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李嘉诚大大降低了发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地皮成本不及百元。
屋村计划尚未出台,李嘉诚已狠“赚”一笔,就此一点,已比祈德尊、韦理高出几筹,足见其“超人”之智。
整个黄埔花园,占地19公顷,拟建94幢住宅楼宇,楼面积约760万平方英尺,共11224个住宅单位,附有2900个停车位及170万平方英尺商厦。
地产低潮时补地价,地产转旺则大兴土木,地产高潮则出售楼宇,由此可见,李嘉诚是一个驾驭时势的优秀骑士。
如何灵活地运作自己的经商计划,当然离不开对商势的把握。商势之变,不可捉摸,常出人意料。
跟鬼谷子学绝学:
鬼谷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他“守司其门户”。就是要分析大的形势,认清时代发展,识时务。
理清脉络,适时而动
鬼谷子语录: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技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语录精解: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仁与义都是有区别的,因此,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能进升,也可以后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
洞悉规律也就是大局在胸,大局在胸可眼观六路,伺机而动可一劳永逸。做生意得掌握这些关键点、大学问。晚清的局面是胡雪岩游走官商两界的一个社会平台,但仅有这一条那是远远不够的。胡雪岩能在这个时代中把握变幻莫测的时势大局,是他能够成为商界巨子的重要因素。
胡雪岩善于驾驭时局,首先体现在与洋人打交道这件事情上。随着交往的增多,他逐渐领悟到洋人也不过利之所趋,所以只可使由之,不可放纵之。最后发展到互惠互利,其间的过程都是一步一步变化的。但胡雪岩的确有一种天然的优势,就是对整个时事有先人一步的了解和把握,所以能先于别人筹划出应对措施。有了这一先机,胡雪岩就能开风气,占地利,享天时,逐一己之利。
当我们说胡雪岩对时事有一种特殊驾驭才能时,我们的意思是,因为胡雪岩占了先机,故能够先人一招,从容应对。一旦和纷乱时事中茫然无措的人们相比照,胡雪岩的优势便会显现出来。
清朝发展到道光、咸丰年间,旧的格局受到了冲击。洋人的坚船利炮让一个封闭的帝国突然大吃苦头,随之引发长达十几年的内乱。
这一突然的变故,在封建官僚阶层引起了分化。面对西方的冲击,官僚阶层起初均采取强硬措施,一致要求维护帝国之尊严。随后,由于与西方接触层次的不同,引起了看法上的分歧,有一部分人看到了西方在势力上的强大,主张对外一律以安抚为主。务使处处讨好,让洋人找不到生事的借口。这一想法固然可爱,但却可怜又可悲。因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以为一味地安抚就可笼络洋人,这无非是一厢情愿而已。当然这些人用心良苦,不愿以鸡蛋碰石头,避免一般平民受大损伤。
另一部分人则坚持以理持家,主张对洋人采取强硬态度。认为一个国家断不可有退缩胆怯之心,免得洋人得寸进尺。这一派人以气节胜,但在实际事情上仍然难以行得通,因为中西实力差距太大,凡逢交战,吃亏的尽是老百姓。
还有另外一部分人,因为和洋人打交道多,逐渐与洋人合为一家,一方面借助洋人讨一己私利,另一方面借助洋人为中国做上一点好事。这一部分人就是早期的通事、买办商人以及与洋人交涉较多的沿海地区官僚。
对于洋人的不同看法,必然产生政治见解上的不同。与胡雪岩有关的在早期,何桂清、王有龄见解相近,都是利用洋人的态度,这与曾国藩等的反感态度,形成两派在许多问题上的摩擦。胡雪岩因为投身王有龄门下,自己也深知洋人之船坚炮利,所以一直是何、王立场的策划者、参与者,同时也是受惠者。
到了后来,曾国藩、左宗棠观点开始变化。特别是左宗棠由开始的不理解到理解和欣赏,进而积极地要开风气之先,胡雪岩之洋人观得以有了更坚强的依托。基于这种考虑,胡雪岩从来都紧紧依靠官府。从王有龄开始,运漕粮、办团练、收厘金、购军火,到薛焕、何桂清,筹划中外联合剿杀太平军,最后,还说动左宗棠,设置上海转运局,帮助他西北平叛成功。由于帮助官府有功,胡雪岩得以使自己的生意从南方做到北方,从钱庄做到药品,从杭州做到外国。官府承认了胡雪岩的选择和功绩,也为胡雪岩提供了从事商业活动所必须具有的自由选择权,假如没有官府的层层放任和保护,在这样的一个封建帝国,胡雪岩将会处处受阻滞,他的商业投入风险也必然增大。而且由于投入太大而消耗太多,他的经营也不可能形成如此大的气候。
