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冬天来了,大灰狼再也找不到食物,这时他才由衷地渴望,即使身边有个萝卜也是好的。而此时,小白兔正在她的窝里,品尝着萝卜的鲜美,以及生活的恬静。
一个个童话故事似乎都揭示了人类的生活。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头扎进享受物质、追求刺激的漩涡,只能被激流卷走,后悔不迭。若是坚定自己的生活态度,甘心在平稳的小河里游弋,即使再有怎样的危机,也能够平稳如初。
所以,不要一味羡慕别人的景美物丰,坚守自己的阵地,一样会过得快乐而自由。
《圣经》上说:你出自尘土,必归于尘土。既然一切皆空,如此,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妨做做主人,且要做一回大度的主人,不必计较得失而设计最美的行程。这样,即使将来归于尘土,也坦然自若。
道家其他著名人物:
庄子:战国时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学继承者,学问渊博,著《庄子》十万余言,唐玄宗封他为“南华真人”,宋徽宗时封他为“徽妙方能真君”。
东方朔:西汉方士,字曼青,西汉时平厌次(今山东陵县)人。著有《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精通道家命相学,医药学。人称“仙人”。
王重阳:金代著名道士,陕西咸阳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创始人,著有《明阳立教十五论》,是道教养生学的倡导者。
张三丰:明代著名道士,武当派创始人,冀川寥阳人(今河北)精通丹术,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辑要》中收录生人所编《张三丰先生全集》对道教武术和道教音乐作出重要贡献。
5.良好的心境让人青春常在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二六章》
进人虚无之境,安守于深静厚重。
道家认为,体道的过程是心灵净化的过程。首先是“心斋”:“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然后是“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也就是忘却天地万物的存在和自我的存在,从而与天道混同为一,做到“朝彻”,达到“见独”的境界,最终“得道”。
这种体道求真的心理历程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与佛教的“禅定”有相似之处,在排除杂念的基础上进入精神上的虚寂境界。中国的“禅”的思想实际上是道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的结合。
不过,老子所追寻的精神境界,绝不是宗教所标立的彼岸世界。宗教把人世与天国、此岸与彼岸截然对立起来,以为人类的终极关怀就在于如何超越这短暂的、污浊的人世,到达那永恒的、绝对的天国或极乐世界。而老子所预设的理想境界,虽然也具有超越性,但他所追求的并非人死后所进入的“天国”或“净土”,其终极旨归仍然是人的现实存在,是以超越之境在人间世的落实为标的,最后达致体用不二,圆融无碍的至境。
“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老子认为,守静致虚,排除一切杂念,就可以达到大通,大通乃可大化。通过持守内修,使认识主体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道家这种“守静致虚”的认识境界的原动力来自哪里呢?哲人说,生活是一种心态。佛语中有一句话:“境由心造,烦恼皆有心生。”这些话是颇有道理的。由于心态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的境遇,在不同的人心中也会造成不同的心境,并产生不同的影响,导致不同的结果。
所以,良好心境的本原是内心。有内心的安详才会有良好的心境,有良好的心境才会有良好的状态,有良好的状态才会有好的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心境有三种:
(1)不计较的心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一些非原则性的不中听的话或看不惯的事,可以装作没听见、没看见或是随听、随看、随忘,做到“三缄其口”。这种“小事糊涂”的心境,不仅是处世的一种态度,亦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如果一个人遇事总是过分计较,一味地追究到底,硬要讨个“说法”,那么烦恼和忧愁便会先于“说法”而来,反而不利于身心健康。
(2)心理上平衡的心境。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经常处于烦恼和忧愁状态中,不仅会加速人的衰老,而且高血压、精神病、心脏病等疾病也会不期而至。而良好的心境既可使矛盾冰消雪融,又可使紧张的气氛变得轻松、活泼,从而保持心理上的平衡,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
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就是“保持宁静、淡泊心境”的倡导者和受益者。
马季在继承民族曲艺的同时,也吸收传统医学精髓,并作为他的保健良方,潇洒地生活着。马季在“文革”不知挨过多少批,受过多少训,马季对此总是“平和”以待,丝毫也不申辩。用他的话说:“我要是小心眼儿,这世界上早就没有马季了!”
当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马季忙于传帮带,推出年轻相声演员,可有人劝他:“干嘛不露露脸,大家都快把你忘了。”他满不在乎地说:“我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干嘛老让大家惦记着。要那名干什么?谁不知你身上有几两肉?”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马季都能保持一种宁静、淡泊的心态,而这正是养生的高境界。
“宁静、淡泊的心境”使他有清醒的头脑,轻松的精神状态。
(3)随遇而安的心境。
会随遇而安的人眼光远大、胸怀宽阔,把世间的一切变化都看得很平常、很坦然。这样的人心理必然平衡,平时笑口常开,自然健康长寿,生活愉快幸福。
(4)潇洒地对待一切身外之物的心境。
在现实生活中,名誉、地位和物质利益吸引着人们拼搏进取,被看作个人成功的重要标志。但是,生活中的真正的烦恼,并不在于我们可能得到(比如疾病)或不能得到(比如钱财)什么,而在于我们根本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究意想要什么!也许什么都要,但凡得到的,却又往往成为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行进的包袱,成为生命河流中的淤泥。
为此,我们必须潇洒地对待一切身外之物,潇洒地看待金钱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
当我们拼命在物质世界中寻求快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我们的内心世界——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时候,却会发现,真正的快乐只来自于自己内心的安详。
怎样修道?
致虚守静,并不是说要绝物离人,而只是要求人们排除事物的影响,隔绝欲念的干扰。后世许多坐禅学道者,盘膝打坐锻炼形态,收摄身心只为入静而入静,这岂是道家究竟?未能自复其性,虽止动息念以求静,其实这并非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