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成大事者应该具备的心态 > 第6章 身心合一高效工作相随相伴(第3页)

第6章 身心合一高效工作相随相伴(第3页)

他们承认这种工作是没有意思,而他们之所以能挺了过来,靠的就是一个信念——我要把这个工作变得富有乐趣。

很多成功人士之所以赢得和保持了高效率,大多都源于他们拥有一种习惯,这个习惯就是可以“假装对工作感兴趣”。如果我们假装对工作有兴趣,这一点点假装会使我们的兴趣变成真的。对于我们不感兴趣的工作,我们可以假装感兴趣。假装快乐,给自己打气,它不是一件很傻、很肤浅、很孩子气的事,要知道快乐的生活,就是由我们快乐的思想创造的。

4.发现自己的成功之路

《成功需什么》P31

在人生奋斗的过程中,只要选定自己的强项,专心致志地去学习攻克,就一定会成功。

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一个人只有走上了适宜自身发展之路,方可成功。如何寻找这条路?可从自身兴趣入手。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属于自己的目标,才能够激发自己的潜在能力,为此奋斗,走向成功。兴趣是成功者十分珍贵的情感。

有了兴趣,就能自觉注意、肯坚持,因此,往往也就能成功。哥白尼从小就向往“星空跟人交朋友”;哥伦布自幼就渴求探索“世界秘密”;法布尔为了观察蚂蚁,可以在地上从早趴到晚;达尔文竟然把甲虫放入口中咀嚼;珍妮·古多尔愿在林中与猩猩作伴十年;法拉第甘当戴维的仆人;徐霞客九死一生还勇往直前;诺贝尔被炸得血流满面却兴高采烈;牛顿终生未娶也不以为憾;居里夫人冒死提纯镭;舍勒舍命尝毒酸,……数不胜数的名人轶事在我们面前展现出兴趣的巨大魅力。

怎样才算有兴趣呢?一般来说,干有趣的事有三种心情:一是心甘情愿,二是兴奋、愉快,三是引人入胜。杨振宁博士对一份杂志说他整日“沉思苦想”很不以为然。他说什么叫苦?自己不愿意做,又因为外界压力非做不可,这才叫苦。……物理学的吸引力是不可抗拒的。如果一个人觉得搞得很苦,他应该考虑是否选择这个方向?是否应该再搞下去?兴趣过于广泛无疑是不足取的,但成功者却大多是兴趣广泛的人。”培养兴趣先要发现兴趣,因此,要尽可能早地开阔视野,伸出多向触角,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和机会进行探索性实践。尤其在青少年时代,应当大力提倡什么有益的事都去试一试,比如看看书、写写诗、练练字、作作画、弹弹琴,玩玩球、下下棋、解解题、做实验、搞发明等。一旦发现了对自己来说十分有趣的事,就应当立即估量目标的要求与自己的需要、可能、特长之间的距离。距离过大实难弥补的,要果断地舍弃。虽有差距但可缩短的,就要勇敢地去搏。

有些人习惯于羡慕他人的成功,对自己多自怨自艾,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成功永远是遥远的梦。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如加以开发,都可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例如有的善于动脑,有的善于动手,有的擅长继承,有的擅长创造,有的长于记忆,有的长于思维,有的擅长科学,有的擅长艺术。主要包括生理特长、心理特长、知识特长、智力特长、能力特长、技能特长和方法特长。根据特长确立属于自己的目标,才能走上成功之路。特长的发现方式有很多,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发现方式。

利用感觉法发现自己的道路,就是自己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发现自己的特长。特点就是自己干某事时总是充满信心、得心应手。如达尔文“学数学、医学呆头呆脑,一摸到动植物却灵光焕发!”

利用信息法发现自己的突破口,就是在实际生活中从多渠道获取成功者的信息,从中寻找相似物。

利用实证法证实自己的发展方向,从事实证明中得到激励,如童第周在比利时完成了世界上首例青蛙卵膜剥除手术后有此感。

利用试验法找到自己适于发展的方向:即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的试验法,几条路都走走看,碰鼻子转弯,直到期功。

利用比较法也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自己与他人比、与自已的各方面比。一天上午,阿西莫夫“坐在打字机前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第一流的科普作家。”

指导法就是通过求教,接受高手指导,发现自己。如“哪里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于是导师建议他由实验物理学改攻理论物理学。

机遇法就是发现机遇便抓住不放。如不少演员由于顶替角色而一鸣惊人。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个人经历,不同的经验与技术积累等,根据个人特点选择成功之路,方可事半功倍。

