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在人生里取得成绩。我们该如何做处理好这种关系呢?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台湾石化界巨头许文龙,他所领导的奇美石化集团是生产ABS树脂的全球最大的厂商,其产品产量占全球总产值的20%,可以想象他应该是日理万机,分身乏术,事实却不然。他说,追求幸福,除了要有钱,更要有时间。所以一周内他只去公司两次,周一是固定在办公室的,周四若无事,这一次也就免了。假日休息时,特别爱去海里钓鱼,天气不允许的话,则在家里拉小提琴或画画,有时也去艺术馆欣赏佳作。
许文龙特别钟爱艺术品,甚至觉得一人乐不如大家乐,他斥巨资收集和收藏一切能够合法弄到的珍贵艺术品,因此而独建奇美艺术馆,把所有心爱的收藏品都拿出来奉献给大家欣赏,自己也从中得到了难以估量的乐趣和满足。
许文龙可以说是台湾最不像生意人的大企业家,他认为赚钱只是手段,应该将这些所赚到的钱发挥功用,使自己也使大家过得更加幸福快乐。他除了将一部分钱继续投资扩大再生产外,更多的钱都是用于回报社会。除了建医院,扩大奇美艺术馆的收藏外,他还利用奇美基金会做了许多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善事。他说过,不打算将钱留给他的孩子,也不会把自己创造的事业移交给他们。
许文龙说:“我自认为命很不错,凡事放得下,看得开。”他还认为:“钱聚则人散,钱散则人聚,只要人聚,没有赚不到的钱”。他认为这句话知易而行难,因为越有钱的人,越爱钱,而他相信,要追求心灵的舒畅和净化,只有将利润分给员工,也要把利润回赠给客户,钱要大家一齐分享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