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小说网

去看看小说网>红楼之两小无猜 > 第238章 林黛玉改变民间言论(第1页)

第238章 林黛玉改变民间言论(第1页)

朝堂上那场激烈的争论,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层层涟漪迅速扩散至民间。街头巷尾,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都围绕着镇南王赵轩在倭奴的所作所为。一时间,市井之间议论纷纷,有夸赞赵轩扬我国威的,也有指责他手段残忍的,争议之声不绝于耳。

而京城之中,各大书院的莘莘学子们也被这股热潮卷入其中。这些风华正茂、满腔热血的年轻人,平日里饱读诗书,心怀家国天下,听闻此事后,纷纷在书院的亭台楼阁、讲堂廊下展开热烈讨论。与普通百姓一样,学子们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派。但令人瞩目的是,在众多学子当中,对于赵轩封禁倭奴海域,致使倭奴百姓自相残杀这一举措,大多数人都持批判态度。

在这些学子心中,大齐作为堂堂泱泱大国,一直以仁治国,尊崇孔孟之道,将“仁”字奉为圭臬。他们认为赵轩的行为严重违背了这一理念,实在有伤天和。一位身着素色长衫的学子,在书院的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说道:“我等深受圣贤教诲,以仁为本是我大齐立国之根基。镇南王此举,罔顾倭奴百姓性命,任由他们在封禁之下自相残杀,这与孔孟所倡导的仁爱背道而驰,实在有损我大齐的光辉形象。”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台下诸多学子纷纷点头附和,脸上满是激愤与认同。

于是,这些学子们自发行动起来,奔走于京城的大街小巷,四处传言赵轩的“残忍”行径。他们还聚在一起,商议着联名上疏,请求朝廷将赵轩召回京城问罪。他们觉得,自己身为国家未来的栋梁,有责任为维护国家的正义与道德发声。

当然,在众多学子中,也有一些人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赵轩出征倭奴是为了给大齐百姓报仇雪恨,扞卫国家尊严,战争本就残酷,不能以寻常的道德标准去衡量。然而,这些少数派的声音在汹涌的反对浪潮中显得格外微弱。他们人少言轻,尽管据理力争,却难以抵挡那铺天盖地的指责,对于赵轩的支持也渐渐变得力不从心,起不到太大作用。

随着学子们的积极参与,民间舆论的风向发生了明显转变。“赵轩太过残忍,有损国体”的言论如同野火般迅速蔓延,逐渐占据了上风。这股舆论的力量也悄然渗透到朝堂之上,原本就对赵轩行为存在争议的官员们,在民间舆论的影响下,态度开始动摇。除了林如海等少数坚定支持赵轩的官员仍在苦苦坚持外,其他官员纷纷倒向大皇子阵营,一时间,朝堂之上要求召回赵轩的呼声愈发高涨。

林如海看着朝堂局势急转直下,心急如焚。他深知赵轩是被冤枉的,其行为完全是为了国家利益和百姓安危。可如今,他面对铺天盖地的反对声浪,却感到有心无力。他无法改变那些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学子们的想法,在朝堂上,也只能凭借一己之力,尽力反驳那些不实的指责。每次退朝后,林如海回到家中,都眉头紧锁,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

而林黛玉,这位心思细腻、聪慧过人的女子,也知晓了如今民间及朝堂上的这场轩然大波。她同样忧心忡忡,内心深处十分担心赵轩真的会被问罪。回想起曾经与赵轩聊天时,赵轩曾意味深长地说过:“掌控民间言论,就能在朝堂上立于不败之地。”这句话此刻在她脑海中不断回响。她深知,要想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关键就在于改变学子们的看法。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林黛玉唤来了周嬷嬷及红缨。三人围坐在一起,林黛玉神情严肃,低声叮嘱了许久。她详细地讲述着自己的计划,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周嬷嬷和红缨认真聆听,不时点头表示理解。待林黛玉说完,二人神情凝重,郑重地点点头,随后匆匆离去,按照林黛玉的吩咐,去执行那关乎赵轩命运的重要任务。

周嬷嬷和红缨领了林黛玉的吩咐,匆匆出了林家府邸。两人深知此事干系重大,一路之上脚步匆匆,不敢有丝毫耽搁。

她们首先来到了商船码头附近的一处简陋民居。这里,住着一位被倭奴袭击商船的幸存者,名叫陈二。周嬷嬷轻轻叩响了门,不多时,门“吱呀”一声打开,露出陈二那饱经沧桑的脸。

“陈兄弟,冒昧打扰。”周嬷嬷和声说道,“我们听闻你曾遭倭奴毒手,今日特来拜访,有要事相商。”

陈二疑惑地打量着她们,犹豫片刻,还是将两人让进屋内。屋内陈设简陋,一张破旧的木桌,几条缺了腿的凳子。周嬷嬷和红缨坐下后,红缨便将来意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陈二。

“俺当然记得那些杀千刀的倭奴!”陈二一听,眼眶瞬间红了,拳头捏得紧紧的,“他们烧了俺们的船,杀了俺的兄弟们,俺这条命,还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周嬷嬷叹了口气,说道:“如今,镇南王赵轩为咱们大齐百姓出头,去攻打倭奴,却被人污蔑手段残忍。我们想请你到京城的茶楼酒肆,讲讲你亲身经历的倭奴暴行,让大家都知道倭奴的真面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二想都没想,一拍桌子:“行!只要能让大家知道倭奴的恶,俺啥都愿意干!”

有了陈二的应允,周嬷嬷和红缨又马不停蹄地寻找其他幸存者。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她们不辞辛劳,奔波于京城的各个角落,找到了十几位曾被倭奴迫害的百姓。这些人无一不对倭奴恨之入骨,纷纷表示愿意站出来控诉。

很快,京城的各大茶楼便出现了这些幸存者的身影。他们声泪俱下地讲述着被倭奴袭击的悲惨经历:倭奴如何手持利刃,在商船上肆意砍杀;如何将无辜的百姓抛入大海;如何焚烧抢掠,让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

起初,茶客们只是当作故事来听,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现身讲述,而且细节相符,大家的神情逐渐变得凝重起来。茶楼里的议论声也渐渐变了方向,从指责赵轩的残忍,转为对倭奴的愤怒。

“原来倭奴如此可恶!镇南王这是为咱们报仇啊!”一位中年茶客猛地一拍桌子,义愤填膺地说道。

“是啊,之前错怪镇南王了,他封禁海域也是无奈之举,是为了让倭奴得到教训!”旁边的人纷纷附和。

而在各大书院,消息也不胫而走。学子们听闻这些幸存者的讲述后,也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观点。一些原本坚定认为赵轩行为有伤天和的学子,态度开始动摇。

“若所言属实,那倭奴当真罪大恶极,镇南王的做法似乎也有其道理。”一位年轻的学子皱着眉头说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