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现矛盾和分歧时,最有力的说服手段是用事实说话。晓之以理,以理服人,事实胜于雄辩,这些箴言无不表明事实和道理的重要性。没有理论为依据的说服是软弱的,而一味的争辩也难以赢得对方的信任。由此可见,沟通不只是唇枪舌剑的论战,有时一个道理或一个论证就会驳得对方哑口无言。
沟通之前要知己知彼
富兰克林曾经提醒我们:“当发怒和鲁莽开步前进的时候,悔恨也正踩着两者的足迹接踵而来。”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勃然大怒,只不过是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绝不会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或是走出困境。
某企业的一个市场调查科长,因为提供了错误的市场信息而造成了企业的重大损失。犯了这样严重的错误,毫无疑问,企业总经理可以不问理由地对他进行斥责,甚至撤职。但是,这位怒上心头的总经理,还是忍了忍,他想得先了解一下:到底是这位科长本身不称职而听信了错误信息呢,还是由于不可预料的原因导致的?
于是,这位经理压下了心中的怒火,只是心平气和地把科长叫来,叫他把为什么判断失误的原因写一个报告交上来。事情就这样拖了一段时间,几个月之后,这家公司因为这位市场调查科长提供的信息极为准确而饱赚了一笔。
总经理又叫人把那个科长请来,说:“你上次的报告我看了,你们的工作做得不太细致,有一定责任,但主要是不可预测的意外原因造成的,因此公司决定免除对你的处罚,你也就不要把它再放在心上,只要以后记取教训就行了。这一次,你做得不错,为公司提供了重要信息,我们仍然同样地表扬你。”说完之后,总经理随即从办公桌里拿出一个红包递给他,这个科长接过来时,不禁眼眶泛红。
俄国文豪屠格涅夫曾经说道:“开口之前,应该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
身为领导者千万不能随便发脾气,在批评下属之前,一定要把情况了解清楚:这个错误是不是他犯的,这个错误是由于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等等。
如果你一看到下属出了问题,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痛加批评和指责,假如他真错了,也许就默认了;但如果不是他的错,肯定会对你满肚子意见,虽然口头上不说,但心里一定怨恨:“你怎么连情况都不问清楚,就随便骂人呢?真差劲!”
因此,千万要切记,在开口批评人之前,一定要了解事实,在心里问一下自己:“我不会搞错吗?”否则,乱指责人,不仅落了个乱骂人的坏名声,事后还得向下属赔礼道歉。
然而,就算是你能放下架子,坦率地向下属说:“对不起,是我弄错了”,下属所受的伤害和内心对你的憎恶,却很难一下子就冰释。
如果你了解这个错误确实是下属犯的,也还要进一步调查和思考,这个下属该承担多大的责任?错误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是一时的疏忽,还是责任心不强,甚至是明知故犯?
因此,你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口,要牢记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见到问题时,先别忙着发怒和批评人,而是了解情况。这样一来,主动权就掌握在你的手里,你想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方式对他进行批评,完全由你决定。
凡事先调查清楚再作结论,说服也是如此,没有人会凭空去说服谁,也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与人争论、辩解,凡是有说服他人能力的一方,必定是做好了调查和了解的准备的。只有事先完了解对方,才能够知道选择什么样的说服方法。
温文尔雅,动之以情
我们在说服对方的时候,言辞应尽可能地温和委婉,勿使对方陷入难堪的境地,尤其注意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向人家说话。然而,当对方明显无礼,却强词夺理,以达到推卸责任的目的时,退让便意味着自己无端受损,此时就有必要据理力争。但切记要站在理上,不能像对方一样胡搅蛮缠。
一次,当一个旅游团风尘仆仆地赶到事先预定的旅馆时,却被告知套房的浴室没有热水供应。领队找来旅馆经理说:“对不起,这么晚还把您从家里请来。但大家满身是汗,不洗洗澡怎么行呢?何况我们预定时说好供应热水的呀!这事只有请您来解决了。”
经理说:“这事我也没有办法。锅炉工回家去了,他忘了放水,我已叫他们开了集体浴室,你们可以去洗。”
“我们的确可以到集体浴室去洗澡,不过,套房一人50元一晚是有单独浴室的,现在到集体浴室洗澡,那就等于降低到统铺水平,我们只能照统铺标准,按一人15元付费。”
“那可不行!”
