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 > 第四章 适可而止糊涂与精明并用(第1页)

第四章 适可而止糊涂与精明并用(第1页)

提起“糊涂”两字,你是否想到了郑板桥的一句名言:“难得糊涂”。短短四字、言简意赅,但它却道出了糊涂生活的大智慧。糊涂与清醒本在一念之间,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果自然也不同。别人所认为的糊涂,你自己可能觉得清醒;你自己以为的糊涂,人家又说你清醒。其实,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糊涂,以便在生活中能来去自如,逍遥自在。一认真做事不糊涂

人有聪明人和糊涂人之分;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时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

智和愚对人一生命运的影响极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说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说确实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而“聪明反被聪明误”,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报应。

◇甘于从平凡小事做起

比尔·盖茨在被问及他心目中的最佳员工是什么样时,他强调了这样一条: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对自己的工作满怀热情,当他对客户介绍本公司的产品时,应该有一种传教士传道般的狂热!一句话,将你的职业当成一门事业来做,它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会立即将你工作中的一切不如意一扫而空。工作越干越有劲,人越活越年轻,道路越走越宽广,生活越来越美好。

新职员要有从平凡小事做起的糊涂精神。新职员进入公司之初,常常要从最低层干起,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志向高远的你可能会很失望,这是大错而特错的想法。要知道,每台机器的正常运转,要依赖所有部件毫无故障地发挥作用。假如某个齿轮或螺丝钉突然失灵,整台机器都会连带受损。新职员和企业的关系也是这样,如果你缺席或怠工,对于整个工作的进步和效益必然会产生或大或小的不利影响,有时也可能会误大事。公司不是慈善机构,既然支付薪金聘请你,自然认为你所承担的工作别人无法替代,你的劳动成果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公司新进了两位员工,分别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一位是刘先生,另一位是于先生。

在公司里,他们的学历是最高的,本以为到公司就会受到重用,进入重要岗位。可是安排下来的工作,令他们大失所望。他们仿佛成了杂务工,包括厕所卫生,补充办公用品,等等。于是他们便开始私下埋怨。刘先生开始厌倦这份工作,常常打电话和留意招聘信息,随时准备跳槽,工作扔到一边,常常缺勤;于先生虽然心里不痛快,却仍然安心工作、任劳任怨,把它作为锻炼自己的机会,相信总有一天会赢得认可。他还深入了解公司情况,学习业务知识,熟悉工作内容。

这样工作五个月后,结果可想而知,于先生终于被调到重要岗位,结束了单调而讨厌的工作。而刘先生还没另外找到工作,却已经被辞退。

在工作中,如果你想取得更大的成功,就不要忽略小事。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放在这里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大事是由众多的小事积累而成的,忽略了小事就难成大事;二是由小事开始,逐渐长才干、增智慧,日后才能干大事,而眼高手低者,是永远干不成大事的;三是从干小事中见精神、得认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赢得人们信任了,才能给你干大事的机会。

一个好高骛远的人是很难成功的。我们只有先接受了困难,才能最终做好自己的工作,你如果小事都做不好,何谈大事?我们只有睁大双眼,才能看清每一份工作都具有独特的挑战性,工作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时候都不要惧怕从小事做起,只要认真做好了你手边的工作,才能获得最真实的劳动成果。

你要从日常工作中做起,养成一个甘于从平凡小事做起的工作态度。你就这样想,我现在一无所有,认认真真去做好每一件事,你做得好不好,后面都有眼睛去看着你,做得好有人表扬,做得不好,大家眼睛都能看到。如果你做每件事,都会想到该这样去做,慢慢地养成了习惯,那你也就成功了。

◇拒绝拖延工作

拖延是一种很坏的工作习惯。由于惰性心理,今天得过且过,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完成,现在该打的电话等到一两个小时后才打,这个月该完成的报表拖到下一月,这个季度该达到的进度要等到下一个季度等等。带着这样的念头工作只会感觉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拖延的恶习还来自内心深处的恐惧感。首先,恐惧失败。似乎凡事拖一下,就不会立刻面对失败了,而且还可以自我安慰:我会做成的,只是现在还没有准备好。同时,拖延能为失败留下台阶,拖到最后一刻,即使做不好,也有借口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有如此表现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其次,恐惧不如人。拖到最后,能不做便不做了,既消除了做不好低人一等的恐惧,还满足了虚荣心,告诉别人,换成是我的话,做得肯定比他们好。

牛先生是一个办事拖拉的员工。例如,在工作中牛先生常常积压一大堆来信。如果第一封信中牵涉到一个棘手的问题,他就把它搁置一旁,找一封容易答复的信去处理,结果,没过多久,他就积攒了满满的两三包没有答复的信。但是他觉得自己无法改变这种习惯。

