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解决问题的几个方法 > 第六章 借用方法缩短成功里程(第1页)

第六章 借用方法缩短成功里程(第1页)

成功是可以复制的

别人能够做到的,我们同样也能够做到。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一样可以为我所用。人类虽然已经进入了一个加速创新和讲求个性的时代,但我们的生活、环境总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别人要学的知识,我们仍然需要学;别人做的事情,我们同样要从头做起。正如我们常常以那些成功的政治家、企业家或其他名人为学习对象一样,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些可以“为我所用”的成功特质。

成功是可以复制的。这跟我们的意愿无关,而决定于使用的方法,也就是参照别人是怎么去做的。有些人能达成目标,乃是花费了多年的心血,历经无数的失败,才找出一套特别的方法。但是我们不需要走他们的老路,只要走进使他们成功的经验中,可能不多久就可以达到像他们那样的成就。

成功学家安东尼曾与美国陆军签定协议,帮助陆军进行新兵的射击训练。他找来两名神枪手,并找出他们在心理及生理上与常人的不同之处,建立了正确的射击要领。之后,他和两名神枪手一起对一批新兵进行一天半的课程训练。课后进行测试,结果所有人都及格,而列为最优等级的人数竟是以往平常训练人数的三倍多。

在企业界中,模仿更是司空见惯,尤其在某种产品、某种商业模式出现的前期。后进者如果想在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的话,那么它的首选必然是一招一式向市场的先行者学习,依葫芦画瓢。

孔府宴酒原来是个小酒厂的产品。后来它采取了跟随同一个地区另一家名酒厂——孔府家酒的做法,处处刻意模仿学习:在广告上模仿孔府家酒的做法;孔府家酒的市场打到哪,它就打到哪;孔府家酒的经营定位在哪,它的消费群体就锁定哪;孔府宴酒在什么媒体上做广告,它就在哪做广告……最后终于打出了名气,并与孔府家酒平分秋色。

要向成功者模仿,我们要像个侦探,像个测量员,不断地质疑并找出得以成功的痕迹来。人生大部分的学习,就是从他人的成功里汲取经验。模仿别人时既可紧紧追随,也可取有选择地追随及保持一段距离的追随。

世界汽车界巨头中,最能领会模仿的精神的可能是丰田了。自从它创立伊始,丰田喜一郎就认为模仿比创造更简单,如果能在模仿的同时给予改进,那就更好。

丰田的第一款发动机,就是丰田喜一郎把一辆雪佛兰大卸八块后造出来的。丰田批量生产的第一辆大型轿车A1模仿的是当时的克莱斯勒Airflow车型。1966年丰田推出的销量最大的花冠轿车,与当时欧宝Kadett十分相似。而陆地巡洋舰(ToyotaLandCruiser)的最初款式是1951年推出的BJ型吉普车,基本就是模仿美国在二战期间使用的WillyJeep制造的。1988年款的凌志像奔驰。2001年本田推出Stream后,丰田也随即在2003推出了外形和理念十分相似的Wish。本田的步威(StepWagon)则被丰田模仿生产出了沃克西(Voxy)和诺亚(Noah)。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原本可以做一个靠吃祖业过活的公子。他的父亲是“日本的发明王”丰田佐吉。丰田佐吉在他一生当中取得了84项专利并创造出35项最新实用方案。1930年,63岁的丰田佐吉去世。他留给子女的是一家拥有近万名员工的欣欣向荣的棉纺厂。人们都认为他的子女们应该从此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但是这种设想被丰田喜一郎打破了。

1933年,对汽车制造情有独衷的丰田喜一郎设立了汽车部,并将一间仓库的一角划作汽车研制的地点。并于当年4月购回一台美国“雪佛莱”汽车发动机进行反复拆装、研究、分析、测绘。5个月后,丰田喜一郎着手试制汽车发动机,拉开了汽车生产的序幕。

1934年,他托人从国外购回一辆德国产的DKW前轮驱动汽车,经过连续2年的研究,于1935年8月造出了第一辆“丰田GI”牌汽车——也是日本第一辆国产汽车。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这辆样车采用了流线型车身和脊梁式车架结构,配以四轮独立悬架构成了一种全新的车体机制,最高时速达到87公里。

1937年8月27日,丰田喜一郎另立门户成立了“丰田汽车工业株式会社”,地址在日本爱知县举田町,创业资金为1200万日元,拥有职员300多人。

为了使自己的工厂获得更大的发展,丰田喜一郎还远赴美国学习亨利·福特的生产系统。归国时,他已经完全掌握了福特的传送带思想,并下定决心在日本的小规模汽车生产中加以改造应用。

作为一个学习型的公司,丰田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断模仿先进公司的经营管理、生产方式,模仿受到欢迎的车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其实不止丰田这样的日本车,美系车、欧系车都有这种现象。因为如果一种设计元素广受欢迎,如同就像某一年突然流行荷叶边,满大街的领口、袖口、裙子、裤子都镶满它一样,汽车设计师们会不自觉地采用这些元素以增加产品的魅力和被接受的可能性。

而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造就了不可胜数的百万富翁,原因就在于互联网创造了诸多新赢利模式,而后继者争相模仿,才造成了今天互联网名人倍出、巨头并列的局面。门户网站有新浪、搜狐、网易、雅虎等,网上商城有ebay、亚马逊、卓越、当当、易趣等,电子商务有阿里巴巴、慧聪等,聊天通讯服务、网络游戏、搜索服务、各类专业网站……

