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用心做事用心做人 > 第十四章 深谋远虑的人做事有备无患(第3页)

第十四章 深谋远虑的人做事有备无患(第3页)

糟糕的是,天空又突然下起雨来。猎人浑身都是雨水,袋子空空如也,只好拖着疲惫脚步回家去了。

成功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成功的人每天都有事做。今天的事是新鲜的,与昨天的事不同,明天也自有明天的事。所以今天的事,千万不要拖延到明天。今天的枪膛也千万别让它空着。

有两个村庄位于沙漠的两端,若想到达对面的村庄,有两条路可行。

一条要绕过大漠,经过外围的城市,但是得花二十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如果直接穿过大漠,只要三天就能抵达。

但是,穿越沙漠却很危险,有人曾经试图横越,却无一生还。

有一天,有位智者经过这两个村落,他教村里的人们找许多的胡杨树苗,每一公里便栽种一棵树苗,直到沙漠的另一端。

这天,智者告诉村里的人:“如果这些树苗能够存活下来,你们就可以沿着胡杨树来往;若没有存活,那么每次经过时,就记得要把枯树苗插深一些,并清理四周,以免倾倒的树木被流沙淹没了。”结果,这些胡杨树苗种植在沙漠中,全被烈日烤死,不过却也成了路标,两地村民便沿着这些路标,平平安安地走了十多年。

有一年夏天,一个外地来的僧人,坚持要一个人到对面的村庄去化缘。

大家见无法阻止,便叮咛他说:“师父您经过沙漠的时候,遇到快倾倒的胡杨时一定要向下再扎深些,如果遇到将被淹没的胡杨,记得要将它拉起,并整理四周。”

僧人点头答应,便带着水与干粮上路了。

但是,当他遇到将被沙漠淹没的胡杨树时,却想:“反正我只走这么一趟,淹没就淹没吧!”

于是,僧人就这么走过一棵又一棵即将消失在风沙里的胡杨,看着一棵棵被风暴吹得快倾倒的树木一一倾倒。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已经走到沙漠深处的僧人,在静谧的沙漠中,只听见呼呼的风声,回头再看来时路,却连一棵胡杨树的树影都看不见了。

此刻,僧人发现自己竟失去方向了,他像个无头苍蝇似地东奔西跑,怎么也走不出这片沙漠。

就在他只剩下最后一口气时,心里懊恼地想:“为什么不听大家的话?如果我听了,现在起码还有退路可走。”

留条后路,不是让自己有遁逃的机会,而是让我们重新起步时,能够看见前路的错误足迹,记取教训,不再重蹈覆辙。

然而,多数人都不懂得记取教训,即使前人已经有过失败的经验,他们仍然喜欢让自己撞得鼻青脸肿,然后才惊呼说:“没想到是真的!”

人类的经验是靠时间累积,再经过长时间的去芜存菁得来的。所有长者的智慧与建言,我们都不能视若无睹,那些都是我们绝佳的成功秘籍。

待人接物也是如此,凡事都要以宽容的心胸为自己预留一条退路,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不是吗?

成功箴言:

不能做到有备无患的人总是要碰到一些教训才能明白成功的道理。

看得远等于买保险

苏秦和张仪都是鬼谷子的学生,苏秦比张仪还要早出道。当苏秦提出“合纵”之策,取得了各方诸侯的信任,身挂六国相印,声名响叮当的时候,张仪却还是个默默无闻的穷书生,尽管如此,在苏秦的眼中,张仪绝对是个不出世的人才,迟早都会冒出头来。

在苏秦声望如日中天的时候,惟一担心的是秦国这个难缠的国家,为了避免秦国离间各个诸侯,破坏他苦心经营的六国联盟计划,苏秦可以说是绞尽脑汁,最后决定运作一个人去当秦国宰相,以利于操控,而张仪便是他口袋中的最佳人。

当然,这种预先“埋暗桩”的做法并不容易,必须有精妙的安排。于是,苏秦先派人去游说、设计张仪,让张仪为了功成名就,而主动来求见他。结果,张仪真的来到了赵国,想要求见苏秦。

在苏秦的布局中,他事先交代守卫,不要为张仪通报,但也要想办法不要让张仪马上离开。

经过几天的冷处理,苏秦才让张仪见到自己。但是,见面时,苏秦却又故意摆高姿态,一副爱理不理的模样,让张仪在堂下如坐针毡;到了吃饭的时候,苏秦更随随便便地吆喝他去跟奴仆坐一块儿。

眼看张仪快要气炸了,哪还吞得下一口饭,苏秦立刻再将激将气氛拉到最高点,以很不屑的口吻对他说:“以你的才能,竟然贫困、卑贱到这种地步,实在是难以想像。”而且还火上加油地说:“以我目前的身份地位,当然有办法一句话就让你马上富贵临门,但是看到你现在的样子,我认为实在不值得我这样做。”说完,便下逐客令,要张仪立刻滚蛋。

经过这一番羞辱,张仪当然是气得说不出话来,恨不得马上给苏秦一刀,不过理智告诉他,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心想只有秦国才有办法制伏赵国,于是便打算进入秦国寻找机会,以便他日报苏秦一“辱”之仇。

就在张仪气冲冲掉头走人的时候,苏秦早已安排好,向赵王请求配合,让他的一名亲信跟随在张仪左右,而且还送了一套车马和很多金钱,方便张仪四处打点。

就这样,张仪很快便见到了秦王,没多久,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礼遇与信任,而且还进一步讨论到如何攻伐诸侯的策略。

这个时候,苏秦派来的那名随护,觉得任务已经达成,便向张仪告辞,准备要回赵国去。张仪不舍地说:“我靠你的帮忙,才有机会出头,正想要报答你的知遇之恩,为何现在就要回去呢?”

这名随护随即回答说:“我并不了解你,了解你的是我的主人苏秦。现在老实告诉你好了,苏秦是因为担心秦国攻伐赵国,破坏他的合纵之策。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你具有足够的才识,可以掌握秦国的大政,所以才故意激怒你,让你投奔秦国。而资助你的那些钱财,也都是苏秦吩咐的。现在,我的任务已经完成,要回去交差了。”

张仪这时才恍然大悟,并感叹地说:“我被苏秦掌握在股掌之间,却不自知,显然我的才能并不如苏秦,如何打得过赵国呢?”张仪便要这名随护,回去后代他向苏秦表示感谢,同时捎了口信向苏秦保证,在苏秦担任赵国宰相期间,秦国绝不攻打赵国。就这样,在苏秦担任赵国宰相期间,张仪果然都未曾计划攻打赵国。

苏秦是否真有如此“通天本领”,将世局的“轨迹”掌握得如此精准,几近左右历史的走向,不无疑问,但他这段识人、识才的故事,的确发人深省。

大人物,做大人物的事,平凡人走平凡人的路。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因因果果,尽管错综复杂,却也不是毫无轨迹可寻。如果愿意费心体察,或许就容易看得见它的细微之处,或者是隐而未发的轨迹;而掌握得愈深入、愈贴近,也必然较有趋吉避凶或主宰未来的能力与机会。看得远,做人圆,等于买保险,不是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