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的钱均夫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长大后就读于杭州求是学院(浙江大学前身),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当时,杭州富商章氏,很欣赏钱均夫的才干,将自己多才多艺的爱女章兰娟许配给钱均夫,并资助他东渡日本求学。
在清末民初那个动乱的时代,钱均夫壮志难酬,只好将自己的精力转向“国学”研究,整日泡在书房里,一呆就是一整天。当钱均夫专心致志在研究学问时,四五岁的钱学森悄悄地溜进父亲的书房,一边注视父亲勤学的背影,一边用羡慕的眼神,看着父亲那一摞摞厚厚的线装书。
钱均夫也注意到儿子对书籍的兴趣,有时将小学森抱起来,亲切地说:“这些书都是你的,长大了要好好读书,不光读这些我们先人留下的书,还要读外国的书,不光学习国学,还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才能把中国建设得富强起来。”
这一番话,对于只有四五岁的儿子来说,自然是朦朦胧胧的。但这的确是做父亲当年的心愿,他迫切希望儿子长大了,成为能够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中华的栋梁之材。
钱学森刚满五岁就能读懂《水浒》,而且对《水浒》中梁山泊的人物特别感兴趣。什么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都是他心目中的英雄。有一天,他突然对父亲说:“《水浒》里的一百零八个英雄,原来是天上的一百零八颗星星下凡到人间的。人间的大人物,做大事情的,是不是都是天上的星星呀?”父亲被儿子提出的问题惊愕了,他一时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提问。停了一下,钱均夫笑着对儿子说:“《水浒》是人们编写的故事,其实,所有的英雄和大人物,像岳飞、诸葛亮呀,还有现在的孙中山呀,都不是天上的星星。他们原本都是普通的人,只是他们从小都爱学习,都有远大的志向,而且又有决心和毅力,不惧怕困难,所以就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钱学森眨着大眼睛认真地说:“英雄如果不是天上的星星变的,那我也可以做英雄了。”
父亲高兴地说:“你也可以做英雄。但是,必须好好读书,努力学习知识,贡献社会。”
在以后的日子里,钱均夫多次向儿子讲“学习知识,贡献社会”的道理,这八个字深深地印在钱学森幼小的心灵里。
钱学森的志向与成就就是在这里奠基的。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你会影响孩子许多方面。如果你喜欢音乐的话,你的孩子也可能会喜欢音乐。如果你厌恶政治人物,你的孩子可能对一般的选举或是学校班长的竞选都没有兴趣。如果你喜欢读书,他自然会对书本的世界充满好奇。如果你的学习生活是充实的,会让你更容易去尊重并调整你孩子的自我认识与独立性。父亲的行为是一个好的示范,你可以为你的小孩塑造一个好的学习模式,并让他们以最自然最简单的方式模仿你的学习模式。
要知道你今日对学习的态度与作风就是日后你的孩子的榜样。换句话说,你的行为预示着孩子未来对学习的态度。
请记住:小孩们最佳的学习途径即是藉由观察来模仿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就是他的主要榜样。即使是在孩子较大时,你仍是他们的榜样。
你可以像钱均夫一样用语言告诉孩子:你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当然,你也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他。
好爸爸绝招:
每天养成阅读与学习的习惯。
有意识地让孩子进入你的书房。
当孩子显露出兴趣时,要引导他与你交流。
肯定孩子的梦想。
记住,你的学习态度影响他的一生。
5让孩子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有个坚强的父亲,叫桥本龙伍。自1922年关东大地震后,他就一直卧病在床。
卧病期间,龙伍最大的爱好便是读书,实际上也只能是读书。读书从此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读书不仅使他接触到大量的知识,最重要的是使他重新树立起了对生活的信心。即使在剧烈的病痛中,只要有机会阅读,他都能够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
龙伍决心把自己的良好习惯传给儿子。从小,龙伍就给儿子买回大量的儿童书籍,但他很少有空亲自教儿子读书,他给予儿子充分的阅读自由。同时,龙伍在家里创设了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每天吃了晚餐后的时间,常常是全家人开始阅读的时间。虽然内容不同,习惯却是一致的:阅读完毕后,在空闲时间,父子俩便坐在一起聊当天所读的内容,龙太郎这时总是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
只要学好学校里的课程,龙伍总是鼓励孩子尽量多涉猎一些课外书籍,这对学校学习不是一种妨碍,而是一种促进与补充。
就这样,读书也成了龙太郎的爱好之一。有一位“麻立会”的成员在谈到龙太郎时说:“他在麻布中学时代的学习成绩只能算中等,但却是出了名的‘书呆子’。他拼命读书并不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是博览群书。”
从此,无论是政务繁忙,还是在家休闲,书籍都是他永远的伴侣。
至今,桥本对于读书的嗜好依然如初,无论多忙,他每月也要读上10本至15本,而且尤其喜欢可以让大脑得到休息的漫画类书籍。现在有时候睡觉前,他还要看些与眼前工作无关的杂书,从各方面吸取“营养”。他在一本书中看到的一句话“心闲可以养气,心闲可以养神”引起了他深深的共鸣。
桥本龙伍的两个观点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
首先,他认为,做父母的花大量时间强迫儿子听自己苦口婆心的讲解是不应该的,重要的是对儿子实现“要我读书”转变为“我要读书”的观念转变。“要我读书”是带有父母亲强迫性质的,而“我要读书”则是自主自为的一种求知欲,一种不带强迫的强烈愿望。实现这种转变,父母也不须鞭策督促儿子的学习了,这时父母亲只要对孩子的阅读起一些导向作用,不使小孩的阅读误入歧途就行了。
其次,龙伍还认为,有许多父母经常斥责孩子不好好读书,不安心学习,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而他们自己呢?则可能是一个文盲,或者成年后根本就书不沾身,甚至于讨厌求知,他们总是说自己忙,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为逃避读书准备的一个借口,严格要求孩子读书,而自己却很少读书,这不是可笑至极么!
从“要我读书”到“我要读书”,龙太郎的父亲很好地把握了一个秘诀:大胆交流读书感受,让这项枯燥的事项变得像说话一样愉悦、轻松。
传统的父亲不太愿意念书,这或许跟小时候的学习经验有关。许多人认为,学习的活动是念书、背书、考试,于是我们把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一种压力。学校毕业,压力就解除,从此跟学习说再见。很多父母要求孩子在学校获得好成绩和名次,所以对孩子的学习进度逼得很紧,孩子感受到极大的压力。今天,我们需要反省一下这种观念。学习不只是在学校中进行,目的也非只为了考试、成绩、升学,而是一个轻松的、充满趣味的过程。
父亲们,是改变观念的时候了!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不是痛苦的事;学习是生命中一项很基本的愉悦;学习可以在唱歌与跳舞中流动,而不必板起面孔在苦闷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