对此,时间管理专家赵教授警告说:“不要以为拖拖拉拉的习惯是无伤大局的,它是个能使你的抱负落空、破坏你的幸福、甚至夺去你的生命的恶棍。”

赵教授对他说:“牛先生,你不该认为你的这种拖拉作风是你固有的个性,或者也许是一种不可救药的毛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是一种坏习惯,正如所有的别的习惯一样,它也同样可以被克服掉。所以,你不应当回避那些棘手的信,应当首先处理它们。你因此而得到的鼓舞会使剩余的任务迎刃而解的。”

这番警告使牛先生受到震惊。他决心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彻底战胜它为止。在赵教授的指导下,牛先生学到一个原则:如果有一件事情要做,立即就干。最后,终于成功地改掉了拖拉的恶习。

拖延常为“有空再做、明天做、以后做”、“拖”、“等”、“研究、商量”等等找借口,这是一种很坏的工作习惯。

拖延是成功的最大敌人。一个企业家可能因为拖延没能及时做出关键性的决策而遭到失败,一个学生可能拖延没有及时掌握应有的知识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拖延到头来只会导致问题铢积寸累,难上加难。

工作中好的机会往往稍纵即逝,有如昙花一现。如果当时不善加利用,错过之后就后悔莫及。今天你把事情推到明天,明天你就把事情推到后天,许多机遇就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中失去了。我们应当记住,一年中每一天都是珍贵的时光。因此,在工作中要今天的事,今天做完。

能拖就拖的人心情总不愉快,总觉疲乏。因为应做而未做的工作不断给他压迫感。拖延者常感到时间压力。拖延并不能省下时间和精力,刚好相反,它使你心力交瘁,疲于奔命。不仅于事无补,反而白白浪费了宝贵时间。

◇塌实工作不糊涂

放眼当今社会之现状,埋头苦干的人似乎正在受到冷落。君不见,埋头苦干的人得到的褒奖和重用越来越少,埋头苦干的行为得到的关心和支持越来越少,埋头苦干的精神得到的提倡和弘扬越来越少。其实。工作中只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自己愿意埋头苦干,至于别人怎么说怎么认为反而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生活中如此,工作上也一样,只要好好干,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朱先生原来在某公司的营销部当经理。一天他突然接到人事部门的调令,调他去供应部当经理。在公司,供应部的地位哪里比得上营销部呢?朱先生心想如此一调,不就是明摆着对自己不满意嘛,看来前途不妙。以前朱先生从事销售工作,整天往外跑,很合乎他的个性,如今,要他整天呆在办公室里搞物资调动,和那些器材报表打交道,实在是有些受不了。

开始的时候,朱先生一直闷闷不乐,心灰意冷。后来他自己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以前对自己信心十足,当上了供应部经理后就没有了呢?他思之再三,突然醒悟过来:“这是因为我自己的期待值无形中随着部门的调动而降低了,我失去了自我上进的动力。”于是,他开始把精力投入新的工作,慢慢地发现供应部也有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且,供应部对整个公司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朱先生重新找到了“工作的意义”,一改以往消极拖沓的作风,变得充满自信,工作起来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他的积极态度也感染了下属。由于他出色的工作成绩,供应部获得总公司颁发的两次特别奖金。不久,朱先生收到一张人事调令,他被提升为公司的副总经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其实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保持一种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积极心态,而不要一味地在自己的消极意志中沉寂下去。因为机遇只会给那些思想解放、勇于开拓的人,只会给那些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人,只会给那些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人。当然,有些时候我们不可能完全如意地挑选那些又重要又体面的工作,很可能要被动地接受一些工作安排。这时候要心中清楚:不要让自己降低标准去适应工作,而应按自己的才华提升工作标准,不要干削足适履的傻事。

工作中,一个人要表现聪明其实很简单,但是要把聪明表现得糊涂,那就难了。这个时候机智的最高水平就是糊涂。糊涂一点,不是对人间世事不闻不问、麻木不仁,而是大智若愚、宽容大度。

◇勇担责任不糊涂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工作交往中,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某种事情明明是上一级领导耽误了或处理不当,可在追究责任时,上面却指责自己没有及时汇报,或汇报不准确。

其实,领导者既然是人不是神,决策就必然会有失误之时。即使一贯正确,群众中也可能出现对立面。这时,也许有些人站在群众一边,同领导对着干,这可就糟透了。这样做无疑是掉进了晋升道路中难以自拔的陷阱。聪明的做法是,当领导与群众发生矛盾时,你应该大胆地站出来为领导做解释与协调工作,最终还是有益于群众利益的。但作为领导人,当最需要人支持的时候支持了他,也就自然视你为知己。

公司里新招了一批职员,上司抽时间与大家见个面。

“黄晔(huá)”

全场一片寂静,没人应答。

上司又念了一遍。

一个员工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我叫黄晔(yè),不叫黄晔(huá)。”

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笑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