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做人的底层逻辑 > 第三章 做人要学会无为(第2页)

第三章 做人要学会无为(第2页)

人生尘世,很难免除私心杂念的干扰和官权利禄的诱惑。激烈的竞争、金钱的崇拜、生活的变幻、信息的更新、欲望的膨胀等等,都让现代人无所适从。一些聪明人争先恐后,千方百计,无所不用其极。结果贪多嚼不烂,事业不成,心如沸水,苦恼无限,人生愁多。若心无旁骛,心如止水,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专注一事,就少了许多社会环境、关系的无谓干扰,更多了一份内心的宁静、充实与自由。

逍遥自在

逍遥的境界令人神驰神往。

逍遥之境是什么样?庄子是这样描写的:逍遥之境,至广至大,超越无限,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逍遥之境内外兼忘,物我合一,不知有生,不知有死,超凡脱俗,游心于无穷。逍遥之境悠闲而自得,恬然而自适,泰山不为大,芥子不为小;四时不为久,瞬时不为暂;喜怒由己,进退自如。

逍遥的境界是精神大解脱、大自由的境界,这样的境界抛弃了神灵的虚构,万物造化,自生自灭。这样的境界,摆脱了人为的造作和虚饰,自然纯真,素朴天成。这样的境界,没有了繁文缛节,率性正直,至情至性。这样的境界,没有了功名利禄、勾心斗角,超然物外,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这样的境界超越了是非、善恶、彼此、生死的区别对待,得自然之道,游于无穷。逍遥境界是立于天地之间的博大和超越,“上游苍穹,下揽万物”,“怒而飞,不知几千里”,这种境界特别表现出对个体、部分、有限的超越,对无限、无待的向往。

逍遥境界还有悠闲自得的一面。物物皆有其性,能任性自得,能顺其本然,发挥自我的本性,就是逍遥,所以“任性即逍遥”、“自在即逍遥”。它是一种超越功名利禄的纯粹的审美体验。把自然百态、人间万象等一切都视之为审美对象,视为人生的舞台,从而得以获取一种自由感、超越感。

不要让自己陷入无聊的琐碎的事务纠纷当中。只有心灵世界的丰富才能感知外在世界的丰富。狭隘“无明”与偏执者是走不出自身世界的洞穴。只有好奇的眼睛才能感知世界的新奇,不愿深入探究的人眼里永远是单调的色彩。襟怀坦荡者能逍遥天地之间,蝇营狗苟者永远是一惊一乍、提心吊胆。

入逍遥境界,作逍遥之游,一是需要超越世俗的桎梏,超脱“尘垢”的羁绊。只有精神的博大才能超越个体的小我,才能超越形骸、名利的束缚,从狭隘的小知小我中提升出来,不为美言而动心,不为美貌而迷惑,喜怒哀乐不入于胸中。

二是超越精神的负累,破除私我和现实对精神的束缚,达到无己、无功、无名、无欲无求,清静自然。无心无情,超脱生死,虚静安然,怡然自得,外在的任何变化都不伤于心,不累于怀。成为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同生的大心胸。

三是超越精神的局限。超越相对、有限的分别和执著,齐万物、和是非、超善恶、忘生死,入无限之门,得自由之境。

四是与造化为友。自然是造化的象征,也是道的精髓。天地造化万物,无声无息,又无处不在、无所不备,造化钟神秀,这造化的神妙就是道。悟道之人不再计较于一时名利的得失,不再纠缠于一时一地的是非,不再限于一草一木之情,不再陷于个体生死之境。得道之人,心胸广大,体察自然造化的神妙,与造物者一同游;胸含万物,心与自然造化融为一体。

激活死脑筋:

逍遥的境界是精神大解脱、大自由的境界,这样的境界抛弃了神灵的虚构,万物造化,自生自灭。这样的境界,摆脱了人为的造作和虚饰,自然纯真,素朴天成。这样的境界,没有了繁文缛节,率性正直,至情至性。这样的境界,没有了功名利禄、勾心斗角,超然物外,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

无为方可有为

做人,当学学老子的“无为”。说起“无为”,人们自然想到老子和庄子,自然想到那种隐匿山林与世无争的思想。有人认为老庄的思想太消极,其实这是对老子的一种误解。老子比一般人看得更远、更深。也有人认为老子的“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无私欤,故能成其私”与“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之类的精辟之论是一种阴谋家的学问。其实阴谋不阴谋就看谁来用、为谁而用,以及怎样用了。以阴谋境界看无为之论,最多搞几手阴谋还搞不太像,阴谋家是没有无为而治的这种气魄、这种静适、这种虚怀若谷与这种海阔天空的。还有人认为老庄提倡无为,属隐世哲学,这与儒家主进取,倡导入世哲学相左,其实不然,两者异曲同工相辅相成,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一种处世哲学,即“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进而求取功名兼济天下,退则隐逸山林修身养性。