模仿是通往卓越的捷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看见每个人做出不凡的成就,那么只要我们愿意付出时间和努力的代价,也就可以做出相同的结果来。如果我们想成功,我们只要能找出一种方式去模仿那一些成功者,便能如愿。能推动历史发展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擅长模仿的人。

以人为师

由于天赋、经历、环境、专业、性格及关注焦点的不一,各人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哪怕是伟大的人物,也有他的缺点和不足。哪怕再平凡的人,也有他的长处。

我们之所以要读书,就是去系统地学习前人实践总结出来的经过理论化的经验。但仅从书本上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向身边的人学习,主动向专家等有特殊技能的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正是告诫人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精神。

20世纪60年代,当《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报刊不断登出郭沫若的白话诗之后。刚从大学毕业分配到科学院电子研究所从事语言声学工作的陈明远给郭老写了一封信,措词尖锐地批评道:“读完那些连篇累牍的分行散文,人们能记住的只有三个字,就是您这位大诗人的名字。编辑同志大概对您的大名感到敬畏,所以不敢不全文登载。但是广大读者却对您的诗名寄托希望,所以不能不表示惋惜,甚至因失望而导致嘲笑挖苦。”

郭沫若给陈明远复信,对他敢于说真话甚为赞赏。信中说:“我实在喜欢你,爱你……我告诉你,你的信一点不使我‘烦扰’,而且是非常高兴。”

郭沫若还特意约见了陈明远,笑着问他:“假若你当诗歌编辑,我的诗稿落到你手里,你怎么处理?”

陈明远认真地想了一会,回答说:“对于您的来稿,我准备分三类处理。第一类,像《罪恶的金字塔》和《骆驼》这样的好诗,还有少数合格的,予以发表;第二类,有可取之处但尚须推敲斟酌的,提出具体意见后,退还您修改,改好了再看;第三类,诗味索然的,不要分行,当作散文、杂文对待。或者干脆扔到纸篓里去。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爱护您的诗句,也对得起广大诗歌爱好者啊。”

郭沫若听完哈哈大笑,连声说:“好!我要碰到你这样的编辑同志就好办了,真是求之不得哩!”

像郭沫若这样的学贯古今的大学问家尚且虚怀若谷,处在当今这样一个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科分支越来越细的时代,就更需要不耻下问,克服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毛病。因为,没有人能够“万事通”,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一辈子够用。求教于人没坏处,只会让自己少走弯路、少吃苦头。别人给的建议我们可能并不认同,但多一种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

美国历届总统中,最肯虚心求救于人的,莫过于老罗斯福了。他对于他所信任的人,总是用人不疑。他每遇到一件要事,就会召集与那事有关的人员开会,详细商议。有时为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参考,甚至发电报至几千里外,邀请他所要请教的人前来商议。

而美国早期政界名人路易斯·乔治,治理政务也以精明周密而声名远播,但是他对于自己的学问还是常感怀疑。每当他做好了财政预算送交议会审核之前的几天,几乎每天都和几位财政专家聚首商议。即使一些极细微的地方,也不肯放松求教的机会。他的成功秘决,就是多多求教于人。

古今中外的伟人中,善于使用“求救于人”成功秘诀的,真是多得不胜枚举,我们简直可以说,通常身为领袖的人物,大多有着这种乐于征询他人意见的习性。我们更可以说,从一个人能获得外人助力的大小,可以决定他的伟大程度。一个聪明、有所作为的大人物,最能利用种种方法使人自动向他提供意见,并且善于审查这些意见,从中摘取有益于自己的加以利用。反之,那些庸碌无能的人,往往不懂得征询他人意见的方法,即使获取了人家的意见,也不能加以正确地选择和适当地利用。

我们之所以去学习、请教,就是因为别人的长处也可能正是我们的不足之处。同样,我们的长处,也可能是别人的缺点。求教的目的是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让自己在遇到新问题和重要的问题时得到全面科学的意见。

有一次,罗斯福和一个牧场工人出外打猎,罗斯福看见前面来了一群野鸭,便追过去举起枪来,准备射击。但这时那个工人早已看见在那边树林中还躲着一只狮子,忙举手示意罗斯福不要动。罗斯福眼看野鸭快要到手,于是对命令不予理睬。结果狮子在树林中听到了响声,便立刻跳了出来,窜到别处去了。等到罗斯福瞧见了,再赶紧把他的枪口移向狮子时,已经来不及射击,而被它逃脱了。

工人立刻瞪着愤怒的眼睛,向他大发脾气,骂他是个傻瓜、冒失鬼,最后说:“当我举手示意的时候,就是叫你不要动,你连这点规矩都不懂吗?”

罗斯福对于那顿责骂,竟安然“逆来顺受”,并且以后也毫不怀疑地处处对他服从,好像小学生对待老师一般。他深知在打猎上,工人确实高他一等,因此,对方的指教是不会错的。

也许我们常常看见有些资格很老的人,能够独断独行而百无一失,便觉得十分羡慕。其实你还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些人能够独断独行而百无一失,正是由于他们在平日善于吸收学识,累积多年经验的结果。他们的作为,绝非那些学浅识陋、专以自炫“聪明”而独断独行的年轻人所不可比拟的。

在柯金斯担任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总经理时,有一天晚上,公司里有事要发通告信给所有的营业处。因为十分紧急,所以这天晚上公司里的职工全体动员协助,连总经理柯金斯先生,也得一同工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