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佛教大师讲人生 > 四 随分1(第2页)

四 随分1(第2页)

老和尚反问:“你真的想见活菩萨吗?”

“我不远千里而来,就是想朝拜菩萨的真身啊!”

“你来普陀找菩萨,菩萨已去了你家。”老和尚认真地说,“回去吧!回去就能见到观音了。”

居士疑惑地问:“这是真的吗?师父,您说观音化身千百亿,我怎么认出哪个是菩萨真身呢?”

老和尚说:“你回去见到反穿衣裳倒穿鞋的人,就是活观音。”

居士兴奋不已,日夜兼程,赶到家时,已是夜半时分。他急着见活观音,将院门擂得山响。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这阵子正为儿子的安危担忧,听到儿子的声音,又惊又喜,急忙披起衣裳,拖着鞋,出来迎接儿子。匆忙中,衣服披反了,鞋穿倒了。儿子见了母亲的模样,顿然醒悟:老和尚所说的活观音,就是自己的母亲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己的父母都是活菩萨。菩萨的精神是什么呢?“自未得度,先度众人”。父母对儿女,确实达到了这种菩萨境界:他们自己吃苦,也要让儿女吃饱;他们自己受罪,也要让儿女享福;他们自己没有读书机会,也要让儿女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他们自己生活在社会底层,也要凭微弱之力帮助儿女成长……虽然父母之爱不及观音菩萨的遍施众人,但在儿女面前,他们亦与菩萨无异。

父母对儿女的爱,纯然无私,他们默默地付出,却不图儿女报答,甚至不让儿女知道。只要儿女欣喜地享受了自己的爱,他们也就如饮甘露般地欣喜。有一个母亲,儿子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回家。终于到了春节,儿子要回家过年了。母亲满怀慈爱,包好了儿子爱吃的三鲜馅儿饺子,专等儿子回来下锅。突然,母亲想起一件事:饺子馅儿里忘了放盐!母亲看着两屉包好的饺子,绝望已极。她知道可以让儿子蘸着酱油吃,她也知道即便蘸着酱油吃,儿子也会说“好吃死了”。可她不愿意让千里迢迢赶回家来的儿子吃到有缺陷的饺子。怎么办?这个聪慧的母亲,居然从邻居那里讨来一支注射器,调好盐水,逐个给饺子“打针”。最后,她终于让儿子吃到了味道鲜美的饺子。

在生活中,我们无数次吃母亲做的饭,可我们是否体会母亲倾注其中的一点一滴的辛劳和一点一滴的爱?

虽然父母不求报偿,可是,作为儿女,孝敬父母是不容推卸的责任。《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主要讲做人应尽的义务,其中孝敬父母排在第一位。

我们一般的感觉,佛家既然看破红尘、四大皆空,肯定是六亲不认的。但实际上,佛家最重孝道。佛祖释迦牟尼就是一个极重孝道的人,他当年想出家,父亲不答应,怕绝后。释迦牟尼就遵从父愿,结婚生子,最后才出家。父亲死的时候,他跟兄弟、儿子等四人亲自抬棺材出殡,送到他平日说法的讲堂旁边,亲手埋葬,全了孝道。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也记录了一个光目尽孝的故事。光目是地藏菩萨的前身,是一个孝顺貌美的少女。为了救母亲出离地狱,她在佛前发愿:“请十方诸佛可怜可怜我,听我为母亲发出广大誓愿:如果让我母亲永远脱离人、鬼、畜生三途的苦难,永远摆脱女人之身,那么,我今日在清净莲华如来佛面前发誓,以后哪怕经历百千亿万劫,我也要救拔世间和地狱所有受苦受难的众生,让他们脱离地狱的苦难,无论他们是畜生、恶鬼,还是作恶或报冤的人,都要让他们全部成佛,然后我才成佛。”

光目为了尽孝道,竟然愿意屈身恶鬼、恶人之后成佛,真可谓孝感动天。

天下任何学问,都不会排斥孝道。如果排斥孝道,就是邪道了。

不过,在现代社会,很多人远离家乡创业,很少有机会在父母膝下尽孝。那么,应不应该为事业放弃对父母的孝顺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对很多人来说,出门在外工作,要照顾到父母就很难。生活所迫,没有办法!过后思量,难免还是心有憾焉。

