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大汉帝国版图 > 第三章 光耀千秋写不尽的盛世繁华(第2页)

第三章 光耀千秋写不尽的盛世繁华(第2页)

3-2敦煌莫高窟

东汉初年,匈奴又逐渐强盛,征服了曾是西汉管辖的大部分西域地区,丝绸之路被迫中断。公元75年,东汉王朝出兵四路进击北匈奴,凉州牧窦固率河西兵大败匈奴,收复了伊吾等失地,重新打开通向西域的门户。同时派遣名将班超两度出使西域,杀死匈奴使节,联络西域诸国与东汉建立了友好关系,使断绝65年的丝绸之路重新畅通。

自西汉设郡到西晋末的数百年间,丝绸之路虽几通几绝,但敦煌日渐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也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军政中心和文化商业重地,成为“华戎所交大都会”。在此期间,敦煌文化发达,名士济济,人才辈出:有骁勇善战的征边名将张奂,有深明大义的朝臣盖勋,有才学出众的大文学家侯瑾,有勤奋好学,人称“草圣”“亚圣”的著名兄弟书法家张芝、张昶等,因为地处偏僻,远离长安,因此文学技术方面才显得比较厉害。加上所处地域的特殊,民族争斗和融合频繁,客观上为敦煌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织锦上的汉代艺术

《汉书西域传》中记载有这样一个地方,“户480、口3360、胜兵500人”。它就是“精绝国”,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它当年的位置就在今天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民丰县卡巴阿斯卡村(大麻扎)以北的地方。当然今天早已看不到那个被称为东方“庞贝”的精绝小国了。我们只能看见其国都尼雅残破的遗址。而历史上记载,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繁荣一时的绿洲小国。

1995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尼雅遗址发现了精绝国王室的墓地--一号墓地。在墓穴中发现了身穿艳丽华贵锦袍的国王及其爱妃的两具干尸。国王手臂上护着的那块色彩鲜艳、图案奇特的小块织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

这块织锦是典型的汉式织锦,它的图案十分奇特。它采用山状云作为骨架,如波浪纹,沿织锦纬向由右至左连续铺展,整个图案不分色区,均用蓝、绿、红、黄、白五色织出。织锦的右侧保留着幅边。纹样从右侧开始是一对牝牡珍禽,雄鸟站在云纹的底部,昂首挺立。它的头顶是汉隶“五”字,胸部左云纹上悬挂着一个茱萸花纹。雌鸟站在云纹上垂首面向雄鸟,其颈上方是一白色圆形纹象征“太阴”,背上方是一个“星”字,尾部下方有一个茱萸纹。与“星”字间隔一个茱萸花纹的是“出”字。“东”字在两个云纹间隙之上。“东”字的左下方、一个云纹之上是一红色圆形纹象征“太阳”。“太阳”左下侧是一倒悬云纹,云纹凹进处,有一张口伸舌、昂首嗥叫的独角瑞兽,尾部下垂,背上长有一翅膀,可能是“辟邪”。兽角上方云纹上端是一个“方”字。“利”字隔着一个云端在“方”字左上。“利”字下方云纹的左侧是一个身着竖条斑纹、豹眼圆睁的虎形动物,后右足踩在云纹上,举步向右行,尾部高耸,刚劲有力。其尾部右侧是“中”字,左侧是“国”字。铭文连起来就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同墓所出的另一片残片上有云气纹、羽人纹、星纹和“诛南羌”三字铭文。经专家拼合复原,确认为同一织物。更为绝妙的是两处铭文连在一起,与《汉书》的一处记载相一致:汉宣帝时,赵充国率兵攻打西羌,临行前星占家占卜,认为金、木、水、火、土五星将聚于东方天空,这是若干年才能一见的现象,说明此次军事行动将有利于中原。于是,宣帝赐书“今五星出东方,中国大利,蛮夷大败”。史学家一般认为此锦是墓主帮助中原王朝打败南羌所得的一种赏赐,因此,可以推断,这块织锦是中原地区织造。

3-3汉式织锦

其实,丝绸在汉代的时候,它就已经不仅仅体现其实用性了,更体现了一种艺术性。美轮美奂的图纹,十分精细的做工,都标示着当时高超精湛的丝绸制作艺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所体现出来的汉代艺术之美,不仅仅局限于布局的精巧细致,它的花边更表现出富于美感的流云动态,整体构图匀称合理,饱满大气。画面所体现出来的神韵,恰与那个时代的风貌契合。

