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许多时候是要我们取舍的,“舍”,有时表面上看来令你有损失,但实际上善于“取舍”,往往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所以,我们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钻牛角尖,要冷静分析,要巧于取舍,才是最好的办法,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们个人的生命在茫茫宇宙长河中不过为一瞬,宛若是花和朝露一般;尽其一生的努力也不过使人类的演变历史向前推动蚁步,由此可知过分看重个人的成败得失毫无意义。
在宇宙中渺小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呢?这便是一种竞争心理使然。我们与天地万物大自然竞争,与社会环境竞争,与周围的人们竞争,与自己竞争……,我们在竞争中谋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老少男女无不如是。
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一个基础:吃穿住行这些基本的自然需求的满足。怎么满足呢?最有效而积极的做法莫过于:找一份喜欢的工作,努力去做!定下了这样的目标和抱负,工作不会不出成绩,人生的意义也由此实现。至于其中的成败得失,一概不管。否则,斤斤计较于成败或得失者,会反而因此弄巧成拙,影响自己工作的表现。
置“得失”于不顾,工作才会轻松而得心应手。不担心“失”,工作便顺利;不看重“得”,可防止停滞不前。所以,孔子有句诫语:“戒之在得”。“得”是“失”的开始,“失”是“得”的开始,“失”是“得”的结局。唯有将其弃如草芥,不存“得”“失”之想而努力工作的人,才会乐在其中。
我国古代一则“塞翁失马”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得失相倚。
相传在边塞住着一位靠养马为生的老翁,一天,他发觉自己养的马中走失了一匹,老翁认为马跑到了邻国,难再寻回,也就不以为意。邻居却替老翁感到难受,跑来安慰他,老翁乐观地说:“没有关系,说不定这匹马能给我带来好处呢!”
半年后,奇迹降临了。走失的马不仅从邻国跑回来,还将那边的一大群骏马也引来了。邻居都跑来向老翁道喜,老翁却淡淡地说:“这件事未必是喜,说不定日后会带给我灾祸。”
一天,老翁的儿子在训练新来的骏马的时候,不小心将腿摔断了。邻居又来安慰他,老翁毫不在意:“这次意外,未必不会带来益处!”
又过了一些日子,邻国侵略边塞,战事时有发生,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参战,有不少战死沙场。老翁的儿子则因为摔断了腿而未被入伍,保住了性命。
哲人庄子讲过一个支离疏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在乱世之中生活的奥妙。作为一个寓言,这个故事也说明了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
南方楚国有一个人叫支离疏,他的形体是造物主的一个杰作或者说是造物主在心情愉快时开的玩笑,脖子像丝瓜,脑袋形似葫芦,头垂到肚子上而双肩高耸超过头顶,颈后的发髻蓬蓬松松似雀巢,背驼得两肋几乎同大腿并列,好一个支支离离、疏疏散散的“美人”坯子!
支离疏却暗自庆幸,感谢上苍独钟于他,平日里乐天知命,舒心顺意,日高尚卧,无拘无束,替人缝衣洗服,簸米筛糠,足以糊口度日,当君王准备打仗,在国内强行征兵时,青壮汉子如惊弓之鸟,四散逃入山中。而支离疏呢,偏偏耸肩晃脑去看热闹,他这副尊容谁要呢,所以他才那样大胆放肆。
当楚王大兴土木,准备建造王宫而摊派差役时,庶民百姓不堪骚扰,而支离疏却形体不全而免去了劳役。每逢寒冬腊月官府开仓赈贫时,支离疏却欣然前去领到三盅小米和十捆粗柴,仍然不愁吃不愁穿。
一个在形体上支支离离、疏疏散散的人,尚用乐天知命,以自然的心性,安享天年。那么把这支支离离疏疏散散从而遗形忘智、大智若愚的精髓运用到立身处世的方法中去,难道还不可逢凶化吉、远害全身吗?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这是世之常理。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因此,大可不必盛喜衰悲,得喜失悲。盛衰、得失自有天空。
朋友,在大得大失、大盛大衰面前,若保持着一份淡然的心境,无喜无悲,那可谓是大智大慧者了。尤其是要做到败不馁,因为吸取学问的最佳时机就在于跌倒之际。时势造英雄,逆境出人才。朋友,今天你遇上困难了吗?若有,把泪擦干,与困难握手,你将取得非同小可的成就。
激活死脑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宁静致远的心态下,努力,努力,再努力。——这便是走向成功的要诀!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走出悲喜的心境,走出人生的低谷,走向鲜花和掌声!
记住:上帝若把所有的门都关上了,一定还会留下一扇敞开的窗户!
恶小不为,善小不弃
《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刘备写给刘禅的遗诏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告诫刘禅,不要认为坏事小就去做,好事小就不做。
春秋时,有一次中山君宴请都城中的士大夫,司马子其也在座,中山君分羊肉羹没有分给他。他一怒之下跑到楚国,劝说楚王讨伐中山国。中山君被迫逃亡。
逃亡途中,有两个人拿着刀尾随着他。中山君回过头来对两个人说:“你们要干什么?”这两个人说:“我家有老父,有一次饿得要死,您拿出壶中的食物给他吃。在我父亲将要死的时候,他曾说:‘如果中山有战争,你们一定要以死相报。’因此,我们追赶到这里,愿为您而死。”中山君听后仰天叹息说:“施恩不在多少,在于他正当困危之时;结怨不在深浅,在于是否伤了人心。我因为一杯肉羹而使国家灭亡,以一壶饭得到两位义士。”
这个故事教导人不可忽视小事。
赵国平原君的一个爱妾,因为耻笑了一个相貌丑陋的人而招来杀身之祸。
平原君有个门客样子很丑,在一次宴会上,被平原君的一位爱妾当众耻笑。事后,那个被耻笑的“丑人”忿忿地来见平原君,说:“在下虽然形貌有亏,但也是父母所养,阁下后宫的美人不应该如此耻笑我。我听说阁下礼贤下士,如果真是如此,就应杀了耻笑我的女人向我道歉,否则,就无人再来投奔阁下了。”平原君以为此人疯了,就三言两语把他打发走了。不料过了些时候,不仅没人来投奔,连原有的门客也走散了不少。平原君大为吃惊,一打听,是门客们都认为平原君为了一个美女,不惜得罪自己的门客,算不上“礼贤下士”的男子汉。平原君这才后悔莫及,为了扭转“人才外流”的危局,只好亲自杀了那个美女,登门向“丑人”道歉。
激活死脑筋:
一笑就真的掉了脑袋,可见在我们对事物进行取舍的时候确实不能因为小而忽视它啊。
利字背后一把刀
利,是人们生活中与之打交道最多的。
我们几乎每天都需要做出选择,什么样的利,可以接受;什么样的利,不可以接受。趋利避害,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十分值得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