子路曾经说:“背着重东西走远路的人,想休息不挑选地方;家里贫穷、父母年老的人,找工作不挑选待遇。从前,我侍奉双亲时,自己吃粗粮野菜,却替父母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米。双亲去世后,我到楚国去做官,跟随我的车子有一百辆,积累的粮食有上万钟,软褥子迭起来坐,饭菜摆满了桌子。这时候,我希望再回到那种吃粗粮野菜、为双亲背米的日子,己经不可能了。用绳索串起的干鱼,能保存多长时间不被虫蛀?双亲的寿命,就像阳光透过门缝,转眼就去了!草木想要继续生长,霜露却不给予机会;儿子想要侍奉父母,双亲的寿命却不能等待。所以说:家里贫穷,父母又年老了,做儿子的不管待遇多少也该外出工作啊!”

天下的父母,总是希望儿女过得比他们好,并不奢望儿女有多少回报。做儿女的,也许事业上并无多大成就,不能在物质上对父母有多少回馈,甚至在父母身边的时间也很有限。但是,平时多给父母打几个电话,这是容易办到的。有此孝心,对父母也是一个安慰了!

老师要像老师,学生要像学生

释迦牟尼说:师、弟子义,义感自然。当相讯厚,视彼如己;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不使怨讼。弟子亦尔。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勿相诽谤。摘自《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人类的智慧,代代相传,代代积累,才能达到如此高的程度。在智慧传承中,勤恳的老师和勤奋的学生在其间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教与学,是一项神圣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老师和学生,如何演好自己的角色呢?佛祖在《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中都谈论过这个话题。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说:“师、弟子义,义感自然。当相讯厚,视彼如己。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不使怨讼。弟子亦尔。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勿相诽谤,含毒致怨,以小成大,还自烧身。”意思是,老师和学生的要义,在于道义相感。应该互相尊重,像爱惜自己一样爱护对方。对老师来说,应该晓以正理,教以正道,自己不想要的,也别施加给学生。行事讲礼仪、守法律,不要引起学生的怨恨争斗。学生也应该这样。双方真诚相处,老师要像老师,学生要像学生,不要互相诽谤,不要互相仇视,因为种下小的恶因,就会结成大的恶果,最终会伤害自己。

佛祖还说:“为人弟子,当孝顺于善师,慎莫举恶意向师。”在这里,佛祖强调了“善师”二字。善师就是好老师。何谓好老师?不仅学问好,人品也要好。相对来说,后者更重要。有的老师缺乏教养,不讲礼仪,不能为人师表。这样的老师是不合格的老师。有的老师存在性格缺陷,打骂学生,罔顾法律,侵害学生的权益。这样的老师是坏老师,不是学生们学习的榜样。有的老师品质恶劣,胡作非为,甚至强暴幼小的学生。这是禽兽师,不是真老师,应该把他们先扔进监狱,再扔进地狱。

佛祖所讲的“孝顺”,是针对“善师”而言的。他在《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中还提出了“孝顺”的五条具体要求:“弟子事师,当有五事:一者当敬难之;二者当念其恩;三者所教随之;四者思念不厌;五者从后称誉之。”

“敬难之”就是特别尊敬的意思。这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恭顺。大学者陈寅恪就是一个特别尊师重道的人。清华著名教授王静安去世时,清华师生去向王的遗体告别,都行新式礼:三鞠躬。陈寅恪与众不同,他身着长袍马褂,跪在地下,恭恭敬敬地叩了三个头。这可谓行人之所难。

尊重老师,实际上是尊重人类的知识。只有尊重知识,才会全心全意学习知识,学业才有长进。对学生强调一个敬意,其真意在此。

于右任读书,首先学到的就是这个敬字。他少时丧母,父亲于新三长年在外经商,由伯母代为抚养。于右任到了读书年龄,父亲回来,亲任老师,用心督促儿子学业。遇到必背的课文,于新三先让儿子背诵一遍,自己也跟着背诵一遍。而且背书时严格按师生礼仪,一丝不苟。右任背书时,须先给父亲作一个揖,然后背诵;父亲背书时,先将书本端正地放到桌案上,让儿子站立一旁,然后恭恭敬敬地向书本作一个揖,而后背诵。于右任后来卓然而为大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敬”的态度。

