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总在放下后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
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声音喧嚣令人听觉失灵,五味错乱令人败口。奔驰游猎令人心狂,宝货稀有诱人盗窃。所以,圣者只求饱腹不求悦目,有所放弃从而才有所获取。
孔子一心求仁义、传礼仪,让天下百姓都讲求仁义、懂礼仪。然至五十一岁,仍未实现自己的想法。为此,孔子心理仿佛有个结,并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一日,闻老子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
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
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话说到这里,孔子终于放下了。他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有一句话叫:“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大意失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而人死了倒是其次呢。说明一个很悲伤,心如死灰了,那还有什么生气可言。但我们仔细想想,为什么会心如死灰?一定是心灵受到莫大的刺激,而自己又想不开,对这件事情总是耿耿于怀,放不下。
老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对一些事情耿耿于怀,放不下,就会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牢牢捆住,心之将死,没法使他们恢复生气。
同事华失恋了。凭她记者的身份,找不到比她更好的女孩?
事实上,华却因放不下,而失去了朝气,整个人都蔫了。
是啊,放下就是快乐,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我们每日在尘世穿梭忙碌,每天忙着经营自己的世界,有人可能会为一点得失计较争执,甚至拼得头破血流。更有人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沦陷于物欲横流的世界。人像一只蚕,用厚重的丝把自己给捆缚了起来!
放下很难,可能会带来一时的损失或心痛,可是真正放手后,会发觉所有的纠结与烦心反而可以转换成一片海阔天空。放下是一种感悟、一种心境、一种对外部事物进退取舍、轻重缓急、远近厚薄的把握。
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便会拥有快乐的人生!何不每天阳光清新的过日子,洗练一份仁厚清静的心境,无憾无悔走到生命尽头。抛弃一些尘世的烦扰,留一份开阔的天空给心灵安个家。心灵上的轻松无垠,才是真正快乐的源泉!快乐与金钱、权势、名声、地位都无关,真正能给人带来快乐的是你的心境!
面对日益繁华的物质世界,太多迷人的诱惑常令身处六尘之中的人目眩神驰。对名利、物质、情爱能看破放下的人,不能说没有,只是少得可怜。
有一位修行人拿着两个花瓶献给禅师。禅师说:“放下”。
修行人放下了一只手中的花瓶。
禅师又道:“放下”。
修行人又放下了另一只手中的花瓶。
然而,禅师还是对他说:“放下”。
修行人不解地摊开两手道:“我现在已两手空空,还让我放下什么?”
禅师一笑:“我不是让你放下花瓶,而是放下一切烦恼执着。当这一切你都放下,再没有其他什么的时候,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放下就是快乐”是一味开心果,是一味解烦丹,是一道欢喜禅。只要你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啼鸣,何愁没有快乐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没有快乐的鲜花在绽放!
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到远处去寻找快乐。可是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于是他沮丧地坐在山道旁。这时,一个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说:“我是个令人羡慕的富翁。但为什么没有快乐呢?”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着汗水:“快乐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负着那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总担心遭到别人的暗算,因此整天忧心忡忡,快乐又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专做善事,慈悲为怀。这样的善举滋润了他的心灵,他也尝到了快乐的味道。
其实,像富翁一样成天被名利缠身的人很多,他们总是心事重重、阴霾不开,那样又谈何快乐?富翁最终放下了重担,得到了解脱,同时也得到了快乐。而生活中,又有几个人能心甘情愿地放弃本属于自己的名利呢?
是的,放下是一种幸福,放下更是一种境界。风起的时候,笑看落花,一个华丽的转身,留下的是绵长的回味,放过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
人们总是希望有所得,以为拥有的东西越多,自己就会越快乐。人们沿着追寻获得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天,人们忽然惊觉:我们的忧郁、无聊、困惑、无奈以及一切的不快乐,都和我们的要求有关,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渴望拥有的东西太多了;或者,太执着了,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执迷于某个事物上了。
其实,人生的悲哀之处莫过于太拘泥于一点。而为了这一点,我们又错失了很多风景。其实,成功并不是赢取了某一次,成功是任何时候都不放弃追求下去的信念。
清朝的金兰生在《格言联璧·处事》中说:挺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撇得开。我们在生活中,时刻都在取与舍中选择,我们又总是渴望着取,渴望着占有,却常常忽略了舍,忽略了占有的反面就是放下。懂得了放弃的真意,也就体会到了与世界一样博大的境界。“快乐总在放下后”也是我们获得幸福的最好方法。
有位老教授说:“五色:青、黄、赤、白、黑,泛指色彩缤纷。一个人,色彩缤纷就容易使眼睛看不清楚,看不明白。如果晚上你到歌厅里去,那种五颜六色的灯光在摇啊摇啊摇啊,你看得清楚吗?看不清楚。你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视力就下降,分辨能力就下降,所以叫‘五色令人目盲’。”
2.追求快乐,但不贪图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