织锦上所绘铭文,采用的是汉隶。而汉代隶属的雄浑,在这片织锦中也表现得恰到好处。其实汉隶书法作为汉代艺术的一个类别,也相当璀璨。两汉四百余年的历史,书法由篆书变成隶书,由隶书又演变成为章草、真书和行书,到了汉朝末年,汉字书体就基本全了。而隶书则是汉代人们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那时书法今人能看见的也是碑碣居多。

到了东汉,隶书的风格更加多样,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各种隶书风格千芳相竞,争奇斗艳。隶书后来又慢慢发展出章草、行书和真书来。而章草的发展,为后来行草和狂草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比较古老的字体如金文、小篆因为不实用而渐趋衰微。

东汉隶书风格总的来说雄浑大气,起笔或雄健或轻盈,以磅礴之风贯之,或方或圆,落笔沉稳、大气。字体结构或跌宕雄健,或秀丽妩媚,于凝重端庄中见灵气,于大开大合处始飞扬,变化万千。后人称赞:“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史书记载的汉代书法名家,可谓群星璀璨。能说上名字的有:曹喜、杜度、王次仲、崔瑗、张芝、蔡邕、师宜官、刘德升、梁鹄,真可谓名家辈出。此外,在汉代一些名迹上,也保留了一些书家的名字,惟其生平功业已不可考,如《西狭颂》作者仇靖、《武斑碑》作者纪伯元、《衡方碑》作者朱登等。这些书家也是应该被历史所记载的。

当然汉代艺术不仅仅包括书法、丝绸,自古以来,书画并称,汉代绘画艺术也很辉煌。像帛画,宫廷壁画,墓葬壁画,画像石、画像砖,漆器上的装饰画,木刻画、木板画,等等,到现在为止都有文物可见,其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河南洛阳卜千秋壁画,烧沟61号墓壁画、东汉晚期河北望都一号墓壁画、河北安平墓壁画等,整体风格正如李泽厚所说:“……散发着一种原始的活力和野性,尽管由于处于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那种运动、速度和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气势力量,反而由之愈显其优越、高明。尽管唐俑也威武雄壮,也有动作姿势,却总是缺少那种狂放的气势……”

而面对雕塑“马踏飞燕”和“马踏匈奴”,李泽厚又说:“……尽管汉俑也有静态的形象,却依然充满了雄浑厚重的冲涌力量。”

其实不管是实用性与观赏性兼具的丝绸,还是雄浑与流动兼有的汉隶,也不管是汉代像服装艺术、建筑艺术,还是声乐、舞蹈等艺术,在汉朝都体现出了各自的辉煌,比如未央宫阔大的遗址、和乐府流传的各种曲调,无不体现出那个朝代的简拙和磅礴、灵动与雄壮。

完备的服饰制度

历经秦朝的严苟政治,刘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高祖初期,找不到4匹纯色的马来拉车,将相只能坐牛车,刘邦本人对服装的上层建筑作用,开始也认识不足,曾将儒生的高冠用来当溲器,后来经孙叔通的说服,才叫孙叔通去制定礼仪。采用秦朝的黑衣大冠为祭服,对一般服装,除刘邦当亭长时用竹皮自制的刘氏冠不许一般人戴之外,没有什么禁例。此后,经过70年左右的经济恢复,到汉文帝时,国力已经充裕起来,但汉文帝只穿“弋绨、革舄、赤带。”王后的裙裾长不及地,提倡节俭,汉文帝在位23年,经济进一步繁荣,出现了“文景之治”。由于经济的发展繁荣,社会上的服饰文化也逐渐由俭转奢,当时纺织品产量的不断增长,和由丝绸出口交换进来的珠玉犀象、琥珀玳瑁等高贵的装饰品,刺激着衣着生活水平的上升。京师贵戚的穿着打扮,逐渐超过了王制、高贵的服装面料。如锦、绣、绮、縠、冰纨等,原来属于后妃们专用,此时,富商大贾也都穿以为常,在他们嘉会宾客的时候,还拿这些高贵的丝织品裱被墙壁。贵族之家,僮婢亦穿绣衣丝履,这在儒家看来,是一种尊卑混乱的现象。所以儒家学者贾谊就给汉文帝上书,建议按照儒学传统思想建立服饰制度,但汉文帝未能实行。到汉武帝元封七年(前104年)决定改正朔,易服色,表示受命于天,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以正月为岁首,服色尚黄,数用五,但也没有规定详细的章服制度。直到东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下诏采用《周官》、《礼记》、《尚书o皋陶篇》,乘舆服从欧阳氏说,公卿以下从大小夏侯氏说,才制定了官服制度。永平二年正月祀光武帝明堂位时,汉明帝和公卿诸侯首次穿着冕冠衣裳举行祭礼,这是儒家学说衣冠制度在中国得以全面贯彻执行的开端。汉明帝的祭服、朝服制度包括冠冕、衣裳、鞋履、佩绶等,各有等序,它的重点在冠冕,朝服采用深衣制。