“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碌碌无为”,什么事也不做,只是不做那些愚蠢的、无效的、无益的、无意义的,乃至无趣无聊,而且有害有伤有损有愧的事。回首平生,一个人可能经历了许多事情,聊以自慰的是自己做出了一点成绩,干出了一点有意义的事,可让自己唏嘘不已的更多,那就是自己也干了很多的蠢事糊涂事以及一些无意义的事。比如说不搞无谓的争执,还有庸人自扰的患得患失、大话连篇的自吹自擂、咋咋呼呼的装腔作势;还有小圈子里的唧唧喳喳、长篇累牍的空话虚话;还有不信任人的包办代替(其实是包而不办,代而不替),以及许多许多的根本实现不了的一厢情愿及为这种一厢情愿而付出的巨大精力和活动。无为,就是不干这样的事。无为,诚如王蒙所言,就是力戒虚妄,力戒急躁,力戒脱离客观实际,搞形式主义。这样就可把有限的精力时间节省下来,才可能做一点事,这也就是有为。无为体现了一种效率原则。

无为是一种超然的智慧,它又体现为一种快乐原则。因为只有无为才能摆脱世俗名利的缠绕和羁绊,才会不为名利所累,金钱所惑,才不会自寻烦恼。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人们不应该去追求功名。无论是为官从政,还是经商下海,人人都想功成名就,这是正当的追求,无可厚非。说无为,是“而治”的无为,在名利问题上,要拿得起,放得下,一边享受着名利,一边又不为名利所困扰,所羁绊。庄子曾坚辞楚王千金重礼,卿相高爵不受;因为他深明“飞鸟尽,良弓藏;狡免死,走狗烹”之理,不想去充当君王祭祀天地的牺牲的那头牛,宁愿在田野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无为的要义在于有所不为而不是无所不为,这样,才能使自己脱离低级趣味,不纠缠于鸡毛蒜皮之事,不醉心于蝇营狗苟之当。一个事无巨细都上心都操劳的人不会有成绩,一个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的人不会有作为,一个热衷于关系学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建树,一个拼命做表面文章的人不会有深度,一个孜孜求成的人反而成功不了。

激活死脑筋:

一定要放弃许多诱惑,不仅是声色犬马消费享乐的诱惑,而且是小打小闹急功近利窍门捷径事半功倍的做事的诱惑,才能有所为。有意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正好说明强求而不得。

坚守“无为”

清河人胡常和汝南人翟方进在一起研究经书。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誉不如翟方进好,在心里总是嫉妒翟方进的才能,和别人议论时,总是不说翟方进的好话。翟方进听说了这事,就想出了一个应付的办法。

胡常时常召集门生,讲解经书。一到这个时候,翟方进就派自己的门生到他那里去请教疑难问题,并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做笔记。一来二去,时间长了,胡常明白了,这是翟方进在有意地推崇自己,为此,心中十分不安。后来,在官僚中间,他再也不去贬低而是赞扬翟方进了。

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阳明率兵征讨,一举擒获朱宸濠,建了大功。当时受到正德皇帝宠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阳明的功绩,以为他夺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散布流言说:“最初王阳明和朱宸濠是同党。后来听说朝廷派兵征讨,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我解脱。”想嫁祸并抓住王阳明,作为自己的功劳。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和张永商议道:“如果退让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劳让出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坚持下去,不做妥协,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墙,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为此,他将朱宸濠交给张永,使之重新报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总督军们的功劳。这样,江彬等人便没有话说了。

王阳明称病休养到净慈寺。张永回到朝廷,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让功避祸的高尚事迹。皇帝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免除了对王阳明处罚。王阳明以退让之术,避免了飞来的横祸。

如果说翟方进以退让之术,转化了一个敌人,那么王阳明则依此保护了自身。

以退让求得生存和发展,这里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我们知道老子曾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只有不做,才能无所不做,唯有不为,才能无所不为。

为了论证这个道理,老子进行了哲学的思辨:许多辐条集中到车毂,有了毂中间的空洞,才有车的作用;揉捏陶泥作器皿,有了器皿中间的空虚,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造房屋,有了门窗中间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所给人的便利,完全靠着“无”起作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