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做人做事讲原则讲逻辑 > 第五章 做人要学会取舍(第2页)

第五章 做人要学会取舍(第2页)

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相互赠送礼品,可以使彼此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这是感情的投资,友谊的纽带。

然而,我们更要防范他人运用“利诱”这种方法,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春秋时代,列子穷困潦倒。郑相子阳的宾客荐举列子,子阳就派人送他数十车的谷子。列子再三拜谢而拒绝了。

使者走后,列子的妻子对他捶胸顿足地埋怨说:“听说有道的人的家室,生活都能安乐幸福,可现在我饿得面黄肌瘦,相国让人送给你粮食,你却不接受,这岂不是命中注定要穷困一辈子吗?”

列子却笑着对妻子解释说:“我之所以拒收相国的粮食,是以为相国并不是自己真正了解我,而是听信了别人的话才给我送谷子。以后,他也会因听信别人的话怪罪于我,这是我不接受的原因。况且接受别人的供养,不为别人排忧解难,是不义;可替相国这种无道的人去牺牲,那里算是义呢?”

在“利”与“义”之间,作出何种选择,是见利忘义,还是舍利求义,是经常用来衡量一个人品行高下的标准。相国子阳为了让列子效命于他,派人送了数十车的谷子,但列子清醒地看到了“无道的”相国子阳的本来面目,不为小得所动。后来,郑国人虽然杀了子阳,而列子却逃过了一劫,还不能不说他当初舍利求义的选择是明智的。

但像列子这样的智者毕竟是少数,许多人却往往被利所累。赵孝成王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秦国大将白起大举进攻韩国,并占领了野王,将韩国京城新郑和上党郡之间的交通拦腰切断。上党郡守冯亭,派使节到赵国拜见赵孝成王,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势必被秦国攫取,但是我们宁愿成为赵国的臣民。上党郡所属大小十七个城市,谨呈献在大王面前。”

孝成王向平阳君赵豹征求意见,赵豹说:“圣人有句话:“无缘无故,平空降临的好处,是一种灾难。”孝成王说:“上党军民都愿意归附我们,怎么能叫无缘无故,平空降临呢?”赵豹说:“秦国对邻国采取的是蚕食政策,一口一口的下肚。它把韩国拦腰砍断,使韩国领土南北隔绝,难道目的只在占领野王一个地方?很显然,他们的目标是上党,认为自然会掉进他们口袋里。韩国驻守上党的那些官员,之所以不向秦国投降,是想把灾难转嫁到我们赵国头上。秦国辛辛苦苦耕种,赵国却去快快活活收割,即令我们强大,也不能从弱小手中夺取。更何况我们弱小,怎能从强大手中夺取呢?我认为,千万不可以接受!”孝成王再问平原君赵胜的意见,赵胜却极力赞成接受。

利欲熏心的孝成王最终还是接受了上党。不久,上党被秦军围攻,赵军统帅赵括突围中箭身亡,四十万饥饿疲惫的官兵,向秦军投降。残忍的秦军竟将其全部坑杀。这次战役,秦国获得空前胜利,前后共杀四十五万人,赵军主力丧失殆尽,全国震惊。

上党不但是个烫手的山芋,简直是个点燃引信的炸弹,抛出去都来不及,赵国却紧搂入怀,以为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赵豹的分析,入木三分。而赵孝成王、赵胜却如同白痴,他们的眼睛只看到蝉,没看到黄雀;只看到土地,没看到秦国大军。正是这种唯利是图的近视眼,才引发了这出骇人听闻的惨剧,令数十万生灵涂炭。

激活死脑筋: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由衷赞叹古代造字者的智慧——在“利”字后面安一把“刀”。

这分明在告诫人们:在得到“利”时,千万要掂量一下它背后那把锋利的“刀”,是不是正架在你的脖子上?

宓子知取舍

宓子,即宓子贱,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曾出仕为单父宰,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县长。

当宓子做单父宰的时候,正赶上齐国的军队要攻打鲁国,中途要经过宓子所管辖的地方即单父。此时正值麦收时节,眼看金黄的麦子就要到收割的时候,老百姓正盼望着今年的好收成,谁想齐国竟然打过来了,百姓们纷纷收拾行装,准备逃命。可又不舍得这诱人的麦子。于是,就有人请示宓子说:“大人,地里的麦子已经成熟了,您就让我们老百姓随便收割吧。这样既可以增加国家的粮食收入,又不至于让他们成为我们的敌人齐国的粮食。”宓子没有同意。接着又有人请求,说:“大人,齐国军队马上就打过来了,我们如果逃走总得带上些粮食吧,不能把这已经熟了的麦子白白送给齐国人啊。您就让我们随便收割吧!”宓子还是没有同意。第三次,更多的人来请求宓子,有的人甚至给宓子磕头作揖,请求他让百姓随便收割麦子,可宓子依旧不肯同意。百姓们都不解,都暗自骂他是糊涂官。

