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弟子智慧胜师”,就是希望学生的学业、成就超过老师。老师对学生最大的功劳,不是用嘴巴传授知识,而是用肩膀把学生扛到更高的境界。有这种理念的老师,才当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夫妻之道敬为首
释迦牟尼说:夫视妇有五事:一者出入当敬于妇;二者饭食之以时节与衣被;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于外邪畜传御。摘自《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一般人认为,夫妻关系当以爱为首。但佛祖谈论这个问题时,却把敬列在第一位。这也许更接近本质。就像鲜花必须生长在土壤上一样,爱的种子也需要栽培在“敬田”中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女作家琼瑶在论夫妻关系时,也说:“失去了敬意,这婚姻便不能维持了。”因敬而生爱,是真爱。没有敬意的爱,不过是肉体之欲罢了,哪能长久呢?
佛家戒欲,出家之人不结婚,自然用不着处理夫妻关系。佛祖一度结婚,但时间很短,他没有太多处理夫妻关系的经验,能否谈出真知灼见呢?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像佛祖这种站在婚姻大殿之外的人,也许能看得更清楚呢!
佛祖认为,丈夫对待妻子,有五件大事:“一者出入当敬于妇;二者饭食之以时节,与衣被;三者当给与金银珠玑;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于外邪畜传御。”
“出入当敬于妇”,就是说,无论在外面还是在家中,都应该尊重自己的妻子。有的人一面向妻子表白爱情,却又不尊重她的人格和自由权利,看见她跟某个男人交往,心里就打翻了醋罐,甚至会严加干涉;平时作决定,不尊重妻子的意见;人前人后,殊少礼仪。凡此种种,都不利于关系的和谐。
“饭食之以时节,与衣被”,要保障妻子的饮食、衣被等基本需求。过去男主内、女主外,男人有义务赚钱养家。养不活老婆,是最没出息的男人。妻子饿得受不了,要离婚,丈夫也应无话可说。因为他还不具备当丈夫的资格。现在男女都工作,也有女主外、男主内的,谁具体该为家庭承担多少内务,不再有约定俗成的标准。这就难免发生你埋怨我不顾家,我埋怨你不负责任的争吵。所以,夫妻之间最好商定各自的责任范围,然后自尽其责。这对维持关系和谐大有好处。
“给与金银珠玑”,意思是说要尽量让妻子打扮得漂亮一点,使她在人前有面子。“金银珠玑”是指贵重饰物。现代的贵重饰物比过去丰富,除首饰外,其他如名牌香水、名牌时装、各种化妆品,等等。当然,这方面需量力而行。
有的人认为,爱情应该重精神而轻物质。但有时候,不重物质不行。获得尊重是人的本质需求之一。与人相处时,穿着打扮太糟糕了,难获尊重。作为丈夫,没钱给妻子买豪华饰物不要紧,最低限度,不应该让妻子会客时连一件漂亮衣服也没有。
“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就是把家完全交给妻子管理。只让妻子做事,不给她支付钱财的权力,那她就不是女主人,而是女佣。即使女佣,也得给她工钱才肯干活啊!现代的经济格局与古代不同,也有的人在结婚前就订协议,夫妻各自管理自己的财产。这类似于同居关系,弄不好就一拍两散。作为男人,如果有白头到老的诚意,应该将家财交与妻子管理。财产带给女人的安全感胜于一切花言巧语。
“不得于外邪畜传御”,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不得在外面包二奶、养小秘,也不得嫖娼宿妓。应该对妻子一心一意。有的男人,“有钱就变坏”,没钱也学坏,这种男人是靠不住的。还有的男人,心理阴暗,像防贼一样地防范妻子的外遇,自己却在外面拈花惹草。当妻子的人,遇到这种男人,应该像不小心踩着一堆狗屎,赶紧洗涮干净,根本用不着恋恋不舍。
上面是丈夫对待妻子的五件大事,妻子对待丈夫也有五件大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有贰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
“夫从外来,当起迎之”,就是说,丈夫从外面回家,妻子应该起身迎接。电影里经常有这样的镜头:丈夫回家时,妻子便满怀欣喜地迎上前,接过丈夫的衣帽,挂在固定的地方。虽然是很简单的礼仪,夫妻间的亲切和谐却自然洋溢。可惜,在现代大多数中国家庭,这种场面已经见不到了。这并不是时代的进步,而是文明的衰退。人们表达感情,需要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语言、神态、举止等,礼仪是一种复合语言,它是用智慧设计出来的一种表达情感的高级方式。比如妻子满面春风地迎接丈夫,好比是说:你平平安安地回来了,我真的很开心;你辛苦了,快进来歇歇吧!随着神态的变化,还可以表达更多内容。掌握这种语言,其价值不低于学会一门外语。可惜,古代的文盲老太太都懂的礼仪,现代的大学生可能都不懂,这能说是文明进步吗?