3-4汉代冕服

汉代冠和古制不同之处,是古时男子直接把冠罩在发髻上,秦及西汉在冠下加一带状的頍与冠缨相连,结于颌下,至东汉则先以巾帻包头,而后加冠,这在秦代是地位较高的人才能如此装束的。巾本是古时表示青年人成年的标志,男人到20岁,有身份的士加冠,没有身份的庶人裹巾。劳动者戴帽。巾是“谨”的意思。战国时韩国人以青巾裹头,故称苍头。秦国以黑巾裹头,称为黔首。东汉末如袁绍、孔融等都以幅巾裹头。帻是战国时由秦国兴起的,用绛帕(赤钵头)颁赐武将,陕西咸阳秦俑坑出土的武士就有戴赤钵头的。帻类似帕首的样子,开始只把鬓发包裹,不使下垂,汉代在额前加立一个帽圈,名为“颜题”,与后脑三角状耳相接,文官的冠耳长,武官的冠耳短。巾覆在顶上,使原来的空顶变成“屋”,后来高起部分呈介字形屋顶状的称为“介帻”,跨于介帻之上的冠体称为展筒,展筒前面装表示等级地位的梁。呈平顶状的称“平上帻”,身份高贵的可在帻上加冠。进贤冠与长耳的介帻相配,惠文冠与短耳的平上帻相配。平上帻也有无耳的。帻的两旁下垂于两耳的缯帛名为“收”。蔡邕在《独断》中讲:帻是古代卑贱执事不能戴冠者所用,孝武帝到馆陶公主家见到董偃穿着无袖青襟单衣,戴着绿帻,乃赐之衣冠,汉元帝额上有壮发,以帻遮掩,群臣仿效,然而无巾。王莽无发,把帻加上巾屋,将头盖住,有“王莽秃,帻施屋”的说法。汉代未成年的帻是空顶的,即未冠童子,帻无屋者。文官在进贤冠下衬介帻,武官在武冠下衬平上帻。东汉后期出现前低后高,即颜题低,耳高的式样,称为平巾帻。

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等16种以上,这些冠的形式,只能从汉代美术遗作中去探寻。

冕冠,是皇帝、公侯、卿大夫的祭服。冕綖长一尺二寸(合27。96厘米,汉尺一尺合0。233米),宽七寸(合16。31厘米),前圆后方,冕冠外面涂黑色,内用红绿二色。皇帝冕冠十二旒,系白玉珠,三公诸侯七旒,系青玉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各以绶彩色为组缨,旁垂黈纩。戴冕冠时穿冕服,与蔽膝、佩绶各按等级配套。用织成料制作,由陈留襄邑的服官监管生产。

长冠,汉高祖刘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编制,故称刘氏冠,后定为公乘以上官员的祭服,又称斋冠,形式与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出土木俑所戴鹊尾冠相似。配黑色绛缘领袖的衣服,绛色裤袜。

委貌冠,长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复杯,以皂色绢制之,与玄端素裳相配。公卿诸侯、大夫于辟雍行大射礼时所服。执事者戴白鹿皮所做的皮弁,形式相同,是夏之毋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的发展。

爵弁,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小后大,上用雀头色之缯为之。与玄端素裳相配。祀天地五郊,明堂云翘乐舞人所服。爵弁也是周代爵弁的发展。

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百官月正朝贺时,天子戴之。山述就是在颜题上加饰一块山坡形金板,金板上饰浮雕蝉纹。

远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于前而无山述。诸王所戴,有五时服备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西汉时为四时服,春青、夏赤、秋黄、冬皂。

高山冠,又称侧注冠,直竖无山述,中外官谒者仆射所服,原为齐王冠,秦灭齐,以之赐近臣谒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