不久,齐国的军队真的打到了单父这个地方,齐国军队毫不客气的将田里的麦子收割走了,这既解决了他们的粮食问题,又节省了运粮的费用和军队的开支,齐国士兵乐得合不拢嘴。鲁国公子季孙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大骂宓子是个糊涂蛋。当他听说百姓请求他三次,准许百姓随便收割,宓子都不同意时,季孙更加生气了,他甚至怀疑是否宓子串通齐国,白白送给人家那么多粮食。于是,他命人去单父向宓子问罪。使臣通告了季孙对他的不满和责备,说季孙很是生气,问宓子:“你白白把已熟的麦子送给齐国军队,却不肯让百姓随便收割,你到底安的什么心?”宓子听完皱皱眉头说:“那些麦子今年没有收割,明年还可以重新栽种。可如果让一些平时不劳作的人得到了不属于他的粮食,这就会在民间产生希望让敌军来进攻的想法。以单父这里一年的收成,收割与否对鲁国的粮食总量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可如果让百姓产生了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由此造成的后果会延续数百年的时间啊。”使臣听完觉得有理,也就不敢擅自做主治宓子的罪,于是回来禀报季孙,季孙听后,很是惭愧,他说:“如果有地缝我一定钻进去,我没脸见宓子啊!”

为了屈指可数的一点物质利益,竟然不顾人们的道德要求,从而导致人们道德水平的下降,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啊。宓子舍去小的物质利益,保全人们的道德水准,具有独到的眼光。而季孙虽然看到了眼前的利害得失,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问题,因此当宓子向他说明自己的想法后,他才会无地自容。

激活死脑筋:

由于我们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能达到最优,有的时候,舍弃一些不重要的细枝末节的小事,着力解决要紧的,关系长远的大事,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味的在繁琐的小事中纠缠不清,反而不利于自己对问题的判断和解决。

千金买“义”

在春秋战国时代,晋国有一个名叫赵盾的富人。年轻的时候,他很喜欢打猎。有一天,打完猎之后,他就在郊外歇息,看着农夫们在田野间辛勤地劳作。在他不远处的一棵树下,一个年轻人有气无力地靠在那里,看上去是极其饥饿。于是,赵盾把这个年轻人带回家,给他一顿饭,但这个饥饿的年轻人只吃了一半,另一半准备带回家孝敬父母。赵盾很欣赏年轻人的孝心,为其孝心所感动,又给他一些肉,一并让年轻人带回家去给父母吃。这个年轻的穷人叫什么呢?他叫示睬明。

后来,赵盾做了晋国的丞相,但他并不受晋灵公的赏识。因为灵公不理朝政,整日寻欢作乐,赵盾多次因此劝谏他,而灵公不仅不听从忠臣的劝告,反而对赵盾怀恨在心,视赵盾为眼中钉。一天,晋灵公安排了一个宴会,邀请赵盾参加,并暗地里布下杀手,准备神不知鬼不觉地拔掉这颗眼中钉。宴会举行时,机智的赵盾发觉出了异样,便假装上厕所想乘机逃走。而狠毒的灵公放出了几条大恶狗,来追杀赵盾。这时,灵公的一位家厨挺身而出,使赵盾躲过了恶狗的追杀。当脱离了生命危险的赵盾感谢家厨的救命之恩时,才知道面前的人便是那个当年差点饿死在郊外树下的年轻人示睬明。这真是现实社会中“老鼠救狮子”的生动故事。

古代的中国人,流行一种养士的风气。家庭情况比较好的人,都喜欢接济一些比较穷的朋友。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广泛流传着“四公子”的故事,传说在他们的家里,一共有三万多的食客。这些豪门少爷,凭着丰厚的家产,对于那些贫穷落魄的人,抱着一种来者不拒的态度。他们的本意并不一定是善良的,只是为了用钱财去建立一个热情好客的美誉。

四公子中有一个叫孟尝君的。一天,他叫门下的一位食客冯谖去一个叫“薛地”的地方收取当地的租金,临走时,冯谖问主公是否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里缺什么就随便买什么吧!”

冯谖到了薛地,杀牛屠猪把所有的欠债租户大肆宴饮一番,然后向富豪收取租金,遇到有困难的人便允许拖延,对那些交不出租金的人,便烧毁欠单。于是,所有薛地人,都十分感激孟尝君。

但是,孟尝君得知这事后,恼羞成怒。而冯谖却说:“主公,你不是叫我随便买些东西回来吗?”“我是希望你收租后买点实用的东西,并不是叫你如此大方,把所有的欠单烧毁。”孟尝君生气地说。冯谖又解释道:“主公的家里什么都有,就只缺一个‘义’字。我所买的,就是这个‘义’。你知道,所烧的欠单都是那些无力交租的贫农。”

一年后,孟尝君的地位开始动摇,被迫来到薛地避难,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接待,这时,孟尝君才理解到冯谖的买“义”之举。“冯谖买义”的成语便是这么来的。

激活死脑筋:

以上的故事中,落难的主人公因为一时种下的恩惠,而在危急中就能化险为夷。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成功者那个不是几上几落的呢?顺风时,千万不要把帆驶满,应该和别人分享,这样,才能给自己建立一个美好的关系,从而为自己铺平一条撒满鲜花的成功之路。

做粮仓中的老鼠

“良禽择木而栖,贤士择主而事”,这是中国古代谋士人格力量的表现,也是其处世技巧之一。择主而事,就是要选择那些他们心目中的“明主”,去辅助他,为他出谋划策,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