有的人为什么忽略夫妻间的礼仪呢?在一些妻子看来,现在男女平等,用不着在丈夫面前表现出低人一等的样子。这显然是对礼仪的误解。按照礼仪,妻子比丈夫晚回家,丈夫也应该起身迎接。这对双方来说不是平等的吗?还有的人认为,夫妻天天见面,表现得这么客气,多此一举。这也是对礼仪的误解。夫妻感情需要经常表达,否则就会变得淡漠。用礼仪进行表达,不是更简便、内涵更丰富吗?
“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就是说,丈夫出门工作,妻子应该做好饭食、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整洁以等待丈夫回来。
现代夫妻都出门工作,应该由谁做饭、做清洁,最后事先商定,由两人分担,免得到时候你推我让,不但夫妻感情显得生分了,还可能引起家庭矛盾。经营家庭跟经营企业一样,需要分工负责。责任不明,就会问题丛生。划分责任,并不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不得有贰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就是说,妻子不得移爱于其他男人。丈夫骂她不得回骂和发怒。
外遇对夫妻关系的伤害毋容置疑。为什么丈夫骂妻子,妻子不得还嘴呢?难道妻子低人一等吗?前面不是讲丈夫无论在外面还是在家中,都应该尊重妻子吗?在这里,佛祖谈论的不是夫妻地位,而是在特殊情况下夫妻相处的技巧。每个男人都有一个脾气,偶尔也会发作出来。当丈夫发火骂人时,理智的力量已经为情绪左右,什么道理也听不进去。妻子针锋相对,不等于火上浇油吗?聪明的妻子,遇到这种情况,必然是和颜悦之,温言慰之,等丈夫火气消了,再来讲道理,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此,自己像个通情达理的贤妇,丈夫像个知错就改的贤夫。这不是最好的结果吗?
有的妻子不知变通,丈夫骂一句,她要回骂三句。最后丈夫动起粗来,让她皮肉受苦。事情闹大了,不但左邻右舍来瞧热闹,还可能惊动各方亲戚。如此,自己像个泼妇,丈夫像个虐待狂,这不是最坏的结果吗?