“那就请你给我们的套房浴室供应热水。”
在领队的据理力争之下,自知理亏的经理只好叫来锅炉工,为他们供应了热水。
有时候,双方的矛盾处在僵化阶段,双方在心理上对对方已树起了一道严密、对立的屏障,直言劝解不仅不能达到解决矛盾的目的,反而容易激起当事人的逆反心理,使矛盾更加激化。这时,调解者最好结合当事人双方过去的友谊、情感和亲密的状况,以回忆往事的方法唤起他们对往日情谊的感怀,从而感化他们,使他们在惭愧、不安与反思中化解矛盾。
有两位同胞兄弟因遗产问题发生了纠纷,他们便把外地的大姐请回来作裁判,以求得财产的合理分配。大姐到达的当晚,亲自下厨为两位弟弟做饭。在饭桌上她见兄弟两个互不理睬,便叹了口气说:“哎,如今经济条件好了,办一桌饭也不费力了。想你们小时候连鸡蛋也吃不上呢!有次见别人家的孩子吃鸡蛋,你俩就吵着也要吃。我没法子,就煮了一个洋山芋骗你们说是洋鸡蛋。你俩高兴得直拍手,一个说,弟弟你先来一口;一个说,哥哥你先来一口……”说着说着,大姐眼圈红了。两位弟弟的心弦被触动了,都不好意思起来,接下来再进行遗产分配自然就容易了。
大姐是聪明的,她明白就事论事可能会使两人觉得不公平,于是便用回忆往事的方法,对其进行“润物无声”的感化,勾起了兄弟间的亲情,两人自然不会再在财产上斤斤计较了。
一个人除非是完全沦丧了道德感,否则他在作出损人利己的事情后,一定会饱受良心的谴责,虽满足了物欲,但精神上会痛苦不堪的。因此,批评者根据对方做错事之后的心理特征,细致地剖析其正在遭受的精神折磨,指出其所付出的道德上的代价,会使对方在产生剧烈的心灵震撼的同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深深的痛悔,直至主动承认和弥补自己所犯的错误。
某部九连,大白天丢了一件大衣。这可把战士们惹火了。有人建议来一次检查,查个水落石出。指导员和连长分析了情况,决定分两步走,一是查找大衣下落,二是进行一次人生观教育。对此,有些人不以为然,说:“想靠说空话来捉贼?开玩笑。”晚饭后,指导员召集全连上课,讲的是“什么是人生的幸福”。他说:“从心理学角度讲,幸福是心理上的某种满足和愉悦。革命战士把幸福看作是多数人共同利益的实现。个人主义思想膨胀的人,却把幸福看作是永无止境的个人私欲的满足。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们去偷、去抢,不择手段地捞钱财。”说到这儿,指导员话锋一转,给大家讲了一个小偷的心理特征:“有个小偷,偷了别人的东西后,被惧怕心理折磨得吃不香、睡不着,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被人发觉,连听到别人说个‘偷’字,也浑身打哆嗦。这样尽管他不缺钱花,但精神上却受到一种永无休止的折磨。以此类比,拿了我们连这件大衣的人,每天不也会受到同样的精神折磨吗?而且,他还失去了一个人最宝贵的品德和尊严,我相信我们连的战士不会这么傻,不会为一件大衣付出如此大的代价。”
当晚深夜,一个战士敲开了连部的门,他要和指导员单独谈话。两个人来到猪圈旁一间旧房子后,战士满怀悔恨地告诉指导员:“大衣是我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