根据社会现实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保证你在社会生活发展变化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但在决策的时候,目标要定得既不高、又不低才好。期望过高,可望而不可及,容易使人泄气;期望过低,垂手可得,就缺乏挑战性,难以产生激励作用。因此抱负远大的聪明人,既不会好高骛远,也不会浅尝辄止,而把准星始终对着中等难度的目标,逐级攀登。一般情况下,目标应相对稳定,见异思迁并不可取。然而,万事万物无时不变,在信息时代,其变尤速。所以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也要通过反馈巨变制宜、以变制变,坚决地、准确地及时地进行调整。世界上不少著名的成功者,目标都是经过调节的。马克思原先爱好的是诗歌,歌德喜爱的是美术,富尔顿是首饰匠,莫尔舅是画家,丁肇中对中国历史兴趣盎然。如果不调整,他们就不可能取得现在为世人所公认的成功。

目标,每人都可以有,但最合适的目标,每人却往往只能有一个,往往藏在曲径通达的幽深微妙处。每一个不想虚度此生的人,都有责任和任务拨开迷雾发现它、披荆斩棘实现它。这里,用弗兰西斯·培根一句话“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世上没有真正“全球通”的学问,任何一门学问泰斗都是有一项有针对性的研究长项,其他学问在专长基础上触类旁通。谁见到过任何一门学问都精通的学问泰斗呢?真有的话,那就真是“神”了。

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只要选定自己的强项,专心致志地去学习攻克,就一定会成功。

爱迪生在幼小时就喜欢搞一些小发明,不管在多么艰苦的条件下,他都要不停地搞小实验,最终成为最伟大的发明家。在他的身上我们就看到了爱好的推动力是多么巨大。他的爱好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巨变,试想如果让爱迪生去干他不愿干的工作,能有如此的效果吗?

鲁迅起初是个学医的,如果鲁迅不是执意要弃医从文的话,医学界可能就多一个昔通的医生,而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就会因此而少一位文学巨匠。

同样你要让比尔·盖茨去组装汽车,请李嘉诚去组装电脑,请包玉刚去搞饲料,可能都不会发挥得太好。由此可以断言,发展和成功与其兴趣爱好是不可分的。学习的目的,是辅助其成功的必备要素,针对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学习的内容,是何等重要。

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渐加快,但总有一项适合你。我们虽只有一个地球,但学习和发展目标却有千万种,找到自己的切入点,以正确的学习态度去给自己的宏图伟业充电,以成熟的态度去接受新学问和新知识的挑战,那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种乐趣。

但在现实中也有很多漫无目的的学习者,对什么都很感兴趣,但却又没有一门能精通的,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知识盲目:今天看人家学医不错,就去购些医书乱看,明天又听说学表演的很时髦,就去购置一堆影视表演教材品读;后天又听说学电脑正时兴,就兴冲冲地又去购置电脑书,长此以往,漫无目的,最终将一无所成。

对自己最了解的就是你自己,只有自己能审视自己的目标,特长、爱好、发展优势、行为趋向等。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何况现代新兴行业翻倍出现,只有准确把握好选择目标,有主攻方向,再有坚定必胜的信心,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

解放后曾写了很多文学作品的第一批作家中,有一位名叫高玉宝,几乎没读多少书,但凭自己顽强的好学精神和明确的主攻目标,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读物,受到很多读者的好评。他即使在很艰苦的条件下,也在为自己的目标奋进。

因为他懂得自己具备很多生活实践素材,这就是他对自己优势的正确评估,他发展的方向就是走文学道路,所以,以后的成功是意料之中的事。还有写《林海雪原》的曲波,是在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定了位后,在实践中积累素材,学习并领悟从各种渠道中搜集资料素材,最终取得了成功。

5.要专心地做好一件事

《成大事必备的9种能力》P49+《成功黄金法则》P115—120

如果大多数人集中精力专注于一项工作,他们都能把这项工作做得很好。能成大事者的人都是能够迅速而果断作出决定的人,他们总是首先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个目标努力。

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并积极地希望它成功,这样你的心里就不会感到精疲力尽。

把你需要做的事想象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

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的那个抽屉。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分散在好几件事情上,不是明智的选择,而是不切实际的考虑。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件事原则”,即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能突破人生困境。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致于因为一下想做太多的事,反而一件事都做不好,结果两手空空。

想取得成大事者的人不能把精力同时集中于几件事上,只能关注其中之一。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因为从事分外工作而分散了我们的精力。

如果大多数人集中精力专注于一项工作,他们都能把这项工作做得很好。

在对一百多位在其本行业获得杰出成就的男女人士的商业哲学观点进行分析之后,卡耐基发现了这个事实:他们每个人都具有专心致志和明确果断的优点。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