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老子智慧感悟 > 第7章 快乐人生的要诀(第2页)

第7章 快乐人生的要诀(第2页)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第九章》

金玉满屋,谁能万世守住;富贵而骄,必然自招祸灾。

老子告诫我们:立身行世,不贪恋于已得,不逆臆于未失,才能免于患得患失之恐惧。圣人不以名、位、势、禄之得为得,不以金、宝、财、货之失为失。俗语所谓“富没有扎住根的”,“穷没有穷到老的”,过了荒年是熟年,走完下坡是上坡。欲望无满,富贵而骄,贪图享受者,自招其损也。

老子这里的意思主要有两点。

(1)正确对待财富的态度。

钱乃身外之物也。一个人钱再多,他也只能跟其他人一样消受一点,大部分都积攒在宝库里,永远只是财富的象征而已,并不都能给人带来幸福。人生在世,活得潇洒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商人们为自己“钱途”奔波,不辞劳作不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吗?人一辈子,只需要那么一部分钱,多出的其实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幸福,那么这么多钱怎么处置呢?藏在金库里,成色再好的金子也不会发光!金钱不用它就是金属!把这些钱用到它该用的地方去,发挥它的效用,才对得起其价值。

(2)人不能贪图享乐。

164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大军攻下北京,便恣肆享乐起来,而忽略了对中原虎视眈眈的东北满洲人。更有甚者,还抢占了镇守山海关的辽东总兵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并杀了他全家。“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报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吴三桂倒戈为逆,引兵入关,两路大军很快攻下了北京城,不久便征服了全中国。李自成部队由于进京后骄奢淫逸、贪享富贵而失去了战斗力,根本不是清兵的对手,李自成战死九宫山,大顺政权昙花一现!

一个人的精神快乐并不需要荣华富贵和金钱女人,这些东西都不属于生命本身的,正的快乐是从生命的本性流露出来的,它来源于自己的精神内部。享乐则来源于生命的外部,它是身外之物刺激的结果,因而,享乐常与放荡、荒淫、堕落连在一起,享乐与堕落只有一墙之隔,甚至许多享乐本身就是堕落,堕落是与危险连在一起的。

快乐的心境是自在安宁的,享乐则狂热放纵,有时还失去了理智。得意了就彻底狂欢,失意了便垂头丧气,受了创伤更是失魂落魄。享乐者的心里总得不到安宁,受到的刺激不同他们的心情就不同:时而狂喜,时而愤怒,时而大笑,时而悲伤,时而放纵,时而怯懦,时而浮躁,时而叹息……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自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自以为可以让自己开心的快乐。

有的人出门坐地铁,打的士,还叫累;

有的人进城乘汽车,靠双脚,挺快活。

有的人住高楼,上下电梯,四季空调,还受闷;

有的人住平房,鸡鸭乱跑,四面透风,挺自在。

有的人饭局太多,无何奈何,慷慨赴宴,喝完再喝解酒药,这叫活受罪;

有的人饭局少,没事时,三两老少爷们酒会聚一聚,整二盅喝爽了倒头就睡,这叫快活。

三毛说,她想有一间自己的书房,不要有窗,也不必太宽敞,只要容得下一桌一椅一台灯即可。桌上放一叠书,灯下是一个真实的人,听得见自己的心跳。

有一个作家,为了躲避城市的喧嚣,隐居在山村。那里山多,一座连一座,望不到尽头。山上有高耸的崖壁,还有茂密的森林。一到天黑便有哗哗的响动,那是野外的鹰飞倦了,回归巢穴。

快乐则可以不受外物的影响,不为穷困而苦恼,不为富贵而得意,这是由于快乐不是来于外物的刺激而来自心灵。它是一个人具有生活目的、人生信念和创造乐趣后的一种情感状态,这样,快乐又是与对人生的憧憬、对未来的希望联系在一起的。

追求快乐,但不贪图享乐,这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任何欲望和需要都要适度。这个“度”,既是个人修养问题,也是养生之道。懂得养之生道的人,从不放纵自己,不为酒、色、财、气所惑。潇洒自然而又有节有度,谓之严肃人生、明智人生。“酒,则被你断送了文章李太白”,“色,则被你断送了英雄楚项籍”,此乃古人总结出的惨痛的历史教训。

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欲望的满足即快乐,快乐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快乐是最高的善。在他看来,如果没有美味的快乐、性的快乐和音乐的快乐,人们就不知道如何去设想善了。因此有些人就说伊壁鸠鲁是荒淫无耻的享乐主义者。但伊壁鸠鲁明白指出,他所谓的快乐并不是放荡者的快乐或肉体享受的快乐,因为这不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就是指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纷扰。

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老子·第七十章》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人却没有人能够理解,没有人愿意实行。言论要有主旨,行事要有主见。正由于人们所知太少,所以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少,说明我是珍贵的。

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对别人的评价和各种得流言蜚语都无动于衷的时候,才算修炼到家了,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而现实中,我们却常常因别人的评论左右自己,因别人的闲言碎语自己苦恼。按老子的观点来说,其实,大可不必。老子说:“正由于人们所知太少,所以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少,说明我是珍贵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必为没有得到理解而遗憾叹惜。

高明的人不会把自己的感情生活过多地与人交流,也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生活。一般都是跟自己要好的朋友倾诉心声。如果听到某人的闲言碎语,不会到处去讲,也无须诚惶诚恐。

人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心情好了,生活一定美满,成功。如果整天要按别人的意志去生活,要看人家的喜恶行事,成了别人的精神奴隶,还能有什么好心情,生活更没有什么幸福可言。

记得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有一首诗:“人是人,我是我,然而我有我要走的道路。”是啊,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自己不能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走自己想走的路,而是处处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这无疑是在为别人而活,这样活法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人处世,凡事总想讨到别人的欢心,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乞丐。

改变这种状况的条件,不仅包括了头脑聪明,亦须具有“不在乎别人”的那种定力。这种定力,并非人人都能够做得到。

有这么一个故事:

白云守端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问:“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白云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语气中免不了有几分得意。

杨岐一听,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白云怔在当场,不知道师父为什么笑,心里很愁烦,整天都在思索师父的笑,怎么也找不出他大笑的原因。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实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问师父为什么笑。杨岐禅师笑得更开心了,对着因失眠而眼眶发黑的弟子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

白云听了,豁然开朗。是啊,只要自己没有错误,笑又何妨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