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做人的底层逻辑 > 第三章 做人要学会无为(第3页)

第三章 做人要学会无为(第3页)

就是说,无比有更加重要。不仅客观世界的情况如此,人的行为也如此。人的“无为”比“有为”更有用,更能给人带来益处。一味地争强好胜,刀兵相见,横征暴敛,“有为”过盛,最终只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当然,老子贬“有为”扬“无为”的做法,并非完全正确。就社会生活而言,积极奋斗、努力争取、勇敢拼搏、坚持不懈的行为,其价值和意义,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就此而言,老子的思想不尽合理。但应该看到,人生的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当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人们不仅需要慷慨陈辞,而且需要沉默不语;既需要穷追猛打,也需要退步自守,既应该争,也应该让,如此等等,一句话,有为是必要的,无为也是必要的。就此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应该什么时候有为,什么时候无为呢?无为和有为的选择取决于主客我敌双方的力量对比。当主体力量明显占优势,居高临下,以一当十,采取行为以后,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时,应该有为。而当主体处在劣势的位置上,稍一动作,就可能被对方“吃掉”,或者陷于更加被动的境地,那么,便应该以退为进,坚守“无为”方是。无为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人生手段,待时机成熟,成功条件已到,便可由无为转为有为,由守转为攻,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屈伸之术。

激活死脑筋:

为此,我们提醒那些在生活中经常为某些事情而想不开的人们,在人生大道的某一个点上:

只有有为,方能无所不为;

只有退几步,方能大踏步前进!

知足常乐

幸福和快乐并不仅仅是物质方面得到了满足。天地之大,无奇不有。人要追求的而且应该追求的东西多着呢!一个人尽管物质上得到了极大满足,若精神上却空虚得要命,总是觉得欠缺了些什么,终日不得欢颜一笑。

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由人的内在欲望而引起的。人生在世都希望多充满喜乐之事,少一些哀怒之情。可是在滚滚红尘之中有多少人是真正快乐和幸福的。

幸福、快乐是物质的满足、金钱的占有吗?若是这样,为什么不见那些有了名车,有了别墅,有了金钱的人却看不见她的笑脸?而有些人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过去北平那些铆着劲儿而多闲话车夫,他们一路开着玩笑,不时让同伴翻个筋斗,好叫他们笑个痛快。还有那些气喘喘汗流浃背抬你上山的轿夫和挽航船逆急流而上行的拉纤夫,尽管他们所能获得维持每天生活的微薄报酬,能够吃一顿菲薄而安逸的苦饭,吃了下肚不致担什么心事,便是大大运气和满足。真所谓“人生但须果腹耳,此外尽属奢靡。”后者的快乐就在于他们懂得知足。

古人云“人心不足蛇吞象”,私欲的沟壑是填不满的。如果我们每天都去注意自己的欲望是否得到满足,那么,人们将时刻处在痛苦的煎熬之中。因为旧的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又来了,而且欲望一次比一次大、一次比一次难以满足。所谓欲壑难填,就是这个道理。这样一来人生那里有什么快乐幸福可言?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这句用来鼓励士气还可以,若用来膨胀个人的私欲,则是大大的不妙。我们设想一下,如每一个士兵成为元帅或者将军,那么,就只有当官的而没有士兵了,换句话说,都是当官的就等于没有当官的,结果士兵还是士兵。其实,天地之大,无奇不有,想要得到的东西多着呢,但是,古今中外,现人现事,得到的又有多少呢?不明此理,烦恼就会随之而来。

一个人如果有了不满情绪,自然而然要宣泄出来。这样,无论在他做事说话交友时都会体现出来,自己不以为然,但别人觉察得出。与其说满腹牢骚过日子,倒不如将一切淡化,让该来的都来,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不要计较,知足人生,享乐无穷。所谓“三年乞丐不为官”正是一种知足常乐的体现。当然,这并不是鼓励人人都去为乞儿,只是借以说明,众生烦恼的因素。

有人说幸福是脆弱的,因为诸神对此感到嫉妒,于是幸福成了生活中最不可捉摸的问题,然而,幸福又是人们毕其一生所追求的东西。事实上,不是所谓神明的嫉妒,而是自己的一己私欲在作崇,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自己将自己的神明遮住了,自己将自己的幸福断送了,终日在苦海之中浸泡着,全然不知人生幸福尽在知足二字上。

想要做到“知足常乐”并非易事。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不想生活、工作条件好些,精神安逸些?事实上,现实社会中,没有一定的物质生活作保障,你再“君子”也“君子”不起来,我们说“知足”,只是强调不要过分,顺其自然。但是,想归想,未必都能满足。当各种理想、愿望、甚至连小小的打算都未能实现的时候,你就需要学会承认和接受现实,并且不消极、不失望,自己寻找心理平衡。