由此可见,胡雪岩对那个时代的时事大局有独到的、超出一般人的应对能力,这也直接决定了胡雪岩事业的巨大成功。
如果做生意仅仅停留在对时局和大势的把握上,那么这种把握就毫无用处,最多是闲暇人酒后的谈资。胡雪岩高明之处是善于顺应时势为自己的生意谋利。
为了结交丝商巨头,联合同行同业,以达到能够顺利控制市场、操纵价格的目的,胡雪岩把在湖州收购的生丝运到上海,一直囤到第二年新丝上市之前都还没有脱手。而这时出现了几个情况:一是由于上海小刀会的活动朝廷明令禁止将丝、茶等物资运往上海与洋人交易;二是外国使馆联合会衔,各自布告本国侨民不得接济、帮助小刀会;三是朝廷不顾英、法、美三国的联合抗议已经决定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
这些情况对于胡雪岩正在进行的生丝销洋庄生意来说,应该是有利的,而且其中有些情况是他事先预料到的。一方面新丝虽然快要上市,但由于朝廷禁止丝、茶运往上海,胡雪岩的现有囤积也就奇货可居;另一方面朝廷在上海设立内地海关,洋人在上海做生意必然会受到一些限制,而从洋人布告本国侨民不得帮助小刀会,和他们极力反对设立内地海关的情况看,洋人是迫切希望与中国保持一种商贸关系的。此时胡雪岩联合同行同业操纵行情的格局已经大见成效,继续坚持下去,迫使洋人就范,将现有存货卖出一个好价钱,应该说不是太难。
但正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胡雪岩出人意料地决定将自己的存丝按洋人开出的并不十分理想的价格卖给洋人。
作出这一决定,就在于胡雪岩从当时出现的各种情况,看出了整个局势发展必然会出现的前景。当时太平天国已成强弩之末,洋人也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从他们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来看,洋人事实上已经决定与朝廷接续“洋务”了。同时,虽然朝廷现在禁止本国商人与洋人做生意,但战乱平定之后,为了恢复市场,复苏经济,“洋务”肯定还得继续搞下去,因而禁令也必会解除。按照历来的规矩,朝廷是不与洋人直接打交道从事贸易活动的,与洋人做生意还是商人自己的事情。正是从这些一般人不容易看出来的蛛丝马迹中,胡雪岩看出了一个必不可易的大方向,那就是他迟早要与洋人长期合作做生意。
在胡雪岩看来,中国的官儿们从来不会体恤商人的艰难,不能指望他们为商人的利益与洋人去论斤争两。因此,与洋人的生意能不能顺利进行,最终只能靠商人自己来运作。既然如此,那就不如先“放点交情给洋人”,为将来的合作留有余地。出于这种考虑,胡雪岩觉得即使现在自己暂时无法实现控制洋庄市场的目标,也在所不惜了。
这就是胡雪岩眼光精明之所在。这一票生意做下来,他虽然没有赚到钱,但由于有这票生意“垫底”,胡雪岩确实为自己铺就了一条与洋人做更大生意的道路。事实上,胡雪岩在这一笔生意“卖”给洋人的交情,马上就为他赚来了与洋人生丝购销的三年合约,为他以后发展更大规模的洋庄生意,为他借洋债发展国际金融业,为他驰骋十里洋场,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跟鬼谷子学绝学:
中国有句俗话:牵牛要牵牛鼻子。意思是一头壮硕的水牛,怎样驱使它去耕田?自古以来,都是刺穿它的鼻子,系上鼻环,用绳子牵着鼻环,牛因鼻痛,就会乖乖听人使唤。同样的道理,只要洞悉了事物发展的规律,那么一切都在你的掌控之中,那还何愁不能成功呢?
审定实虚,跟踪行动
鬼谷子语录: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语录精解:
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在小品《卖拐》里面,赵本山对范伟心理把握的技巧令人叫绝。首先以“拐卖”的叫喊声引起范伟的注意,然后以“恐吓”引发范伟的深入关注,以“猜出来历”引起范伟的浓厚兴趣,环环相扣,恰到好处,充分掌握了范伟的心理。
赵本山:就这病发现就晚期!(恐吓引发其关注)
范伟:你怎么回事你啊?大过年的说点好听的!怎么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