“念其恩”,就是感谢老师的恩惠。好老师跟父母一样,都有菩萨心肠,无私地向学生奉献。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优先关心学生的学业。这种恩惠,是学生应该铭感不忘的。

“所教随之”,就是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不要一开始就觉得老师所讲的知识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先把老师教的东西学到手,才有资格评判对错,才有能力取人之长、自成一家。一开始就抱着挑毛病的心理,等于把有价值的知识挡在门外。

有一次,徐复观去拜见大哲学家熊十力,请教应该读什么书。熊氏教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说早就读过了。熊十力不高兴地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过了些时候,徐复观再去看望熊十力,说《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了。熊问:有什么心得?徐复观便接二连三地说出许多他不太满意的地方。熊十力未听完,便斥骂道:“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比如《读通鉴论》,某一段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老师也是一本书,也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作为学生,当然不应该老盯着不好的地方,而应该认认真真地把老师好的地方学到手。

“思念不厌”,就是把老师常常放在心上。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礼仪相问。即使已经毕业,也要时致问候,不要别后就忘;二是道义相感。对老师的治学精神、做人做事的态度,要取其优长,用到日后的人生中。有的学生可能会想:我的老师除了教书,别的方面也没什么呀!真的没什么吗?夜深人静时,别人早已休息,你的老师却坐在灯下备课、修改作业,这种敬业精神就值得学习。别人当官发财,你的老师一生清贫,仍然专心教学,无怨无悔,这种奉献精神就值得尊敬效法。

“从后称誉之”,就是在背后称道自己的老师。老师为你付出了那么多辛苦,给他一个肯定评价,是理所当然的。在背后非议老师,以证明自己不学无术都是老师的过错,这不仅是忘恩负义,也透露了自己的浅薄。善于学习的人,比如孔子,从九岁的孩子、种田的老农那里都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你从老师那里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难道是老师的错?

佛祖在《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中也提出了老师对待弟子的五条具体要求:“一者当令疾知;二者当令胜他人弟子;三者欲令知不忘;四者诸疑难悉为解说之;五者欲令弟子智慧胜师。”

所谓“当令疾知”,就是让学生尽快获得真知。除了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之外,还要传授比较先进的学习方法,作为老师自己,也要研究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有的老师只会给学生念书,有的老师却懂得旁征博引,加深学生的理解。方式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肯定不一样。

“令胜他人弟子”,就是让自己的学生胜过别人的学生。自己的学生不学无术,将来走上社会,就像绵羊走进狼群,肯定竞争不过别人。他被“吃”掉了,老师也要负道义责任。

“令知不忘”,就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牢记于心,不要遗忘。但是,如果学生很笨,过后就忘,该怎么办呢?要靠老师善加引导。而引导的根本,也许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有一个故事:在一所小学校里,课堂上老师提问的时候,一名成绩很差的同学总是举手,可老师叫他答问,他却答不上来,引得下面的同学窃笑不已。老师找到他,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如果老师提问的时候他老是不举手,同学会在课后叫他“傻瓜”。于是,老师就和这个学生订了一个约定:会答的问题举左手,不会答的问题举右手。这样,老师每次叫他起来答问,他都答得很好。同学们再也不叫他“傻瓜”了,他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渐渐地,他越来越多地举起骄傲的左手,并且由一个“差生”变成了优等生。

这个老师,真可谓善于让学生“知不忘”。

“诸疑难悉为解说之”,就是替学生解答各种疑难问题,包括做人做事的道理。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学生明道,也就是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其次才是做学问。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僵死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1924年,梁漱溟愤然从北大离职。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因为觉得当时的教育不对,先生对学生毫不关心。”他认为,先生应与青年人为友。所谓友,指的是帮着他们走路;所谓走路,指的是让包括技能知识在内的一个人全部的生活往前走。“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部生活,而领着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朴实为至要。”梁漱溟的话,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注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