有位哲人曾说,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是任何付出都会有回报的。的确如此,有时生活存在明显的不公平,不光你自己觉得不公,连周围的人也为你鸣不平。比如评职称,凭你的贡献和才能,明显比别人大,大家都这样认为你肯定当评,但由于领导的好恶或者其他原因,结果是比你才能差的贡献小的被评上了,你心理当然不服气,然而去找有关部门论理又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无需耿耿于怀、忧心忡忡,更不能失去理智叫人看低了自己的气度。这时不妨想开点,来个阿Q精神。拿过去与现在比,与比自己差一点的对比,通过比较,你会发现,你说你命运苦,还有更苦的人在。这样你就会得到一种满足。假如你总觉得你的收获不如付出的多,那你就应该和比你付出更多的人比较,当你发现,原来人家也一样付出的多、得到的少时,你或许会领悟人生的奥妙,到时候,你会珍视你的所有,您会觉得快乐就在淡泊清静之中。

其实,幸福和快乐并不仅仅是物质方面得到了满足。天地之大,无奇不有。人要追求的而且应该追求的东西多着呢!除了物质的、权势的东西,还有更能让人心动的乐趣所在,只是人们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而已。

我们都听说过“江郎才尽”的故事。江奄在未成名之前,由于志行高洁,一心砥砺自己的德行,所以写出的诗文,调高曲精,文采冠绝一时,这时他完全被诗的圣洁所吸引,无暇顾及物质方面的满足,一旦成名之后,置身官场,终日花天酒地,酒肉穿肠,美女入怀,这就激起了他对物欲的新要求。由于自己没随时检查自己的思想,在物质的诱惑下,越陷越深,越滑越深。这时,他的心灵完全为物欲所占领,自己的精神殿堂一片空白,“江郎才尽”也是在乎情理之中。

激活死脑筋:

物质和精神总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物质上极大满足,填充不了精神上的极度空虚。知足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只有这样方能常乐。

提倡中庸之道

提倡“中庸之道”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因为这一思想曾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处世圆滑,态度暧昧,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而遭受人们的大加鞑伐和批判。其实,从“中庸”思想的本意看,它并不是“奸猾”,置仁义于不顾,为保全自己而明哲保身,而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和智慧。

何谓中庸呢?孔子认为“中庸”即为“中和”。孔子说:“中”是有喜怒哀乐之情而未表现出来;“和”是感情表达时合乎节度。“中”,是天下事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遵循的通则。如果人们能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间的一切就会各得其所,万物也就顺其自然而生了。

凡事,取乎中,是应付时代和任何事情的良方。中是不偏不倚,不左倾也不右斜的。非中则不能正,非正则不能稳,非稳则不能久。人生处世的要点,就在于“执中致和”。传说,远古时期的舜帝就是一个善于遵循“中庸之道”的智者,他不仅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同时又能加以审视,扬其善,隐其恶,取其中,而施行于民,从而使天下化而治之。治理朝政者若能采用“中庸之道”,就可以处于无为而治的自由境地,避免过于专制,过于偏激,过于依恃,表面看似愚拙,内心里却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明亮。

孔子对“中庸”的评价甚高,他认为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德行,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超过它,若能把握中庸的道理,就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但是,一般人又很少能做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这就是说:聪明的人过于聪明,认为它不值得去实行,而愚蠢的人又理解不了。君子和小人在这方面表现就截然不同。君子的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之道,而小人的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之道。君子所以能合乎中庸之道,是因为君子能时时居于中,不过亦无不及;而小人所以违背中庸之道,是因为小人对什么都太计较或肆无忌惮,不知也不遵循中庸的道理。孔子深知“中庸之道”不是谁都能明白的,也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只有那些有修养的君子才能够坚守。

激活死脑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导向容易使人们急功近利,追求表面的外在的东西。而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又容易使人们往往简单地理解矛盾的两个方面。对满足、成功、富贵、权力等,总是期望达到顶峰,人人在我脚下才好,而对空虚、失败、贫穷、低下等,则惟恐降临自己身上。这样,他们处高位不觉得满足,处低位反而一蹶不振。这两个极端都不会使人安宁和快乐,并且,对位高者而言,他们难以守成,很快会转入低下;而对位低者而言,他们欲速不达。结果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一切都处在不安与失意之中。他们所缺乏的正是先哲提出的并加以践行的“中庸”智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