佛祖认为妻子不要以硬碰硬,就是提倡追求最好的结果而不是最坏的结果。
当然,男女平等,妻子发脾气时,丈夫也当轻言细语宽解之,不要针锋相对、激化矛盾。
“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就是说,妻子应该听从丈夫的劝告,一心办好家事,不要把好东西藏起来留给自己享用。
在过去的大家庭,有些妻子会为了小家庭而藏匿财产。比如《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她就特别会搞“小金库”。现在多为小家庭,这种现象并不多见。但持家理财是一门学问,有的妻子不善此道,也有学习的必要。
“夫休息,盖藏乃得卧”,就是说,丈夫睡觉了,妻子盖好米缸、锅盖等,免得老鼠偷吃食物;关好房门,免得小偷溜进来。总之,把家务拾掇好了,才能休息。“盖”字也许还包括给丈夫盖好被子,这体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温存体贴。妻子为什么要给丈夫盖被子呢?因为古代的工作比较辛苦,丈夫劳作一天,可能倒床就睡着了。妻子心疼他,怕他着凉,给他盖被子,理所当然。现代的工作没那么辛苦,丈夫临睡前拾缀家务、给妻子盖被子,又是另一种温存体贴。
做人的五件大事
释迦牟尼说:谓人视亲属朋友,当有五事:一者见之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当奔趣救护之;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难;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摘自《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佛家不仅深度关注人类的心灵,也全面关注人类的生活。所以,佛经不仅谈论如何修证成佛,也谈论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在《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中,佛祖论述了对待亲朋好友的五项原则:“一者见之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当奔趣救护之;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难;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
“见之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意思是说,看见亲朋好友干坏事,应该在私下里、无外人在场时,尽一切努力制止他的行为。“谏”是直言相劝,“晓”是讲清道理,“呵”是大声斥责。“谏晓呵止”四个字,简洁而含意丰富,准确表达了劝诫朋友的步骤和合理方式。首先是以尊重为先,劝他不要做这坏事。如果对方懂道理,一劝即听,那是再好不过了,目的达到了,又省了许多口舌。如果对方不懂道理,就要耐心地分析利弊,使对方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如果对方明知不对,仍然要去做,这时就顾不上他的面子,应该大声呵斥,严厉制止。假设对方不顾利害,仍然执意去做,那就没办法了。
在劝告时,如果只到“谏”这一步,轻描淡写地说最好别那么干,对方最后那样干了,自己还没有完全尽到做朋友的义务。只到“晓”这一步,把道理讲明了,仍然不能算尽到了义务。要到“呵”这一步,才算完全尽到了义务。
但是,也不能一开始就“呵”,这样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也不能一开始就“晓”,把对方看成一个不懂道理的人。先把对方看成一个聪明人,点到为止,不行了再加大力度。所以说,“谏晓呵”的前后顺序是不能错乱的。
“小有急,当奔趣救护之”,就是说,亲友有急事需要帮忙,应该赶紧设法予以帮助。“小有急”是稍有急难的意思。这不是说,有小的困难就帮忙,大的困难就不管了。而是说,稍有急难就该帮忙,大有急难当然更该帮忙。当然,帮助亲友也要量力而行。比方说,人家住院急需10万元,我拿不出,拿出几千、一万,也算尽了力。
“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意思是,关于对方的隐私、机密,不得告诉第三者。对方信任你,才跟你分享隐私、机密,泄露给别人,辜负了对方的信任,甚至会给对方造成伤害,是严重不义行为。这一条现在已经被列为法律条文,大家都清楚,不必多谈。
“当相敬难”,就是说,对亲友要相互敬重。“难”有拣难事做的意思。打个比方,路上相遇,点点头,问声好,比较容易。停下来,握握手,嘘寒问暖,难度较大。亲友结婚,发个贺电,寄个礼物去,就比较容易。亲自去参加婚礼,难度较大。如果身在外地,搭飞机去参加婚礼,就更难了。不过,你尽礼的方式越难,越能表明对方在你心目中的重要性,双方的友谊会越深厚。
据《说苑》记载,古时候遇到亲友办喜事,在五十里以内要前往祝贺;如果是办丧事,即使百里以外也要赶回去吊唁和馈赠送葬物品。当时交通不发达,从百里之外赶回去,是很困难的。而礼仪的要诀就是不能避难就易。
“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就是说,自己得到了好东西,应该分润一些给亲友。这一条适于当时,现代基本不能适用。不过,如果自己条件好,适当接济亲友中的贫弱者,还是应该的。在这方面,犹太人的“慈善法则”值得借鉴:先救助自己。自己足以自立时,再救助亲友。尚有余力,当救助本乡。尚有余力,当救助本国。在慈善方面,光有好心没有用,拿出行动才有价值。这首先需要自己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